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試析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發展趨勢論文

試析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發展趨勢論文

論文摘要: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線路可以大致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美國線路、德國線路和中國線路,這三類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線路各有特色。三類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有共同的發展趨勢,分別是:產學結合的特點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強調與實際工作過程接軌;課程開發的主體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強調廣泛的適應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普遍採用不同於學科化、分科化的模組化、綜合化課程。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美國線路;德國線路;中國線路;發展趨勢

職業教育課程模式是在一定的課程理論或觀念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有關課程系統結構框架、工作程式及操作方法等方面的標準樣式。它是課程方案設計者開發或改造某個專業並編制課程檔案的前提和基礎。可見,課程模式的作用非常突出,開展課程模式研究的價值顯而易見。下面,我們結合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情況,分析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的基本趨勢。

一、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概況

在近些年,國內外湧現出了一批有特色、有代表性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它們都有各自的發展軌跡。

(一)國外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的主要線路

在國外,主要有兩條課程模式發展的線路。一條是產生於美國,並廣泛影響世界的職業教育的線路,可概括為“美國線路”;另一條是產生於德國,也對世界各國職業教育有重要影響的線路,可稱之為“德國線路”。

1.美國線路

該線路是由職業教育界提出最早的、廣泛應用的、率先流行於北美的能力本位(CBE)的課程模式,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以後,則在美國首先興起了職業群集的課程模式。

能力本位課程模式以能力作為課程開發的中心,採用DACUM(DevdopingaCurriculum)課程開發方法,運用模組式方案,以行業企業專家為開發主體,以能力為核心(而不是傳統的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核心),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來開發課程,注重評價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相對於學科課程模式而言,CBE課程模式更接近於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CBE課程模式的侷限性日益表現出來:忽視了真實的職業世界中人們操作行為的複雜性及智力性操作中判斷力所擔當的重要角色;單項能力組合成綜合能力的方式。忽視了工作的整體特性和工作經驗的成分;忽視了知識的系統性、學術性以及情感領域的態度學習,成本高,對教師要求高,推廣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條件制約。而且,造成了“能力及其定義的觀點的過剩”。

20世紀60年代前,美國普遍實行CBE課程模式。但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由於美國人口流動性增加,同時,企業自動化水平提高,工人面臨著科技性失業,而且職業崗位的變動也日益頻繁,導致就業市場供求失衡。為此,美國教育專家認為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不宜專精,應提供多種職業基礎,促進就業的選擇性和多元化。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馬里蘭大學工業教育系主任麥利博士於1965年創始的“職業群集課程模式”,以職業群作為專業計劃編制的出發點和基礎。所謂職業群集是以職業準備為目的的將各類職業歸併而成的群集。每個職業群集一般包括若干工作內容類似、技能水平接近的職業。它希望學生除了能進入群集中某一個職業,將來也能進入同一群集中的其他職業而不需太多的再訓練,因而學習內容較廣泛。學生就業後,企業根據就業崗位需求再進行針對性更強的崗位培訓,使其能較快地上崗工作。此種教學模式實際上是“能力本位模式”的延伸。它有較多優點,諸如具有多重選擇的職業準備教育;具有職群知識內涵的共通性;具有職群基本技能的共通性;具有接受未來延伸教育的基礎;具有適應社會變遷的職業準備教育。美國學者將其優點概括為兩點:

一是學生具有較大就業彈性,

二是學生具有較大適應性。所以,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逐步實行職業群集課程模式。

至今,本發展線路的兩種課程模式的生命力都很強大,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和應用價值,仍對當代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發揮著重要影響作用。

2.德國線路

該線路主要體現為德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特色,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中,最早實施的是核心階梯型雙元制課程模式,到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新的雙元制的課程模式,即學習領域課程模式。

