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淺析職業教育課程的主要特徵論文

淺析職業教育課程的主要特徵論文(通用5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論文可以達到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淺析職業教育課程的主要特徵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淺析職業教育課程的主要特徵論文 篇1

摘要:我國職業教育起步此較晚,目前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架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參考普通教育課程的體系,適應兩型社會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還不太完善。正確和充分認識職業教育課程的特徵,是建設符合職業教育自身規律、符合職業教育課程要求、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的前提。

我國早期的職業教育課程是以職業工作情境為前提開設的,主要是職業技能、職業經驗的傳授,這種傳授方式存在知識面的隨機性、狹窄性和經驗的互不連貫性,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為了建立我國完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特點進行嘗試和探討,不斷將相關的生產技術知識和經驗進行科學組織和編排,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 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特徵

職業教育課程所涉及的內容都是與實際生產、服務和管理緊密相關的,是實際工作經驗的積累,是職業領域中所涉及的職業道德、職業規範和職業技能的整合,其重點是傳授操作技能,注重知識的實際運用,關注運用的條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評價等,而不是過分強調原理分析和理論推導。課程的重點在於生產、服務等職業技能的學習和職業態度的養成。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實際工作的需要為度。因此,職業技術教育課程在內容上既有別於高教課程的理論性,又不同於普教課程的基礎性。

另外,職教課程的職業定向性使它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速度,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做出最快的反應,把社會需求當作職業教育課程的出發點,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特別是數字化、資訊化知識和技術的層出不窮,新的科學理論從產生到應用與生產實踐的週期越來越短,每3~5年就有約50%的職業技能需要更新,原有的工作崗位的職能、技能隨著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求越來越細化。所以,職業教育課程的內容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對勞動者的要求,適時地更新課程。

二 職業教育課程目標的特徵

從社會活動的過程和目標的不同,可以將人才大致分為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技能型四種。其中職業教育主要擔負培養高階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重任,這類人才主要在生產第一線和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直接謀取利益的工作,他們是一批掌握成熟的技術和服務規範的人才.透過他們的努力能夠使工程型人才的設計、規劃、決策轉換成為物質形態的物品或者對社會創造直接價值,如工廠技術員、工藝工程師、工程施工員、農藝師、車間主任、工段長、護士長、會計、統計、導遊、以及企事業機關的中高階職員等等。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人才以職業能力為本位,能適應學生畢業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需要。這要求其課程結構體系不是按學科要求而是按照職業能力要求來確定,具有明確的職業針對性,與生產有直接的關係,這也是由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所決定的。

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使學生畢業後能在社會上找到本專業的工作,在課程設定上強調明確性:不僅人才培養的層次明確,而且工作方向明確,其專業或工種的設定與職業的對應性較強,有的甚至直接與工作崗位相對應。因此,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的職業定向性十分明顯,這種定向性可以是針對一個工作崗位,也可以是針對一群工作性質類似或相近的工作崗位。近年來,隨著工作環境變化的加速,工作崗位的流動性增強,課程體系中對增強職業適應能力的課程逐漸引起重視,儘管如此,職業教育課程的職業定向性仍是不可忽視的。

三 職業教育課程實踐環節的特徵

畢業就能頂崗工作或短暫的適應期後就能適應崗位工作,是社會用人單位對職業教育畢業生的要求,也是職業教育畢業生受社會用人單位歡迎的原因之一。因此,職業教育課程十分強調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性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佔有相當大的份量,大大加強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校期間就有較多的機會參與到社會實踐環節中,縮短了對知識的驗證期,縮短了與就業單位的磨合期。如:現代職業教育實踐性課程中就包含了實驗驗證、實訓模擬、代崗實習、代崗作業、創作設計等內容,這些實踐內容有絕大部分是在用人單位或實習單位裡完成的,在這些實踐環節中,學生就有機會去了解或熟悉以後工作的性質,有時間去總結經驗和調整下一步學習的重點,為明確畢業後的工作方向提早做出相應的計劃。當然,高等職業教育重視實踐環節的教學,但並不排斥必要的理論性課程的教學,在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體系中也講求理論性,這種理論性課程結構強調寬基礎(與專業相關的姊妹學科),以利幹學生後續的發展。保證主幹學科,淡化專業界限,拓寬專業覆蓋面,加強高新技術課程和實踐性教學環節,是職業教育教育的另一個特色。

四 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的特徵

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模式不但要適應職業世界和各地區勞動力市場的迅速變化,而且要滿足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因而在課程設定、課程結構上要求具有靈活性。近年來,我國從國外引進了CBE(能力本位課程模組)、MES(技能培訓模組)教育方式,這種模組化的特點是將對培養目標有重要作用的各學科,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將知識點按內在的邏輯整合成相對獨立的知識單元,打破學科課程過分知識化、系統化的傾向,以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為重心。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培養方向,將相關單元組合成不同目標的課程體系。透過調整不同模組的組合.及時實現專業方向的調整。還能夠較為靈活地實現教學內容的新陳代謝。模組課程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學習的靈活性,可以使學生根據就業需要和個人興趣隨時轉換方向,是一種比較科學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

