1. 首頁
  2. 設計

荀子勸學公開課教案設計

荀子勸學公開課教案設計

導語:《勸學》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學不可以已;二、 用心一也,三、學也者,固學一之也。這是月牙山人(朱金城)對荀子核心思想解釋。所以 荀子認為,學習首先需要修養品德氣質,保持專一的品質,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才能速成(學一速成),然後保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 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勸學公開課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 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 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方法】講授法。合作探究法。

?

1.看“預習提示”,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初步瞭解課文。

2.教師出示應掌握的實詞和虛詞,讓學生默讀課文,對照註釋弄明白。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答。

3.同桌輪流口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對方應指出來加以糾正或共同討論;二人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決。

4.教師提問幾個重、難點的語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5.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

⒉正確朗讀課文,積累文中的重要語言知識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中的重要語言知識點。

一、 匯入

新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 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

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 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

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並註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透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完成文言知識積累 1、熟讀課文,掌握字音

木直中( )繩 輮( )以為輪 雖有( )槁( )暴 ( ) 金就礪( )則利 參省( )( )知( )明而行無過 須臾( )( ) 跂( )彰( )輿( )馬 生( )非異 跬( )步 騏驥( )

( ) 駑馬( ) 鍥( )而不捨 朽木不折

( ) 鏤 ( ) 螯( )蛇鱔( )

2、 解釋詞義

青,取之於( )藍,而青於藍。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 )物也。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 )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 )思矣。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 )致千里。

積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雖有( )槁暴( ),不復挺者。 君子生( )非異也。

則知( )明而行無過矣 。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通假字、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五.教後反思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專案,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教學目標】

1. 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2.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積累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識點,學會舉一反三。

一.匯入

1. 檢查背誦

二、文言基礎落實

A.方法

1. 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字斟句酌,逐字翻譯

2. 教師評價並糾正。

B.內容

(1)通假字(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4)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A.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B.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C.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佈置作業

1.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2.落實識記文言基礎

四.教後反思

第三課時

第三課時: 在第二課時的基礎上,教師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學習本文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寫作方法,理解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寫作手法來說理的重要性。

2.明確學習的意義,端正學習態度,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樹立科學的學習觀。

一. 匯入

1.提問文言基礎(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 二.課文理解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點撥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2.“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 這就強調了“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利用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3.《勸學》的說理性很強,但作者並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論道,而是巧妙設喻,顯示出“鮮”“活”的特點,你能說一下嗎?

點撥 “鮮”,是說比喻的內容通俗明瞭,毫無陳腐的學究氣。荀子善於發掘生活的寶藏,將深奧的道理寓於形象的生活化的比喻之中,連類比物,啟迪思

考,使讀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如文章開始的“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五個比喻,都來自生活,充滿了智慧。

“活”,是說比喻的形式多樣。有的正面切入,直陳觀點,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的反面迂迴,論證道理,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同類並列,反覆強調,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有的正反對照,蘊涵深意,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有的單獨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領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全文比喻眾多,變化多姿,毫無羅列重複之感,隨著用比的連續轉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又富於變化的句式,使文章氣勢恢弘,說理流暢,內容形式和諧統一。

4.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麼呢?

點撥 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透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於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物件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

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

反面設喻論述的。

三.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採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鑑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

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透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四.教師總結 1.中心主旨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運用大量比喻,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荀子強調學習的作用,提倡虛心求教,學無止境,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等,都是學習經驗的總結,值得我們借鑑。

2. 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五.佈置作業

1. 蒐集與學習相關名言警句

荀子勸學公開課教案設計

教學設想:一定要把文言知識落實

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學生熟讀課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2、翻譯全文,理解文意,體會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以及論證的邏輯性。

3、體會本文的思想內涵,理解學習的重要意義,學習應持有的態度。

二、過程與方法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初步瞭解課文。 ,

2、教師出示應掌握的實詞和虛詞,讓學生默讀課文,對照註釋弄明白。若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集體解答。

