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之間校企合作的建立論文

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之間校企合作的建立論文

摘要:資訊時代的到來使得高等教育體系中學習和工作的緊密聯絡越發顯現出來。合作教育體系以及基於工作的學習,是實現工學結合的有效手段,在這個體系中,學校和企業緊密合作,學生將學習和工作有機結合。為了探究合作高等教育的發展動因及其阻礙因素,圍繞合作教育的評價體系和有關政策,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分析。為了推進合作教育體系觀念的認可,對高等職業院校和多家企業參與者的合作進行了調研和督察。這種獨特的高等教育理念的推廣,需要建立質量保證體系來明確人才培養標準和學生如何達到這些標準,還需要清晰描述所涉及各方的責任和義務。高等教育部門和企業參與合作課程的設計,對於雙方持續校企合作的建立和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但還需要克服兩者之間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合作課程;合作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大學課程。

概述:在大學課程中設定基於工作的學習為高等教育提供了聯絡知識社會的機會。合作教育作為一種策略,有助於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建立。知識經濟中高等教育與工作之間的緊密聯絡和校企合作的建立,有利於傳統教育向工作的過渡轉移,而且強調高等教育和企業之間的知識拓展、知識融通和知識更新。校企合作將給校企雙方帶來改革和創新,這種改革和創新對於知識經濟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合作教育主要關注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可持續的聯絡,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的課程體系。合作教育與短期工作培訓之間的區別在於,在合作教育中,學生是以員工的身份出現,被賦予一定的報酬,參與構成工作團體。在合作教育中,基於工作的活動構成了課程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學生成功完成了這些工作過程,會獲得學分體系中相應的學分。總之,在合作教育體系中,實際的工作過程構成課程的重要部分,大學和企業共同合作創造機會,促進雙方在工作中學習,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進而增長才智。正是這樣,合作教育被認為是聯絡體驗式學習和傳統學科式學習的一種新的手段。知識時代的到來,有必要將理論學習和實踐鍛鍊相結合。首先,有關知識社會的論述對知識進行了重新定義:知識不再被看作是單純的認知,知識應該是社會的,相互聯絡的,而且學習情境對於知識的學習起關鍵作用。因此,知識不僅來源於書本和雜誌,也存在於工作領域中。在這種工作領域中,學生透過參與具體工作和角色變換來完成學習。其次,知識時代的興起,驅使員工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知識積累是內在聯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融會貫通。

1合作高等教育的發展動因是什麼?

合作教育體系的主要特徵是工作過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工作區域作為學習的場所。合作教育的觀點在大學系統中是全新的,而且在國外也不是很普遍,這種觀點的產生基於許多原因。

1.1新興的知識社會。

當今社會和經濟中知識重要性的日益增加,需要高等教育發生轉變,使學生充分做好準備在社會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對於歐洲企業機構發展趨勢的研究揭示,消費者導向和靈活機動性是企業改進和創新產品的關鍵條件,也是企業生存的關鍵。產品的研發,改進和生產新產品的急劇發展,促使企業必須快速學習,不斷吸收和利用來自企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資訊。VenkatramanandSubramaniam認為知識以及專門知識或技能正在成為決定企業生存的關鍵資源,該觀點闡明我們正在走向一種專門知識經濟的時代,在這個知識經濟中,個人的技能構成了這種專門知識的基礎。Kessels認為同知識本身相比,好奇心,協作和參與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為可持續發展要求個人積極主動地尋求進步以及參與合作革新。基於這個原因,高等教育應該致力於培養這些能力的發展,最好的辦法是為學生創造真正有效的學習環境,因為能力的獲得需要經過實踐的磨練。要為學生提供真正有效的學習環境,需要學校同企業和行業部門合作,合作教育在這方面來說是能夠提供幫助的。而且,學校連同企業在這種緊密的合作中會實現雙贏。受到新興知識經濟的影響,高等教育早以不再是知識發展的唯一決定性因素。企業、行業、私人研究機構和諮詢機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新知識的研發中。高等教育如果忽視知識密集型組織機構或將其視為競爭對手對於自身並無益處,如果能同其成為知識生產夥伴將會做得更好。合作經濟尋求知識開發和產量的增加,因此,大學和企業緊密聯絡的校企合作便應運而生。

1.2再評價實踐鍛鍊作為學習的途徑。

在實踐中學習正在受到關注。教育心理學對這種學習方式進行過闡述,基於工作過程的研究也對這種學習方式進行了詮釋。這種學習觀點重點強調真正的學習環境,也成為支援合作高等教育的強有力的論證。教育心理學家一直倡導將知識的建構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途徑,因為通用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只能從某種具體的實踐經歷中實現。在實踐中學習,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參與工作的機會,因而促進了知識建構的過程。同老師在課堂上的單純講授相比,當學生置身於真實的工作情境中,他們會認識到對於抽象專業知識以及後設認知策略的學習變得更加容易。繼教育心理學之後,一些研究考慮學習到工作的轉換,這些研究也支援透過實踐鍛鍊來學習的觀點。OECD關於學習到工作過渡的研究中提到,在實際工作環境中進行學習是實現工學結合的有效途徑。Billett認為,學生參與生產車間的工作過程,同時他們必須深刻領會整個工作過程,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因此,學生參與的工作過程和具體實踐專案將影響學習的過程和效果。