另外,靈活性還要求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有極大的彈性和應變性,以提高其適應性,職業教育課程模組化的趨勢正是這種靈活性特點的反映。

五 職業教育課程評價的特徵

職業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具有較強的客觀標準,評價標準具有雙重性,在評價過程中既採取校內成功標準.同時又採取校外成功標準。校內成功標準是指判斷學生成功與否不是看分數高低,而主要是看實際操作能力,考查學生的操作技能,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按照規定的程式完成某項任務;校外成功標準要求學生在勞動世界中證明自己的成功,其主要指標包括技術水平、求職能力、職業生存能力以及創業能力。例如,許多職業院校根據學生創作.設計的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來判定學生的課程成績高低的依據.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校內成功標準是依據勞動世界要求制定的,而校外成功標準是職業教育者特別關注的,是課程體系的主要評價標準。

淺析職業教育課程的主要特徵論文 篇2

摘要:職業教育是一種直接面向市場和促進就業的教育,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要服務和服從於地方經濟發展的特點。相對於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我國職業教育的課程設定明顯滯後,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改革勢在必行,那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結構又應如何選擇呢?本文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對這密切相關的兩個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職業教育 改革課程設定 課程結構選擇

現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呈現了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作為與經濟發展不可分割的職業教育, 其課程設定應該和經濟的發展同步。 但實際上,我國職業教育課程設定卻存在著缺陷與不足,與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無法形成一種動態的融合,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已是一種必然,而其間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最佳化課程結構,於是就存在一個課程結構選擇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現狀

課程設定是指學校開設的教學科目、科目之間的結構關係和各科目的學分與學時比重的分配。課程的設定合理與否主要體現在教學計劃的制定及實施過程中。反思一下我國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現狀,存在著缺陷與不足,必須進行改革。

(一)職業教育課程設定存在缺陷與不足的表現

1、設定課程盲目,沒有形成教學活動有機的整體

無論哪一種課程設定模式,都受到本校辦學形式的制約。現在的職業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忽略教學活動是有機的整體,往往隨意更改或設定課程。

2、課程之間不銜接,不利於複合型人才的培養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勞動組織形式也在急劇變革,學科與行業之間的界限被逐漸打破,社會需要寬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而課程設定缺乏應有的論證,文化課和專業課、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不能形成完整的邏輯結構體系,沒有加強課程之間的銜接,甚至相互脫節,

不利於為學生今後工作奠定一個較為寬厚的基礎 。

3、課程設定定位不當,與人才需求標準不符

課程設定在目標取向上,沒有把現實和未來對人才需求標準結合起來考慮,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沒有以“必需”為綱,以“夠用”為度,以實際“應用”為重點。

4、課程設定輕素質教育,急功近利

在課程設定與實施時,為了暫時需要,增減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比例,甚至沒有把理論和道德溶化在各種教學內容和過程內,急功近利,不利於學生成長為高素質的勞動者。

(二)職業教育課程設定進行改革的方向

職業教育課程設定進行改革,應立足本校,著眼於本地經濟的實際需要,貼近社會的發展,為社會的經濟生活服務,這樣才有可能為發展著的生產力提供人力資源。

1、立足本校,培養複合型人才

課程設定是由學校實施的,學校是課程設定的實踐者。職業學校應從“學科本位”教育質量觀過渡到“社會本位”教育質量觀的情況下,開始引入“人才本位”教育質量觀,根據本區域、本行業的人才需求狀況以及職業技術與職業崗位的特點,在專業課學習的基礎上,學校允許學生在相關專業領域自主選擇學習,積極開設“輔修專業”、“第二專業”或“雙專業”以及系列實用課程等, 以靈活的專業和課程設定, 培養社會需要的複合型職業技術人才,以滿足未來崗位的能力的要求。

2、依託本地經濟發展, 培養應用型人才

我國地域遼闊, 各地區的資源和主導產業也不盡相同,而且各地區的經濟由於諸多原因,發展存在著不平衡性和差異性。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 更主要的是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的。這就要求職業教育的課程設定與改革, 必須建立在對本地區經濟發展現狀的深入分析基礎之上, 使職業教育的課程設定既具有國家規定的統一性, 又具有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靈活性, 滿足本地區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3、適應經濟發展趨勢, 培養先進型人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不斷出現。職業課程體系中過時的、陳舊的, 甚至是錯誤的東西,不能按社會需求剔除、摒棄, 融入新的科技因素,最佳化課程來培養人才,必然造就一批滯後於社會發展的無用人才,所以, 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更新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職業教育的課程設定要更新教育觀念,實行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為學生提供一個更靈活的學習制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成,學會掌握並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

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體現職業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根本宗旨。