3、輪流翻譯課文。翻譯不準確的,加以糾正或共同討論。

4、教師提示幾個重、難點的語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苟況關於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教學難點:

把握全文以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布臵預習:

1、 熟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 完成講義“預習作業”。

3、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把不會解釋的詞語和不理解的語句畫出來。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2、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還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寐,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板書課題:勸學

推進新課

一、 介紹作者。

荀子(約前298~前238),名況,字卿,當時人尊稱他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雖然是先秦儒家學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響,成為先秦中的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主張要順乎自然規律,也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對自然界的認識方面,他是一位樸素的唯物論者。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認為人性是惡的,但後天的客觀環境可以使它們改變,所以他特別強調學習。他主張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張用禮、法和術來維護社會秩序。因此可以說,荀子已經超脫了儒家的思想束縛,他的學說,對以後的法家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荀子》一書,共收文章32篇,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和學術辯論等方面。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其中的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二、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勸”字是“勸勉”的意思。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這才是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獲得良好教養的途徑。

三、重難點解決過程。

(一)教師範讀、指定學生朗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清節奏,讀出感情。

1、聽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

2、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屏示,學生試讀)

學/不可以已 揉/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二)指導學生自讀課文。

1、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通假字。

“揉”rou通“ ”

“有”you通“又”

“知”zhi是“智”的古字

“暴”pu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義相近)

“生”xi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2)容易寫錯讀錯的字。

中zhong 礪Ii 參can 省xing qi

螯ao 跬kui 鍥qie 鏤1ou 臾yu

(3)討論分析下列詞語的一詞多義。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聽到。)

*聞 博聞強識(見聞,知識。)

不能稱前時之聞(聲譽,名望。)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終止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斷。)

*絕 以為絕妙(到了極點。)

佛印絕類彌勒(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借。)

*假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藉助,憑藉。)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與“真”相對。)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有力的弓。)

*強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強健。)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有餘。)

乃自強步,日三四里(音qiang,竭力,勉強。)

吾嘗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向遠處看。)

*望 日夜望將軍來,豈敢反乎(盼望。)

先達德隆望尊(名望。)

(4)分析下列詞語的詞類活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經常性、每日。

上食埃土,上飲黃泉 上和下:上和下是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向上、向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詞作動詞,游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利: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快,走得快。

2、自讀要求及操作步驟:

①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

②學生自學、質疑。

③老師點撥指正。

3、學生藉助工具書,參照註釋,翻譯課文,教師重點點撥。

君子日:學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個詞,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這裡,“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

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停止的。

木直中繩,鞣以為輪,其曲中規。

——句中兩個“中”都應該讀第四聲,作動詞,“合乎、符合”的意思。

“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

“揉”是動詞,“揉”通“ ”,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理解為使動用法,“使……彎曲”。 “為”是動詞,做成。

全句譯為: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用火烤使它彎曲而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符合圓規(畫圓的要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舟楫”,指船隻。

“水”,名詞作動詞用。“游水”。

“絕”,是會意字,引申為“橫渡”。

“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泛指一切江河。

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會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神明”即“神靈”;

“聖心”指高尚的品德和豐富的智慧;

“自得”在現代漢語中是“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適”,在文言文中“自”是自然,“得”是“通”具備”;

“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全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品德,因而能自通神明,達到很高的境界,高尚的品德和豐富的智慧就具備了。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這裡的兩個“之”是定語後臵的標誌。

“爪牙”是兩個單音詞,指爪子、牙齒。後來比喻“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

“上”“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

“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由於、因為”的意思,“心”是“用心”的意思。

“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

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

4、摘錄文中的成語名句,積累語言。

青出於藍;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四、布臵作業

1、背誦課文。

2、把大家摘錄或創作的“勸學格言”整理在作業本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體會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以及論證的邏輯性。

2、體會本文的思想內涵,理解學習的重要意義、學習應持有的態度。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顏真卿曾寫過一首勸勉青年人學習的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恨讀書遲。”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應當珍惜每分每秒,去發奮讀書,切不可彷徨蹉跎、渾噩度日,否則,到頭來只能落個“白髮蒼蒼徒傷悲”的結局。那麼,具體說,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和作用?學習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和態度?今天我們就從荀子的《勸學》中尋找答案吧。

推進新課

一、 檢查背誦。

二、學生齊讀課文。師生共同研習課文第一段

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

——起句“學不可以已”和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

——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觀點的。

既然如此,起句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係呢?