雙元制課程的專業課的整體結構是針對職業領域裡的一組或一群相關的職業,圍繞其職業活動核心,分設職業基礎教育、職業分業教育和職業專長教育三個遞進的階梯(階段),因此被概括為“核心階梯型課程”。這種課程模式的特點是:以職業活動為中心設計課程,體現了職業針對性;透過核心階梯型課程培養職業群的能力,體現了其職業適應性。因此,是一種培養“多能一專”複合型職業人才的課程模式。其不足是: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專業理論知識深度不夠,不利於畢業生轉崗和繼續深造。

“學習領域”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改革中誕生的一種課程模式。“德國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於1996年5月9日頒佈新的課程《編制指南》(全稱《職業學校職業專業教育框架教學計劃編制指南》),提出了“學習領域”課程方案、行動導向和專案導向教學法等新的職教思想,明確提出了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以及透過整合來掌握工作過程知識的問題。尤其是所提出的用“學習領域”的課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課程為基礎的綜合課程方案,對在全國範圍內指導職業學校和培訓企業具體實施職業教育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所謂學習領域是指“一個由學習目標描述的主題學習單元。一個學習領域由能力描述的學習目標、任務陳述的學習內容和總量給定的學習時間(基準學時)三部分構成”。它是“以一個職業行動領域為物件,以完整的職業活動的業務和工作流程為導向,以專案為載體,將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合理地組合成一種系統化的課程模式”。

德國線路對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非常大。改革開放後,我國曾經深入學習核心階梯型課程模式,被許多職業學校所應用;近期,受學習領域課程影響,我國改造創新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

(二)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線路

近些年,我國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主要有三大型別,按照時序發展排列分別是“寬基礎、活模組”課程模式、專案課程模式(又稱任務引領型課程模式)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這是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發展的基本線路,可稱之為“中國線路”。

“寬基礎、活模組”課程模式是北京市朝陽區職教中心蔣乃平等人開發的.。“寬基礎、活模組”課程改革有兩個主要目的:一是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變化快與教育發展相對穩定的矛盾;二是協調畢業生的崗位能力針對性與適應性的矛盾。“寬基礎、活模組”課程模式的課程結構分為既相互聯絡,又有區別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寬基礎”階段,所學內容並不針對某一工種,而是集中了一群相關職業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注意奠定繼續學習的基礎和在一群相關職業中轉崗的基礎,使學生畢業後有較寬的擇業範圍,以適應市場經濟就業體制的需求,為學生繼續學習奠定基礎,體現終身教育的思想。第二階段即“活模組”階段,針對於相對確定的一個或少數就業崗位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訓練,以技能為主,以職業資格為導向組織教學內容,著眼於從業能力強化,使學生具有符合用人單位需要的技能和相應的知識,並透過“多取證”(多個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活模組”包括一個職業群中的幾個或十幾個甚至更多的職業對應的“大模組”,供學校根據勞動力市場供求變化選擇,供學生根據個性特點和發展需求選擇,並能根據科技進步對職業演變的影響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突出崗位技能的訓練,以便順利地進人工作崗位。一般情況,一產和三產類專業的“寬基礎”較寬,“活模組”較小,因而寬基礎階段的教學時間較長,“活模組”階段的教學時間較短或較分散。二產類專業的時間分配則相反。

專案課程是近些年職業教育界新興起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又稱任務引領型課程模式。所謂專案課程,是以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為中心,構建課程體系,選擇、組織課程內容,並以完成工作任務,即行動意義上的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它符合職業教育規律,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滿足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要求的需要,被稱為我國“當前職教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應當成為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方向”。該模式從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出發,依據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組建出一系列行動化的教學專案,而這些專案通常就是典型產品,整個教學過程最終要指向讓學生獲得一個具有實際價值的產品,還可以理解為所提供的一項服務。此外,專案課程模式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進行的,具有綜合性、聚合式的特點,不同於以往職業教育模組式課程著眼於技能分析,具有高度微型化的特點。