二、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選擇

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改革勢必會引起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變化, 從而就存在一個課程結構選擇的問題。現代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選擇的探討應從其特性入手,在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進行課程開發,從而構建能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就業和職業發展需要的課程結構。

(一)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特性

1、講求課程相對的獨立性

職業教育是把已經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範透過教育讓學生掌握,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畢業後到生產第一線和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直接謀取利益的工作。現行的以“職業能力”為中心來構建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強調知識的針對性、實用性,講求課程的相對獨立。

2、課程存在顯著的跳躍性

以滿足“職業能力”為目標的職業教育,由若干個符合大崗位群的課程模組組成,職業崗位的要求不一樣,要求其課程也是不繫統的, 要突出實用性, 打破學科課程體系條塊分割的界限, 把培養目標、專業發展方向、教學內容等融合到課程建設中去,跳躍性的課程結構是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體系最顯著的特色。

3、課程重視實踐性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必然決定職業教育要重視實踐性課程的教學。職業教育的實踐性課程包括動手操作的實驗、模擬試驗、實習、設計、實訓等。職業教育也強調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但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體系的理論性,到底傳遞什麼型別的理論知識,傳遞多少理論知識,什麼時機傳授為宜,還要求以“必需、夠用”為原則,也就是適當兼顧一些學科理論知識,是為學生進一步提高、發展作鋪墊,為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必要的理論支撐。 "

(二)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選擇的理念

課程理念是指人們對於課程開發、實施、評價、管理活動的理性認識、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思想觀念或哲學觀點。當前,職業教育課程確立了“做人與做事雙維度、社會與職業雙向度”的基本理念。

1、做人與做事雙維度

職業教育透過課程活動,使教育者自覺地把學生素質提高與能力培養、知識學習的過程融為一體,要讓學生樹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學會做人,也就是促使學生自主地形成穩定的、基本的、內在的優秀品質的人,養成良好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人,能融入社會、具備適應當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基本素質併成為合格的社會人;要讓學生學會做事,也就是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複合型的知識結構、嫻熟的職業專門技能,形成獨特的智慧結構 ,具備職業崗位任職需要的就業能力、具備職業崗位任職需要的就業能力和個人發展要求的就業競爭能力併成為合格的職業人。

2、社會與職業雙向度

職業教育應十分重視受教育者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訓練,它包括組織和執行任務的能力、交往與合作能力、解決問題和判斷能力、承受能力、創造性和適應能力、獨立性與參與能力、反省能力、思維能力及責任感、以及使用資訊的能力,即“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在眾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職業教育中都受到重視,主要在於它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受教育者生存發展的需要。職業學校應責無旁貸地在學生職業生涯開始以前,有意識、有目標地訓練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通用能力”,做到社會與職業雙向度。

(三)影響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選擇的現實因素

1、學生的文化基礎

近幾年來,由於高考制度的改革及高中擴招,職業學校生源質量下降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普遍文化基礎課差,學習習慣差,在基礎教育階段班集體中是經常受批評的群體。

2、學生學習的時間

長期以來,由於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的職業學校普遍實行整齊劃一、步調一致的傳統學制,學習期限的長短、教學計劃的安排基本上由上級教育部門統一制定。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的時間大多為二到三年,在這二到三年時間內既要學習文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 又要發展職業實踐能力, 所以相對而言學習時間比較短。

3、職業教育的功能

職業教育的功能就是為職業教育活動提供服務,最終目標就在於促進職業教育更好、更快和更健康地發展,為社會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

4、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走向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流動和勞動力市場化步伐加快,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就業也在不斷地向多元化發展。從近幾年的畢業生出口看,對口升學、本地就業、外出就業、創業等並存,就業和自謀職業並存。同時,各行業專業就業需求也存在不平衡,非專業對口就業和創業逐年增多,這與現行的教學機制產生了無法迴避的矛盾,而且呈加劇趨勢;另一方面,非對口就業增多對中等職業學校的聲譽也帶來了負面影響。

此外, 學生提高個人素質、品位、充實個人知識的需要等也是選擇課程結構應考慮的因素。

(四)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的開發

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是指構建一個完整的職業教育課程方案的整個過程。無論課程開發過程、還是最後採用的模式,都必須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為學生個人素質和能力的形成與提升服務,為學生的就業和可持續發展服務,為打造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和品牌服務。

1、課程開發過程

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要經過課程分析、課程設計和課程編制三個階段。其中,課程分析是課程開發的客觀基礎;課程設計是在課程分析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課程觀,確定課程的目標、內涵、結構等總體構想和具體課程標準的過程;課程編制是遵循認知規律和循序漸進原則,對形成的課程方案以一定的模板進行選擇和組織的過程。經過課程編制,最終開發出完整的人才培養方案。對於形成的培養方案,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科技進步、市場需求、教育學與心理學以及教育技術學發展、教育政策導向等進行調整。