——結句是用來闡述首句的。因為“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就可以“知明而行無過”,所以“學不可以已”。

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就“不可以已”;“日”,每天,亦證明“不可以已”。

請在第一段中找出作者設喻的句子。

——“青,取之於藍……而寒於水。”“木直中繩……鞣使之然也。”“木受繩則直……金就礪

則利。”

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為了論證“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複?

——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能夠發展提高,實現超越。“木直中繩,其曲中規”,說明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

——透過三組比喻推論出人必須透過學習和“參省乎己”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透過同學們的分析可見,苟子認為人的學識和道德都是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學習不能停止。可見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意義這個角度來論述。 板書此段文理示意圖,幫助學生記誦。

青出於藍 冰寒於水

學習的意義 木直中繩 揉以為輪 提高自己 超越自己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三、研習課文第二段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二段、翻譯第二段。(教師巡視、點撥、指正)

請在第二段找出作者設喻的句子。

——“ 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登高而招”則“見者遠”;“順風而呼”則“聞者彰”;“假輿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絕江河”。

這些設喻各有什麼作用?

——這些設喻都是用來論證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的。“ 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是用來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的,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

——“登高而招”則“見者遠”是承接上句“登高”一語,作解釋,說明“登高”的效果。 ——“順風而呼”則“聞者彰”,說明了“順風”的效果。

——“假輿馬”可“致千里”,說明了“假輿馬”的效果。

——“假舟楫”可“絕江河”,說明了“假舟楫”的效果。

結句中“善假於物”是指上文哪些語句說的?它們是不是簡單的重複?

——我覺得“善假於物”是指上文的“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舟楫”“輿馬”所假之物。不重複。

請你說說你的理由。

——作者前面三組所假之物“高山”“風”,這都是自然物;後面兩組中所假之物“輿馬”“舟楫”,是人的發明創造之物,二者有層次高低之分。

小結:

這一段先用“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來闡說,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接著用一系列的比喻來說明學習所能達到的境界,以及藉助外部條件的重要作用,藉此證明人透過學習,可以彌補自身不足,達到理想的目標。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並非先天素質高,而完全在於善於利用後天的學習獲得成功。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板書此段文理示意圖,幫助學生記誦。

而望——登高之博見

登高招——見者遠

學習的作用 順風呼——聞者彰 彌補不足 達到目標

假輿馬——至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四、研究學習課文第三段

學生自由朗讀,試譯。(教師點撥指正)

請在文中找出作者設喻的句子。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這些比喻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絡?請同學們分組討論,選代表發言。

——“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由此推論到人“積善成德”可以備聖心,這是從正面論述的,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從反面論述的,說明學習上如果不積累就難以實現遠大目標。這幾個比喻都談了學習的方法問題——廣泛積累。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用“騏驥”“駑馬”對比:“騏驥”素質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還達不到十步遠,而劣馬能力雖差,

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很遠。這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能否成功,差別在於“不捨’’和“舍”。這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這組比喻都談了學習的態度問題——堅持不懈。

——蚓無爪牙筋骨食埃土、飲黃泉;蟹有六跪二螯無處安身。這裡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有效的學習還要靠專心致志。這組比喻也談了學習的態度問題——專心致志。

作者是用比喻的論證方法論述問題的,每一層的兩個比喻句之間又是什麼關係?這樣寫法有什麼好處?

——兩個比喻句之間是對比關係。這樣的寫法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小結:本段主要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