1.3就業市場導向的重要性。

最後,合作高等教育體系產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過早的進入複雜而日益苛求的就業市場。而且,社會期望受過良好訓練的個人擁有一些在傳統教室無法獲得的能力,比如溝通技巧,團隊合作能力和在工作環境中保持自信和愉悅的能力。再者,學生有一種從學校外部專家那裡拓展自己專業領域的渴望。作為學生進入就業市場的首次體驗,合作教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將基於工作的學習視為一種有效的學習途徑,而且學生認為比起全日制學生,他們在就業市場佔有一定的優勢。OECD指出工學結合的主要優勢是,參與工學結合的學生在畢業時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們的工作表現更加優秀,而且學校和企業的聯絡更加緊密。在合作教育中,教育與就業市場產生極大共融,提高學生社會溝通以及商業談判技能的必要性也使得高等教育中合作課程顯得尤其重要,真正的工作環境對於這些技能的獲得是必不可少的。   2什麼因素阻礙了高等教育中合作培訓體系的認可?

儘管有許多有力的動因促進合作教育的發展,合作教育在自身發展中也遇到了困難。我們認為,阻礙合作教育被認可的因素來自於對學術水平的下降和學術自由的喪失的憂慮。也存在一些非常實際的阻礙因素,如學校系統和工作環境的分離,這種分離導致相互之間的誤解。

2.1高等教育的水平。

許多政客,大學行政人員和教輔人員擔憂合作教育中教育價值觀的消亡。合作教育的反對者存在一種擔心,擔心合作教育課程中理論和實踐的均衡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合作教育中學習是在工作場所進行的,因而擔憂學生學不到充足的理論知識。有一種觀點認為高等教育要求學生掌握複雜的知識和技能,對於工作過程中的實踐進行深刻反思和領會在知識的掌握中起關鍵作用。合作教育與工作場所的實踐訓練密切相關,每天辛苦繁忙的工作使得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思和消化吸收,因此,工作過程並不能上升為學術課程。工作環境既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也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對於所學知識進行必要的反思與消化吸收,因為工作環境和學生自身都缺少能夠對知識進行反思的條件,現在的問題是合作教育中的培訓與具有較高威信的職業課程差距很大。儘管如此,大學學歷水平的下降對於相關各方都是沒有益處的。即使學習被延長,課程中增添了額外的學習任務,學生還是目的明確地選擇合作教育來提升自身資質。工作環境為學生提供真正的學習機會,大學教師看到了拓展課程的真正意義。樂於參與合作教育的企業老闆,主要興趣不是為了尋求廉價的`勞動力,他們的興趣在於吸引工作積極性高和前途光明的知識型員工,同時他們關注的是同大學這樣的知識核心建立起穩固持久的聯絡。大學和企業實現雙贏,促進雙方專門知識技能與機會的增長,合作教育體系對於大學和企業的合作關係起到互利互惠的促進作用。

2.2學校自主。

另一個經常提到的擔憂是實施合作教育時學校可能會失去自主權。因為企業支付給了學生工資,企業將對學校的課程設定產生一定的影響。學校和企業之間建立了夥伴關係,共同履行合作教育的義務和職責。企業的工作環境成為學校課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企業對學校課程的設定產生一定的影響,它的這種影響必須對學生的學習有利。在構思、設計和完善課程的過程中,參與合作的企業和大學機構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然而,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教育自由的喪失。從質量保證和問責制觀點出發,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學歷應負最終的責任,學生、學校和企業達成的學習,工作協議強調學校管理人員的這種獨特的職責。在合作教育中還沒有建立起質量保障體系,這種質量保障體系一旦建立,參與合作教育的企業就可以獲得教育資格。如果企業工作環境不利於學生學習,企業對學生的訓練達不到標準或者違背了學校自主的原則,企業的教育資格將被取消。

2.3學校和工作領域的分歧。

更加現實的阻礙因素是學校對於企業工作範疇的生疏,還有企業教育意識的缺乏。對於學校教學員工來說,採用一種在企業通用的語言是存在難度的。有些時候學校管理者同相關企業就合作事宜達成了共識,但當涉及到學生具體的工作任務時,學校教學人員覺得同企業管理人員交涉並不是很容易。通常的情況是,企業主要關注的是產量的增加和學生更多地為企業服務,而不是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這樣導致兩者之間溝通和交流無法順利進行。要想縮小兩者之間的分歧是比較難的。

人力資源經理一般都非常支援合作教育,但他們發現要想說服生產經理同學校進行合作是十分困難的。雖然企業高階管理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在日常的生產實際中,在生產車間為學生創設適當的職位以及委派勝任的培訓人員是非常難的。雖然大學已經就應用研究同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聯絡,但談到為學生建立合作學習體驗,大學和企業之間合作現狀的改觀還是有難度的。一些小型和中型企業,已經忽視了自身內部人力資源的發展,要想同高等教育建立校企合作並不容易。最新研究表明,一些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優先選擇敢於創新的學生,這種獨特的選擇方式將使合作教育課程變成專門為精英學生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