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基本原則

關於職業教育課程設定的基本原則

摘要:本文以社會目的論為指導,提出了課程改革應該堅持的四條基本原則:標準純一原則、面向社會原則、全面重點兼顧原則、學校學生雙主動原則。

關鍵詞:課程設定;社會目的論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那麼應該如何按照這個目的來進行課程設定呢?具體來說,還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1標準純一原則

在我國,大多數高中畢業生要參加工作,本科畢業生投身社會參加工作而非繼續升學的人的比例更大。可以說高等教育所體現的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味道應該最濃厚,職業化傾向也應該最明顯、最直接,就是說高等教育應該加強職技教育。最近十幾年來,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職業學校調整了自己的課程設定,各高校增添了一些急需的課程和院系專業,也取消或轉軌了一些不急需的課程和專業。但是由於基本觀念沒有徹底轉變,結果造成了知識目的論和社會目的論並立的“雙軌制”的局面,造成了不同課程、不同院系畢業生就業機會嚴重不平等的局面。解決這種混雜衝突的唯一出路就是堅持標準純一原則,把思想統一到社會目的論上來,高揚“教育為社會”的旗幟,堅決徹底地進行教育改革、課程改革。有人擔心,如果社會至上,高等教育轉化為了職技教育,不再設定哲學、歷史學、數學等院系,那這些在科學技術體系中舉足輕重的學科的科研後繼人才怎麼培養呢?社會目的論在邏輯上並沒有堵塞這些學科科研後繼人才的上升之路,它只是杜絕了知識目的論將所有高校學生都預先假定為科研後繼人才的.教育方法。

2面向社會原則

明白了社會目的論,也願意完全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而辦教育,並不等於馬上就可以進行課程設定了。因為“社會發展需求”六個字蘊含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不明白這些豐富內容是不可能很好地滿足它們的,因而還要完全地面向社會,認真地對社會發展需求進行分析,仔細分析究竟有哪些社會發展需求。教育既然也是一種生產,怎能對“市場”毫無研究呢?所以教育者加大對“市場”的分析不是不務正業,恰是對國家、對學生負責的表現。分析社會發展需求,應該從宏觀到微觀層層都分析到,具體說來包括:(1)社會分析:是指從生產和消費兩大方面宏觀地分析社會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對人的哪些方面有需求。(2)行業分析:因為社會發展需求主要地體現在職業需求上,因而對職業需求的分析要重點進行。對職業需求也可以從宏觀上分析,這就是行業分析。(3)職業分析:對職業需求的分析是社會發展需求分析的重點,是貫徹社會目的論的真正體現。(4)技能分析:只是進行了職業分析還是不夠的,因為每個職業需要的技能是很多方面的,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還要對職業需求從微觀上分析,即技能分析。它是職業分析的深入化。可以說越能面向社會,社會發展需求分析做得越深入準確,課程設定就基礎越堅實、誤差越小。

3全面、重點兼顧原則

在社會目的論指導下,在社會發展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進行具體的課程設定了。那麼如何設定呢?針對中國目前的實際,首要的原則應該是全面、重點兼顧。

3.1全面原則

人才在社會中僅僅具有業務能力絕對不行,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例如,一名公司經理,當然要懂經濟,懂市場,懂管理,但他同時又是中國公民,那就要有基本的民主法制觀念。由此,教育所承擔的任務也應該具有全面性。在過去,教育過分強調學生的知識水平,忽視甚至取消對學生健康、道德、藝術、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另外,哲學、歷史學、數學等等,社會對它們極少有直接的需求,但這不是說人們不需要哲學、歷史學、數學知識,事實上人們是非常需要的,也就是說它們屬於“全面”的一部分。因而完整地說應該面向所有學生適量開課,成為公共教學機構。

3.2兼顧重點原則

講全面性不是講平均性,不講重點性。課程設定還要重點突出。社會需求實在太多了,不可能全部在學校教育中滿足。我們應該樹立大教育觀和終身教育觀。因此學校教育必須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學校教育所選擇的課程還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但突出什麼呢?這就是關鍵了。在社會目的論指導下,應該根據社會發展需求而不是學科發展需求來選擇突出物件,那麼在社會發展需求當中,當然職業需求是重點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主張高校要職技教育化,贊同高中階段要辦職技學校的根本原因。

4學校、學生雙主動原則

一是因為人和人的特長、偏好是不同的,完全拒絕個性化教育,搞千篇一律是不行的;二是因為按照心理規律,如果尊重、發揮主動性,就能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三是因為教育關乎學生的未來,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包括職業)肯定非常關心,肯定也有大量的分析。儘管這些分析可能帶有盲目性、膚淺性,但總的說來給予他們選擇權,還是可以糾正學校分析的偏差,彌補學校分析的不足的;四是因為學校不同於一般企業,它發愁的不是“產品”賣不出去(畢業生的求職),而是“原料”買不進來(招收新生)。因而如果不允許學生選擇學校、課程,那麼學校、教師根本不會有足夠動力去研究和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所以從入校一環開始直到畢業,都應該讓學生保留有必要的、充分的主動性和選擇權。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部分,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亟待我們進行大量紮實細緻、認真負責的研究。

作者:李曉豔 單位:石家莊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參考文獻:

[1](羅馬尼亞)S拉塞克、G維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單丁.課程流派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