2、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選擇的模式

課程模式是指在一定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對課程開發活動和課程本身的原則規定、具體的課程開發活動及其成果。不同時期、不同型別的教育,培養不同的專業人才,應採用不同的課程模式。農業經濟或工場手工業經濟時代採用“知識本位”的課程模式,人們看重的是經驗和知識的價值;工業經濟時代採用“能力本位”的模式, 以提高效率;當前,我國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並存,需要學習借鑑國外職教的課程模式,突破更適合於學術型人才培養的“學科本位”模式和拘泥於專門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的“能力本位”模式的束縛, 堅持“職業知識是基礎,職業能力是關鍵,素質與人格是根本”的課程觀,承擔起培養學生成為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知識的增長是快速的、無限的,而職業教育的學習時間、學習週期是有限的,每個人的學習興趣、能力又是多樣化的,所以,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形式下課程應採用“以就業為導向,基於職業能力,面向崗位群集”的課程模式,即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根本,以勝任職業崗位需要為目標,以提高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職業崗位群,構建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並重,橫向有機聯絡、縱向銜接貫通的課程體系。

職業教育課程的選擇是課程設定改革後一項長期艱鉅的工作,關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敗、教學質量的提高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為此, 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研究與實踐,惟有如此,才能使職業學校的課程成為學校與社會之間的柔性介面,使適用社會的職業人才的學校培養與企業使用之間真正實現“提前培養,同步使用”。

淺析職業教育課程的主要特徵論文 篇3

一、概述

近年來,在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之下,職業教育專案課程已慢慢演變為一種新型的課程教育模式,它主要以工作任務為職業活動的核心內容,以職業活動的過程作為教學組織的重要線索,與社會就業崗位需求相結合的一種能力培養、知識學習的新型教育模式。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在職業教育基於工作任務的專案課程中就獲得了較為突破的成果,並且明確了以就業為導向作為課程的改革方向,同時提出了新的課程有效改革模式。為此,我們可以借鑑國外的理論和實踐,進一步有效地加強職業教育基於工作任務的專案課程開發,建立適合我國目前教育模式的課程,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二、職業教育專案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

專案課程的改革,需要職業教育課程的結構觀點具備最紮實的理論基礎。這種觀點不僅是要關注學生是否能夠獲取到有用的專業知識,還要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首要目的,課程結構的變化影響著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課程是社會與個人的溝通橋樑,不僅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知識,還要透過外部的資源挖掘來融合到課程結構中去。從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的角度看,課程的教育都有著兩個最為基礎的出發點,它們分別為工作體系和學科體系。工作體系的課程主要是將學生個體引入社會體系中去,以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而學科體系則是把學生個體引入不同學科中去,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目標。能力的高低來源於知識的吸收程度,也來自於不同的知識結構體系之中。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術能力,就要將學術教育與學科體系相結合起來;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就要將職業教育與工作體系相結合起來。

(一)多元智慧的人才觀和杜威的“做中學”原則

多元智慧的人才觀通常會被認為:人只有智力型別上的不一樣,絕對沒有智力程度的高或低,有的人擁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有的人則擁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不同並不說明人存在有智商的強弱。很多人普遍認為,職校大多數的大學生之所以是高考的失敗者,是因為職校大學生的邏輯和思維能力較弱,從而使得對知識的吸收和能力的提升都不如本科大學生,同時,職校大學生還存在著較弱的數理智慧,預示著各個職校需要加強學生的數理智慧以及其他智慧的開發。職業學院應該側重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將陳述性的理論知識點融入到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中,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發展。然後在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杜威則作出了學校即為社會和教育即為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時還提出了“做中學”的原則。職業學院務必要以理論為專案課程的基礎,加強學生對理論課程的學習,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教學方案,將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作為首要目標。

(二)人本主義、建構主義以及工作本位的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主要指的是:教師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要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來講授知識,必須對學生給予一定的尊重,耐心教導,細心發現學生的潛在能力並挖掘出來。同時,課堂的氛圍十分重要,教師要製造出良好的課程氛圍,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的學習關注度,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促進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激發、自我改進等良好的習慣。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主要指的是:要求學生必須學會自主學習,因為知識不僅僅是從教師的教學傳授中獲得,還需要學生自身透過自己的主動性和學習能力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藉助如教師、同學等的幫助,充分利用所需要的學習資源,以建構的方式來獲取知識。工作本位的學習理論主要指的是:技術實踐的知識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核心,主要以發展特定的工作活動和必要的相關技術理論知識為目的。技術理論知識都是與工作任務在相關聯的過程中被教師有效地進行傳授,讓學生得以吸收。學生還需要透過完成制定下來的工作任務來建構起屬於自己並與職業相關的技能和知識,能夠將其發展成為較為完整的勞動者品質。上述的三種理論都是將專案課堂基於工作任務而充分地引入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之中,由教師製造出真實的學習情境,透過安排學生、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作為學習課堂上的主體,讓他們能夠在每一堂課中都能夠擁有較高的自主性和自由能力,注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其價值,細心地發現學生所存在的潛能並加以指導然後挖掘出來。同時,還要多組織學生多參與實踐,在實踐中體會社會經驗,引導學生對實踐中所遇到的困難進行思考,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主動地學習、合作、討論以及到最後對問題的解決,有效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

