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方法論文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方法論文

摘要】課程體系是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決定著學生學習的知識結構,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本文主要闡述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架構模式及課程體系的設定原則。

關鍵詞】課程體系;模式;教學方法;職業教育

課程門類排列順序決定了學生透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課程體系是育人活動的指導思想,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依託在一個人的終身教育中,學校教育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學生進入校門後,影響學生受教育的因素很多,如學校的教學裝置、教師的教學水平、學校的管理等。筆者認為所有這些因素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學生所在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實施性教學計劃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是指同一專業不同課程門類按照門類順序排列,是教學內容和程序的總和,課程門類排列順序決定了學生透過學習將獲得怎樣的知識結構。也就是把各種課程型別及具體科目進行組織、搭配,形成一種具有邏輯關係的、具有恰當比例的有機的、完整的統一體,是學生本階段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是具體教學實施的依據。課程體系的建設,不同的學校、不同層次是不同的,本人從事職業教育,曾多年參與課程體系的建設,本文從職業教育的角度對課程體系的建立方法及原則進行簡述。

一、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各層次的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培養人才的總的要求,是本階段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是確定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的依據,是建構課程體系的前提。如果培養目標不明確或定位不準確,就會直接影響課程體系的建構,課程體系如果出現了問題,就會給教育工作帶來混亂、無的放矢等嚴重後果,因此課程體系建立之前必須明確培養目標及培養目標的定位。

應當怎樣確定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呢?實際上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國家早有相應的文獻進行規定,在《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和《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中,都把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性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教育部關於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中,又強調“以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國家給出的培養目標包含了技能結構和素質結構,是一種政策性指導目標,而涉及到各自學校卻有一定的差異,因為培養目標的制訂,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辦法層次、學制、專業、地區及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等等。如我們學校是一所技工院校,主體屬於中等職教育中的非學歷職業教育,辦學層次上主要有中級工、高階工及少部分高職,在學制上有初中三年五年、高中三年、高職五年,因此由於層次不同、學制不同、專業不同,其相應的培養目標就會有些差異。從國家總體要求來看,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術人員和技能人員,但目前的實際現狀來看,絕大多數企業,把技工院校畢業的學生不再是直接錄用到技術崗位,而是錄用到技能工作崗位,也就是作為具有一定技能的一線工人錄用的,這也決定了象我們這樣的中職教育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首先是在一線工作的勞動者和中初級技能人才;另外考慮到社會的需求,學生自身的發展及向更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學校必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象我們技工院校這樣的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為“在一線工作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技能人才”。

二、課程體系的架構

課程體系的架構也就課程體系的基本構成、課程模式,就是課程體系分成哪些模組,是建構課程體系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職業教育中比較常見的課程模式就是“三段式”,就是把職業教育課程劃分為三類即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這種程式模式強化素質教育,尤其是強化人文教育,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化和完整性,目前這種程式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因為這種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和企業有一定的脫節,難以培養滿足企業和勞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很難達到企業所要求的核心技能。造成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得不到企業的認可,職業教育得不到社會的認可。雖然現在有些職業學生已把這種傳統的“三段式”模式進行了改進,成為“新三段式”模式,但也只滿足一部分型別職業學校的要求,而對於我們這樣的技工院校,我們大部分專業都是校企合作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技能為核心”,因此我們的課程模式,就必須具有一定的特色。

在這裡根據筆者長期一線教學經驗及參與制作課程體系的經驗,提出五段式教學模式,就是把整個職業教育課程分成五個階段即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技能綜合訓練課、生產實踐課。下面我以三年制專業為例進行簡述。第一階段:文化基礎階段,主要開設文化課,時間主要安排在第一學期,其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化素質,為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打下一定的文化基礎。在開設課程時在適度、夠用、不宜太難為原則,因為我們這類學校,生源差、學生基礎薄弱,開設課程過多,偏難,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部分學生退學。第二階段:專業基礎課,主要安排在第二學期,它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必修的重要課程,可以包括專業理論基礎和專業實踐基礎,是專業課的前導課程,主要開設一些與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相關的基礎課程,是學生成為專業技能人才的橋樑。第三階段:專業課階段,這一階段是學生在校期間獲取專業知識,全面提升專業技能的重要的階段,主要開設與培養目標和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相關的核心課程,主要安排在第3,4兩學期。本階段在課程設定中,要以企事業需求為主,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

