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公共政策視野下的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與思考論文

公共政策視野下的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與思考論文

摘要:從公共政策視野下,透過分析高等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的功能內涵和建設原則,公共實訓基地在投資、運作和評價等方面創新機制,提高公共實訓基地的管理效率和服務能力。

關鍵詞:公共政策;實訓基地;機制創新

0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核心在於職業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根本途徑,實訓基地建設是加強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的關鍵環節,沒有高質量的實訓基地就不可能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教育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職業院校改善辦學條件、彰顯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的重點。儘管近年來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但由於投資分散、低水平重複建設的現象依然存在,職業院校實訓條件差異較大,區域不均、行業不均、院校不均、專業不均等問題比較突出,自身利用率不高而造成浪費,無法與其他職業院校和社會培訓共享資源。

2007年,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開始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50個為社會提供實訓和技能鑑定服務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明確其核心功能是公共實訓和技能鑑定。之後,上海、杭州、南京等省市積極開展了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結合本地區產業發展的實際和職業院校專業佈局統籌規劃,有針對性地、分層次建設區域性公共實訓基地,打造可供培養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高技能人才需要的公共實訓基地,初步形成公共實訓基地與企業、院校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功能互補、特色發展的工作格局。

隨著公共實訓基地陸續投入執行,對於如何完善管理模式和執行機制,使得與企業和職業院校對接更加有效,更好發揮基地作用值得我們思考。因此,本文擬從公共政策視野下,透過分析高等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的功能內涵和建設原則,構建公共實訓基地投資、運作和評價等方面新機制,提高公共實訓基地的管理效率和服務能力。

1公共實訓基地功能的實現

1.1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功能完善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體系、提升應用型人才的職業動手能力是高等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的首要目標。實現這個目標,基地採取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等多種形式,以行業和企業的需求為主導,實施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真實性的實訓環境,使學生完成上崗前的職業培訓,完成學生向員工的實際能力轉換,在數量和人才規格方面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1.2健全培訓服務體系,實現職業培訓功能基地應該是職業資格鑑定中心,具備職業培訓和職業資格鑑定功能。建立新型的培訓體系,以基地為實體,充分發揮教育資源優勢,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推出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訓及人才培養專案。面向職業院校學生實施崗前職業培訓外,基地還面向企業職工的在職提高、轉崗培訓、社會其他人員培訓,以及待崗人員的再就業培訓等等,為企業提供全面、系統、度身定製的培訓。具有行業背景,學校將提高培訓層次,擴大培訓受益面。積極開展面向行業發展需求的創新專業人才培訓,針對多樣化、多層次的企業需求,開展個性化的教育培訓專案。

同時,基地還要擔負對職業學校教師進行培訓,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示範與輻射作用,提高職業教學質量的整體水平,全面推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1.3構建人才支撐體系,實現人才服務功能基地除了直接培養應用型人才這個主要目標外,同時也承擔了吸引人才、引進人才,實現人才合理使用的目標,建立作為一種人才交流機制或者是交流平臺,建設多層次的人力資源體系,建立高階技術人才庫,為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形成職業院校和企業、科研院所等技術人員之間有序合理的流動機制。

1.4發展科技服務體系,實現技術服務功能實現科技服務,推進校企互動合作是服務面向社會經濟的直接途徑。基地也要形成一定生產能力積極面向社會和企業,充分依託基地資源,和企業共建專案庫、共享專案源,聯辦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與企業開展專案研發、科技攻關、諮詢服務等多種服務合作提供開放的視窗。實現專案產業化,建成高技術專案體系,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服務。

同時,基地積極推進學生科技創業,以專案為載體提供相關技術支援,實現專案孵化。

2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原則

2.1教育與服務相結合基地積極實現教育功能,透過搭建高層次公共實訓平臺,帶動高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交流工作的提升與創新,發揮其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向上的引領作用。應按市場導向、合理定位、資源共享、功能互補的原則,實現公共實訓基地與企業、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的功能互補、特色發展的工作格局。一是推進實訓基地與院校聯合,培養技能與理論兼備的高技能人才;二是推進實訓基地與企業聯合,提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三是推進實訓基地與行業協會聯合,依託行業協會,建立健全專家隊伍,確定服務方向和合理定位,以高層次、高質量的培訓帶動我市職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與此同時,基地要樹立依託地方、立足地方的觀念,強化為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的意識。實訓基地功能的多樣化。生產性實訓既有產品生產的功能,又有技能實訓的功能,還可以有社會培訓和技能鑑定的功能,成為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鑑定中心;還可以承擔新產品、新技術研發的功能,成為區域內新產品、新技術研發中心。

建立企業、培訓機構、勞動力市場和公共實訓基地緊密聯絡機制,提高利用率,擴大服務覆蓋面。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和職業培訓發展狀況,對公共實訓基地實訓專案進行動態管理。注意提升技術標準和裝置設施先進水平,適時增加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的新專案,及時調整已經由社會培訓機構普遍開展的實訓專案。

2.2合作與互利相結合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是社會資源整合的一個必然結果,應該讓社會實訓資源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利用,這符合建立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基地由牽頭,院校和企業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多方參與、共同發展、責權利統一的原則,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建設。

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用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設計基地建設方案;要建立校企合作、社會參與和企業入股的新模式,以引導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新機制,按市場規律來經營和管理的新體制。

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各自在技術隊伍、專案、資訊、實驗裝置和科研經費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透過產學研結合等多種合作方式,進一步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的社會貢獻率,同時促進合作單位研發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的提高。