(三)行動導向和能力本位的理論

行動導向的課程觀念主要指的是: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中心主體,教師作為學習過程中的引導主體和組織者,應當讓學生能夠獨立地學會如何獲取知識資訊、制定計劃、評估計劃以及實施計劃,透過參與實踐掌握更多不同的技能和知識,在提高自身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能夠構建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經驗的積累過程。能力本位的課程觀念主要指的是:強調各個高職院校必須在制定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新型的教學理念及新的理論知識為主要的培養方案,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技術能力和核心技能,拋開傳統的理論知識,將新的理論切合實際地融入到技術學習中去。

三、職業教育專案課程開發的有效措施

(一)工作分析的技巧

職業教育專案課程的開發最先要做到的就是要進行合理有效的工作分析,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認為,對於工作的分析只能是進行有效的、系統的工作分析,這樣才能夠做到對工作結構的準確把握。對於工作分析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1企業家的選擇。企業家的選擇在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而從事工作分析的企業家應當來自於畢業生的求職範圍之中,其就業崗位能夠根據畢業生不同的性質、特點、型別、規模、等級選擇相對應的企業,能夠保障工作分析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以最大的程度來保障工作模組能夠覆蓋工作崗位。

2工作分析專業的引導。企業家都是來自不同的企業,其工作內容和性質都存在許多差異性的類別,工作分析專家應當鼓勵企業家沿用高效的頭腦風暴法,將不同的意見完整地表達出來,以具有線索清楚、層次分明且獲得專家小組認可的特點的工作任務分析表,透過整合將專家提出的不同意見分別以其呈現給大家參考。

3工作模組的結構。工作模組一共有三個等級,分別為一級模組、二級模組、三級模組。一級模組是較為充實的模組,它的充實主要體現在裝置的操作和維護、產品的設計以及產品的維修等內容上。在工作模組中所包含有的內容裡面只有工作,沒有學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這就需要在工作分析階段進行掌握。一級模組和二級模組建議依照工作的專案來進行合理劃分,而三級模組則可以依照工作的流程來進行合理劃分。課程的結構依照工作專案所劃分出來的模組加以分析和應用,而課程的內容則依照工作的流程所劃分出來的模組加以分析和應用。

(二)職業教育專案課程結構的設計

1專案課程門類的劃分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結構都是來源於學科結構,因此,職業教育課程結構的形成以專案課程為主,需要對課程的門類分別進行仔細地重新劃分。在工作分析時,課程門類的劃分主要以工作任務之間的差別為邊界,不以知識之間的差別為邊界。

2專案課程結構的設計專案課程結構的設計主要是依據課程的開發經驗,而專案課程的結構模式主要由網路式、並行式、遞進式、分散式、巢狀式構成。職業教育的專案課程要採取何種結構,都需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確認。

3課堂學時的分配課堂學時的分配需要建立在合理、有效的基礎之上,以工作任務模組的難度和重要性作為分配的依據,不以知識的難易程度作為學時分配的依據。因此,這就要求工作分析階段需要依照不同的崗位需求,對每一個模組的難易程度以及重要程度進行仔細的調查。

四、職業教育專案課程中的知識佈局

專案的課程往往在不同專案之間的理論知識出現重複交叉的現象,某些專案課程的設定在第一個階段都會融入過大的知識容量,使得其成為了專案課程開發的阻礙性難點之一。因此,為了有效控制專案的合理設定度,首先對專案知識容量的設定不能過量,達到穩定的基礎結構狀態,而對於較大的專案則可以採用分解模組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再將模組設定為2個小時到3個小時左右,透過這種設定還能使學生在學習時有成就感,以此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於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專案課程的開發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它的開展能夠有效推動課程模式的改革,讓教育模式更加符合我國目前現狀的職業教育的性質,迅速轉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透過對教學方式的改革和創新,能夠有效地提高對學生的教學效率,也能夠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模式的改變往往把學習內容和學習環境一起改變,要求專案教學要將“做中學”原則貫穿於課程之中,從而穩定學生為主體的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鍛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總的來說,專案課程在我國職業教育中的教育課程改革方向有著較為合理的選擇,要想掙脫功利主義的現實束縛,就要從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中打破其不良存在,將職業教育發展得越來越好。

淺析職業教育課程的主要特徵論文 篇4

摘要:隨著人們觀念的進步,職業教育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職業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機械類專業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受到師生的重視。本文將從職業院校課程體系設計出發,闡述確立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的原則,最後提出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具體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

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課程與其他課程有所不同,機械類課程更突出實踐性,更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要提升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學生必須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只有充分掌握機械操作的相關理論基礎,學生才能在具體實踐中得心應手。因此,在重視實踐的機械類專業教學的同時,教師也應給予理論教學充分的重視,並在課程體系設計中協調好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一、職業院校課程體系設計的依據