在這兩學期中還要安排相應的職業技能考核,也就是說要進行相應的資格鑑定,使學生獲取相應的中級或高階資格證書。第四階段:綜合訓練課階段,主要安排在第5學期。在專業課階段開設了若干專業課,學生從中學習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學生在不同課程中都完成了大量的實訓,而這些實訓是分散的、區域性的,本階段所開設的綜合訓練課,就是把這些分散的、區域性的實訓進行整合訓練,完成綜合專案的製作,在這個過程中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處理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技能。另外在開設課程時,可以從校企合作的企業方拿過來一定專案,對學生進行針對式的綜合訓練,實現了學生與企業的對接,使學生在就業後,很快就能適應企業的工作要求。第五階段:就是生產實踐階段,主要安排在第六學期。這一階段就是平時所說的頂崗實習,是學生整個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指學生基本完成理論和實訓教學過程以後,到與本專業合作的企業方,作為一名勞動者,直接參與生產過程,利用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知識及專業技能,完成企業中的相應工作,並進一步獲得感性認識,掌握操作技能,為正式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課程體系的設定原則

1、成立由校企雙方組成的課程建設委員會。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中最為重要的綱領性檔案,是學生受教育的依據,關係到教育的成敗,為了避免課程體系建立的隨意性,成立課程建設委員會是必須的。另一方面作為像我們技工院校這樣的職業教育,我們的教育主要為行業企業服務,而且我們相當一部分班級都是校企合作班,學生畢業後要進行到相應企業工作,那麼我們制訂課程體系就離不開企業對我們學員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和職業技能的要求,課程建設委員會就必須有企業專家參與,並且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起到決定與主導作用。

2、到企業深入調研。在課程體系建立過程中,學校還要組成專門人員到企業一線進行調研,透過調研,明確企業中的工作流程及工作過程所需要求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有哪些,在調研的基礎上對企業工作過程及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提煉出工作及工作任務中所需的核心知識、核心技能及相關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列出本專業所開大體課程。

3、圍繞核心課程構建課程體系。根據調研及課程體系建設委員會的討論,要確定哪些是核心專業課、哪些是專業基礎課、哪些專案可以供學生綜合訓練。在此過程注重一箇中心兩個核心的建立方式。根據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這個培養目標就是建立課程體系的中心,也說是說課程體系的建立要緊緊圍繞著培養能勝任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能人才為中心。另外一個企業可能需要的技能工種較多,學生不可能哪樣都要學習,因此核心專業課不適宜過多,根據企業要求,以二個為合適。因為學生的基礎不是太好,學生在校的學習時間較短,精力有限,安排核心課較多,學生就很難完成學習任務,達不到學習目標。核心課程要多安排課時,要讓學生對企業所要求的核心技能學的精、學得會、學到能勝任工作。對那些與核心課相關性不大的課程,儘量少開或者是不開,以便讓學生更有精力學習核心職業技能,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成就感,這就是所說的二個核心。比如我們的計算機網路應用專業就以網路裝置互聯與網路施工為一個核心,以區域網伺服器管理與維護作為第二個核心。還有就是在建立課程體系時還要注意課程之間的邏輯關係、邏輯順序,避免造成一些課程由於前導課程沒開,而使教師無法實施教學,學生無法適應新的內容的情況。

4、相對固定但可動態調整的原則。課程體系,一但經課程建設委員會討論透過,學校審批後務必嚴格執行,不得隨意修改,否則就很易引起教學整體上的混亂,很難完成教學目標。但是培養一個人才一般得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在期間企業可能生產方式、產品有所調整,這就有必要在課程體系執行過程中,時常的與企業專家進行交流資訊,學校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對執行的課程體系進行滾動修訂或調整,以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課程體系雖然是相對穩定的,課程或課程內容是可以動態變化的。

四、總結

課程體系是學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學校教育的綱領性文件,決定著學生的知識結構、技能要求,因此學校在制定課程體系時,都是非常重視的,都是組織專門人只員從事該項工作,筆者根據制定課程系的一點經驗,簡述一些體會,也許對與我們學院相似的職業教育有一些借鑑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光明編著.新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建構[M].科學出版社,2014.

[2]徐國慶.職業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