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是以著名職教專家姜大源為首的理論工作者和職業學校實踐人員在認真研究德國學習領域課程基礎上而提出並實踐的新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它也是專案課程的一種繼承與昇華,更加具有系統性和科學性,現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研究及實踐的熱點。已經在我國許多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和部分中職學校試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並在逐步推廣。至今,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理論及其開發框架。所謂工作過程,“是工作人員在工作情境中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並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行動的程式”。“一個職業之所以成為一個職業,是因為其具有特殊的工作過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模式的意義非常突出。當前,人們認識到,“除專業能力之外,勞動者在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個性特徵等方面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重要,職業教育必須培養‘解決綜合實踐問題’的能力”,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就滿足了這種需求,它“解決了從經驗層面的技能上升到策略層面的技能的能力培養的問題,突顯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重視人的個性需求,在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大目標下的人可持續發展問題”。

二、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發展趨勢

雖然美國線路、德國線路和中國線路這三類課程模式發展線路各有特色,但共同發展趨勢也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以下五點。

(一)產學結合的特點越來越突出

由於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直接面向生產等一線,單純依靠學校來開發設計及實施課程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必須有生產技術人員參與課程各環節,才能培養出適銷的人才。因此,國內外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都強調對就業市場需求的調研分析,都強調課程的規劃、設計及實施等各環節都要走產學結合之路,即強調企業行業的參與,甚至以行業企業為主導,從而使產學結合更加緊密。例如,加拿大DAcuM課程開發的結果之一就是由相關行業企業專家、生產一線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共同制定的課程開發圖表,其中,行業企業專家扮演著重要的課程開發角色,他們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來開發課程,科學分析各類職業能力,並基於此而提出課程標準,確保了學生能具備企業行業需求的能力。德國的雙元制課程模式也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開發、實施課程。我國的專案課程等也強調課程由企業和學校共同開發及組織實施。可以說,企業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這是職業教育自身特點所決定的,符合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

(二)越來越強調與實際工作過程接軌

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走產學結合之路的重要表現就是越來越強調課程內容與實際生產工作過程接軌。例如,我國的專案課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等都強調從工作中來、到工作中去,要基於工作、透過工作,從而達到為了工作的目標。工作過程需要什麼樣的專項能力和綜合能力,課程都應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

(三)課程開發的主體越來越多元化

職業教育課程產學結合及工作過程接軌都不是單向的,而是學校與企業行業的雙向合作,企業和行業技術人員及專家參與甚至主導課程開發,學校內部也不是任課教師單獨開發課程,而是有教師、專家和學校領導等相關人員的參與。例如,德國雙元制課程的開發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的。加拿大DACUM課程開發是由行業企業的職業分析人員、職業院校的領導、專業負責人和骨幹教師共同組成。我國的專案課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則由行業專家、專業教師和課程專家等共同完成。

(四)越來越強調廣泛的適應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職業教育正在由單純的就業教育、終結教育,逐漸走向兼顧基礎教育和終身教育,對課程而言,則職業教育課程開始更加重視人的廣泛的適應能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人不能僅僅是工具,人更主要是目的,發展教育不應僅僅是讓人為生產服務,更主要的應是使人具備各種綜合能力,能夠從容面對和解決各類問題,熟練駕馭生產,享有生產成果,不斷超越自身。例如,職業群集課程強調人的適應能力培養;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強調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這些都是職業教育的一種迴歸,是教育的應有之意。

(五)普遍採用不同於學科化、分科化的模組化、綜合化課程

雖然各國家課程模式整體上各具特色,但具體到一些微觀方面,則又有一些重要趨同。例如,採用明顯區別於普通教育強調知識系統性的“學科化”、“分科化”的課程,在專業課程方面普遍採用針對崗位的“模組化”課程和“綜合化”課程。透過不同模組的靈活組合,有針對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透過加強課程“綜合化”,減少不必要的理論知識、技術重複,並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