課程體系設計的重要意義是使教師的教學更有邏輯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有序,從而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因此在進行課程體系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研讀教育部下發的教學大綱,仔細研究教學大綱對某一課程的具體要求,再進行課程設計,唯有如此,教師所設計的課程體系才會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結合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的特點,教師設計課程體系的重要目標之一應當是培養集生產、服務、管理能力於一體的高水平實用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設計課程體系時,必須考慮到高等職業教育的'兩大特點:首先是“高等教育”,即學生必須掌握與該課程相關的基礎知識,具備相應的學科知識素養;其次是“職業教育”,即教學內容必須與社會需求相匹配,與崗位要求相適應,防止教學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相脫離的情況出現。

二、確立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原則

1.以具體崗位需求為導向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於,職業教育的指向性強,與社會需求連線緊密。因此,在進行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時,教師要改變設計思路,將課程設計的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上,而不是過分強調學生的成績。課程設計應當包括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幫助學生初步瞭解相關崗位的具體工作、該崗位對人才的具體要求等內容。2.突出實踐的重要性在傳統的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中,許多教師忽視了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只在教學設計中突出理論課程,這種做法與職業教育的目標和理念相違背,是不可取的。在職業教育中忽視實踐的重要性,會使職業教育失去自身的特色,學生在錯誤的教學觀念指導下很難突破自我、掌握應當具備的職業技能。因此,機械類專業的教師在課程體系設計時要遵循“實踐為王”的原則,在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加入社會實踐與探究的內容,鼓勵學生多體驗、多動手實踐,從而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為以後更好地適應崗位要求做準備。

三、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1.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內容在課程中的佔比機械類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機械類專業要求學生必須重視理論與實踐並舉,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廢,只學習理論而不重視實踐,學生所學的知識將會失去意義,而且與機械有關的知識總是處在不斷的更新中,如果忽視實踐這一環節,學生掌握的知識可能與社會現實脫節,不利於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如果只重視實踐而忽視理論學習,學生的實踐便只能停留在低端水平,不具備專業知識很難流暢地操作各種高精尖裝置,學生的進一步實踐必將受到阻礙。因此,在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審視不同章節知識的特點,如對一些簡單易懂的章節,可以減少理論講解的課時,在帶領學生簡單理解本章節的知識後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而對一些難以理解的章節,教師則要適當延長理論課的時間,在保證學生充分理解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還有的章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教師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插入實踐探究的內容,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驗證各種理論。從宏觀角度來看,機械類專業的知識大致可分為基礎的科學文化知識、職業基礎知識和職業技能知識,如果按照這種分類進行課程體系設計,在安排基礎的科學文化課程時,諸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英語等課程,多是為加強機械類學生的思想素質、為下一步學習奠定基礎的課程,本身實踐性並不強,教師便可以減少實踐課時的佔比,為下一階段的教學留出更多鞏固的時間。職業基礎知識的課程便是典型的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課程,因此,教師應當在這一教學階段穿插部分實踐課的內容,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到了職業技能教學階段,實踐的重要性便完全凸顯了出來,教師應減少理論課的佔比,大大提升實踐課的佔比,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在實踐中瞭解崗位需求與職業要求的機會。

2.深挖傳統課程內容的同時滲透創新思想機械類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學習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製造工藝設計的相關內容。教師在設計《機械原理》的相關內容時,很難有創新,這是由於該部分內容的識記知識較多,多是現成的理論研究結果,無論從內容還是教學方式上,教師都很難賦予新意。面對這種難以創新的課程,教師可以轉變課程體系設計的思路,深挖這些知識的內涵。在講解機械原理的相關知識時,結合最新的理論成果進行教學,教師甚至可以單獨設定一個課時向學生介紹這些傳統理論在當代機械發展中的最新應用,從而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印象,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機械設計》與《製造工藝設計》兩部分內容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在設計這部分課程時,可以充分突出教學方法的創新。以汽車設計為例,教師在設計與汽車相關的機械設計課程時,必須遵守“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教學規則。在最初的幾個課時不宜安排難度較大的專業知識,因為一開始就安排難度較大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不僅不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會挫傷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可以將最初的幾個課時安排為欣賞課,向學生展示當代不同汽車的外形設計等內容,並鼓勵學生討論款型好、功能性強的車型具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引導學生總結優秀的汽車造型設計所具有的共性,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在簡單瞭解優秀汽車設計的特點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所總結的經驗,自己設計一款車並闡明這款車的優勢及設計的理念。學生設計這一環節的可操作性強、創新潛能大,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發揮,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授《製造工藝設計》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必定會提到不同機械裝置各自的優缺點及具體應用,在設計這部分課程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加入討論、辯論等課程內容,從而鍛鍊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創新思維。