2.3形式與實效相結合基地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形成富有創意、成效顯著的產學研聯合培養執行機制。基地建設更要注重實效。基地建設要在統籌下,要做到統籌規劃,合理佈局,避免重複建設。根據經濟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需求的實際設立,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設規模適當、功能齊全、設施完善、裝置先進的校企共用的實訓基地和科研基地。 實訓基地要做到生產性實訓,實訓的過程與生產過程完全一致,實訓室具備產品生產的功能。實訓必須引入企業真實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圍和管理模式,真正體現“學做合一”,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2.4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公共實訓基地需要大量的投入,即使能透過爭取國家相應專案的支援,獲得一部分資金,但為維持實訓基地的正常執行,還是需要一定的人力投入與資金投入。因此,公共實訓基地不可能免費使用,無償對外開放。在滿足本校學生實習需要的前提下,既可向其它院校學生有償開放,還可面向社會積極爭取承擔生產任務,提供有償服務,比如來料加工、提供外協產品等。這樣,既保證了公共實訓基地的正常執行,又促使實訓基地從單一的實習訓練向技術開發和技術推廣拓展,實現教學與生產的有機結合。條件允許的實訓基地對內應實行企業化管理。企業化管理主要表現在引入現代企業的理念與價值觀,營造企業的職業氛圍;實訓內容與專案來源於企業,進行實訓成本核算、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

3公共實訓基地管理的模式

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積極探索校企組合新模式。建立共建共享資源配置機制,是基地實現發展的保證,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3.1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應建立多元化投入體制。建立經費多渠道籌措機制,以投入為引導,堅持市場原則,合作共建,本著“自願、互惠、互利、雙贏”的原則,吸納吸引以企業為主體的社會資金。在加大財政投入和引導力度的同時,積極發展以合資、合股、合作等多種投資形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源投資參股,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鼓勵風險投資投入到基地專案,建立多元化的創新投資平臺,形成多渠道投融資機制。改革財政資金的撥付方式,以獎代撥,突出投入績效評價。基地實行專案化運作,專項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強化經費績效考核,嚴格經費管理。

基地透過服務經濟社會實現自己的良性造血機制。基地利用資源優勢,形成一定生產力,積極面向社會和企業,聯辦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與企業開展專案研發、科技攻關,提供諮詢等多種服務,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舉。積極拓寬籌資渠道,充分發揮資金的調節功能,引導企業、社會資金積極參與基地的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與人才培養。

3.2市場化的執行機制傳統實訓基地由學校主導和直接管理,經費由財政直接劃撥,導致管理過多,機制不夠靈活。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由地方引導,基地按照市場化運作,實現資源配置最最佳化,對於經費實行以獎代撥,鼓勵基地服務經濟社會實現自己的良性造血機制,立起自我運作、自我建設、自我發展的執行機制。

在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成立基地理事會,處理基地建設和發展事務。獨到的聯辦體制,最突出的優勢是體制優勢。學校的教育資源與企業資源相整合,進行科學管理,營造務實、高效、精幹的決策系統,形成集團化辦學的緊密結合體,確立各主體在辦學活動中的利益原則和行為準則,共同參與重大辦學決策和管理,引導和發揮市場在辦學行為方面的積極調節作用。參與組建的各方,都要遵守制定的章程,積極參與基地規劃、建設。

實行目標管理原則,有效引入競爭機制與供求機制,建立統籌規劃、分工負責、相互協調、自主發展的管理機制,實現辦學經費的有效投入和教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靈活的管理機制,在目標管理體系的約束與指導下,發掘資源配置的深層活力,引導各職能層面向優質競爭進發,實現高效率和高質量。基地透過統籌安排專案、人才和經費等資源,積極推行集團化辦學,拓展思路,利用企業與高校建立的校校、校企合作關係,實現了優質資源的集聚與最佳化配置,較好地解決資源短缺與人才培養需要之間的矛盾。

基地不僅考慮到人才培養的橫向(校企合作)要求,同時也照顧到縱向(校校合作)的需要。基地一般具有多個成員,要求以具有專業特色和實力的一所高校為主,聯合其他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及企業,實現以校校、校企等多種合作形式,多方的運作機制,充分發揮成員單位的能動性。在基地建設中加強專案、人才、經費的統籌安排,鼓勵跨專業、跨學科、跨校之間的聯合,鼓勵產學研合作和資源的共建共享。

3.3多維度的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和完善評價機制。在評價體系中,除了考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中的實訓教學、硬體建設、教學改革、師資隊伍等幾個方面,更要突出創新能力、服務地方經濟社會能力和吸納社會資金能力,特別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

這裡應著重考慮三個維度,即需求吻合度、資源整合度和服務貢獻度。需求吻合度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人才需求的吻合度,公共實訓基地的實訓專案與企業人才實踐能力的的吻合度;資源整合度主要體現在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中達到資源配置最佳化,透過基地集團化運作,解決資源結構性短缺和依賴障礙,各取所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從而實現利益均分、互惠雙贏的目標;服務貢獻度主要體現在對經濟社會的人才支撐能力、知識貢獻能力和學習服務能力三個層面,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產學研結合體系、教育培訓服務體系三大體系的結合程度。

參考文獻:

[1]劉健,王春,李奎山等.應用型人才的層次及其實踐環節的培養[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8):126-128.

[2]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印發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試點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勞社廳發[2007]1號),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