3.加強校企合作,合理利用企業資源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對接社會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企業與學校不同,企業是直接面向社會經營的組織,企業對某一崗位的要求,實際上體現了社會在某一方面的需求,如果各職業院校能夠積極與企業合作,便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豐富自身的課程內容,使課程體系更加完整、科學。如機械類專業與相應企業進行合作,學校便可以合理利用企業已有的廠房裝置鼓勵學生進行機械操作,而不必花費大量經費重新購置機械裝置。此外,企業與學校不同,為了提升生產能力和盈利能力,企業必定會實時更新生產裝置,努力做到與時俱進,許多職業院校因經費緊張,很難做到這一點,如果學校能夠加強校企合作,便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這一特點,使學生接觸到更多的高階裝置,可謂一舉多得。如此,在進行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時,教師便可以將校企合作環節加入其中,消除以往課程體系設計中所有課程都侷限於校內開展的弊端,極大地擴充套件學生專業學習的空間範圍,為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4.選擇合適的教材教材是教師設計課程體系、授課的重要依據之一,如何選用合適的教材是一門重要的學問。當前,我國多數職業院校的機械類專業用書並沒有真正做到與時俱進,甚至有部分職業院校的課本長時間不更新,這不利於建立創新、富有活力的課程體系。教師在選擇教材時,不能有“一刀切”的思想,不能盲目模仿其他職業院校的做法,而應當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教材。如果學校的師資強大,教師甚至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材進行教學,以突出個性化教育的特點。

四、小結

總之,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應在實踐中發現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透過實踐檢驗新的課程設計的實用性、科學性並不斷糾正錯誤,才能促進課程體系的完善。教師必須在這個過程中貫徹創新觀念,要充分研究本校學生的特點,同時結合中外先進的教學經驗進行課程設計,使課程體系設計不斷更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郭月蘭.中等職業教育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5.

[2]牛秋林,毛徵宇,劉厚才.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為導向的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思考——以湖南科技大學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

[3]袁小會,劉兵.英國職業教育對高職機械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

[4]李朱鋒,顧海,孫健華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背景下的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銜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3).

淺析職業教育課程的主要特徵論文 篇5

摘要:透過梗概三段式課程模式、平臺式課程模式和叢集式課程模式的發展之沿革,釐清三段式課程模式、平臺式課程模式和叢集式課程模式在我國職業教育課程適應不同時期不同需求的轉變之解讀,從課程專案化、工作過程系統化闡釋新型課程模式的推演。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分析

當前以職業為導向、以學科體系為基點、構建多元化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是職業教育與時俱進的需要。由於我國的國情、社會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均和其他固家不一樣,這決定了我國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更具本土化、地方化。

一、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之沿革

1.三段式課程模式

三段式課程模式將課程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三類,或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和專業方向課四類。該類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沿襲傳統本、專科的課程結構模式,以學科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課程雖然在安排與設定時會強調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突出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和綜合職業素質的教育,但未能實質性地突破以學科教育為基礎的課程框架,過於強調學科的系統性,與職業教育課程定向性要求相距甚遠。由於課程設定強調學科的理論性,還是按照原來概念、原理、定律為主,以間接經驗為輔的學科割裂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各門學科間的分離,不利於學生用全面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更不適合作為對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結構的要求,因此,該種課程模式是我國高職教育初期存在的課程模式。

2.平臺式課程模式

平臺式課程模式即將課程按公共基礎課、專業大類基礎課、專業或專業方向課、特色課程等分層構建“三級平臺”或“四級平臺”,按授課時間的先後順序進行縱向排列的課程模式。平臺式課程模式是根據專業大類,透過拓寬專業口徑而設計的一種課程模式,其覆蓋面寬,不同層次課程問的口徑窄。在平臺式課程結構中,公共基礎課平臺主要是向相關學科拓寬,增加人文社會科學和素質教育的有關課程;專業大類基礎課平臺主要是對課程和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和整合,構建成新的、統一的大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群;專業或專業方向課平臺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平臺式課程模式強調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體現知識能力觀,拓寬了專業口徑,增強了適應性,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和職業更換。

3.叢集式模組課程模式

叢集式模組課程開發者的主動性,即集合一群相關職業或幾個相關職業群,其開發過程呈封閉環形結構,包括課程分析、設計、實施、評價四個步驟:課程分析是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課程設計是根據課程目標確定教學內容的過程,課程實施是透過教學雙邊活動落實課程目標的過程,課程評價是依據課程目標檢驗課程設計的產生並予以反饋修正的過程。叢集式模組課程以蔣乃平先生建立的“寬基礎、活模組”為主要結構特點的課程模式為代表,根據職業群的實際需要和學校培養目標,借鑑CBE/DACUM方法,按“寬基礎”、“活模組”兩個階段組織教學內容,按照實用性原則,對準具體工種的實際需要,設計出與MES內涵相同的模組,使學生可根據自己崗位定向、市場需求或興趣愛好等來選擇所需學習模組。“寬基礎、活模組”為主要結構特點的課程模式兩個階段的時間需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而定。

模組式課程模式是在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素質和各種專業技能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將課程組合成各種知識模組和能力模組,以能力為主線構建成專業的課程體系。在模組式課程模式中,可以分別構建出學科知識模組與專業能力模組,從而使二者既有聯絡又相對獨立。在模組式課程模式中,學科知識體系與專業能力體系是兩個彼此既有聯絡又相對獨立的部分,可以分別構建出學科知識模組與專業能力模組。學科知識模組是面向一群相關職業甚至幾個相關職業群構建的,既有思想素質類課程、外語和計算機能力類課程、數學和科學技術素質類課程、人文和社會科學類課程等公共基礎知識模組,又有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理論課程等專業知識模組。專業能力模組或專業技能模組主要由實驗、設計、實訓、崗位訓練等實踐性教學環節構成並設定若干與職業技能鑑定考核相聯絡的培訓模組。各種知識模組和能力模組可靈活組合成面向不同專業方向和不同職業崗位,成為系統綜合、整體最佳化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

二、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轉變之解讀

透過對西方各國高職課程模式分析評價,我們可以看到以行動導向型為代表的MES和CBE課程模式、以階梯訓練型為代表的雙元制在課程開發、課程結構、課程特點、應用條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和缺陷。在設計教學模式時我們可以吸取西方各國在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高職發展實情,行業機構和職業院校根據實際情形,設計和開發能夠反映職業教育特色的新型課程結構。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經歷了三段式課程模式、平臺式課程模式、叢集式模組課程模式幾個階段,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依然呈現一定的階段性特徵。

1.三段式課程模式解讀

三段式課程模式以傳授知識為基礎,課程結構由文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大部分所組成,通常將理論與實踐課程並列,實踐課單獨設課自成系統,這樣比較利於學校組織教學和進行課程評價。三段式課程雖然看似三個階段互相聯絡、互相依託、依層遞進。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由於長期的專業課和理論課分工教學,擔任基礎理論課教學的教師對專業課教學內容知之甚少;擔任專業基礎課的教師往往不精通理論課,對前述的教學過程抽檢力度較小,理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各自在規定的授課時數完成各自承擔的教學任務,互不聯絡,各自為陣,使學生這個受眾面比較孤立和靜止地看待並學習這三個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教學內容。

2.平臺式課程模式解讀

平臺式課程模式是轉型過渡期存在的一種課程模式,根據專業大類,構建統一的大類專業的基礎課程群,這多用於通識類課程和人文社科課程,多見於專業基礎課和素質教育課程。在專業課層面進行平臺式課程的搭建,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平臺式課程模式雖然從課程體系設定上拓寬了專業口徑,增強了適應性,但是平臺式的課程模式不能適用於所有的專業,在平臺式模式上進行修改和發展是高職課程發展的必然方向。比如:近年出現的“平臺+模組”課程模式、“平臺+崗位”課程模式、“平臺+資源”課程模式等都是對平臺式課程模式的一種補充。

3.叢集式模組課程解讀

叢集式模組課程如果僅僅停留在“寬基礎、活模組”的課程結構成果上還遠遠不夠,後續的叢集式模組課程應在原有的基礎上,注入新時期課程模式的改革內容,著眼於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注重學以致用的教學內容,培養企業需要的高職人才。以往的單純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模式過分強調知識系統性,忽視了實踐性教學與理論教學的互動性,致使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科與學科間相互獨立,關聯度較少。我們應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育培訓專案和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實行靈活的學制和學習方式,這樣才能使高職課程模式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推演

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逐漸由前期的理論模組和實際模組組成的模組課程、寬基礎活模組課程逐步向專案課程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進行過渡。

1.課程專案化

課程專案化即根據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和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將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成訓練具體技能的專案,並根據專案組織原則實施教學與考核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課程設計。課程專案化的設計遵循實踐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和思考性原則,透過篩選畢業生就業領域,將就業崗位所對應的不同企業的生產和工作過程根據職業教育崗位群工作任務的方式設計為專案,若對應的工種具有實體性產品,可進一步將典型產品對應的工作具體化,從而形成以專案為載體的課程教學模式。

2.工作過程系統化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即基於工作過程導向的開發平臺、課程模式、實施方案,分別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個維度,從物件、內容、手段、組織、產品、環節六個要素和諮詢、決策、計劃、實施、檢查及評價六個要素零距離融合,從而實現“零距離”上崗。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探索主要涵蓋根據專業對應工作崗位及崗位群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的工作任務分析過程、根據能力複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形成綜合能力領域的行動領域歸納過程、根據職業成長及認知規律遞進重構行動領域轉換為課程的學習領域轉換過程和根據職業特徵及完整思維分解學習領域為主題學習單元學習情境設計過程。

基於職業行動領域的課程專案化和工作過程系統化,打破了傳統意義上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體系,是對國內已研究的叢集式模組的進一步拓展。在拓展過程中,適當地結合模擬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引導文教學法、任務引領教學法等,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組合,適應工學結合的實踐性教學特點,進一步探索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之路,推動職業教育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