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業經濟管理

高等林業院校農業資源利用學科的建設論文

高等林業院校農業資源利用學科的建設論文

論文摘要:該文以北京林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學科為例,介紹了高等林業院校農業資源利用學科的歷史淵源、專業發展現狀、專業特色、專業優勢以及學術梯隊,總結了農業資源利用學科優勢和存在的不足,並根據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對該學科的建設提出了建議及發展方向。

論文關鍵詞:北京林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學科建設;林業特色;人才培養

北京林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可追溯到最早的森林土壤學科,1990年以前屬於一級學科“林學”下面的二級學科,1990改為土壤學,1997年由農學門類下的林學一級學科劃歸為同一門類的一級學科“農業資源利用”。2004年植物營養學科經國務院學位辦批准,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5年土壤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林業院校的首個土壤學博士點,並同時被授予一級學科“農業資源利用”碩士學位授予點。

經過50多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校在學術梯隊、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形成了具有林業特色的優勢學科。

一、學科梯隊合理

在學科隊伍上建設上,注重人才的引進,從美國、加拿大、挪威、日本等引進歸國人員。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術思想和氛圍能在我們這裡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研究方向齊全。透過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形成了一支知識覆蓋面廣、學術氣氛活躍、梯隊合理、並具有廣泛國內外聯絡的以中青年為學術骨幹的學科隊伍。

二、研究方向獨具特色、優勢明顯

我校農業資源利用一級學科下設兩個二級學科:土壤學和植物營養學。行政上隸屬於水保學院。依託過去水保學院在全國名列前茅的科研優勢地位,緊緊圍繞林業六大生態工程,土壤和植物營養兩個二級學科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具有特色和優勢的研究方向,並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土壤學科

土壤學主要有森林土壤、土壤侵蝕、土壤生態與植被恢復等研究方向。

1.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森林培育、森林經營的基礎。主要任務是應用系統的、先進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研究森林土壤的性質、組成、結構及其演化規律,揭示森林土壤的功能,解決林業生產以及不良立地條件森林植被恢復的'實際問題,從而實現森林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

近年來我校土壤學科主要在森林土壤發生分類和森林土壤與環境等方面展開了一些研究。透過對華北山地土壤發生特性和診斷特徵的研究,提出了以土壤系統分類為依據的土壤型別,透過對土壤粘化過程的研究,糾正了地帶性土壤分佈中棕壤與褐土的分佈問題,為褐土、棕壤土類與系統分類的參比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並受到了老一輩土壤學家李連捷院士的好評。

森林土壤是重要的陸地碳庫,並和大氣進行著頻繁的氣體交換,特別是一些溫室效應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研究這些氣體在土壤中吸收或釋放的機理,並監測其排放通量和影響因素,認清森林土壤和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及全球變化的關係,可以為採取科學的調控措施提供理論基礎。透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資助等專案,我們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研究成果被許多專著引用。

2.土壤侵蝕。土壤侵蝕是當今的土壤物理學的中心內容。土壤水的保持和運動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土壤肥、氣和熱的狀況。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蓄水、透水和抗蝕能力。研究土壤侵蝕規律對改良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以及整個生物圈和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有著重要關係。

在土壤流失分佈特性研究方面,研究了長江三峽地區、黃土高原地區存在的土壤侵蝕型別,不同土壤侵蝕型別的土壤流失量與降雨、地面坡度、地面覆蓋度等因素的關係。對三峽花崗岩地區坡面土壤流失規律和庫區土壤中管流和優先流對地表徑流過程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研究,發表的論文有多篇被EI檢索,並申請到瑞典國際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在森林植被保水保土作用研究方面,以不同地區林下地被物為研究物件,經長期試驗得出:林下地被物具有較強的吸持降水、涵養地表徑流、增加地表糙率、改良土壤特性等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固持土壤,對於防止土壤侵蝕具有較大作用。完成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3篇論文被EI檢索。

在土壤滲透特性及土壤水分運動機理研究方面,以達西定律、連續方程為理論基礎,對非飽和帶土壤水分運動進行定量研究,它是分散式水文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三峽庫區為試驗基點,經過長期觀測,得出了長江三峽花崗岩區林地坡面土壤滲透遵循霍頓方程,其土壤特性具有蓄滿產流條件的結論。研究成果對三峽庫區的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3.土壤生態與植被恢復。土壤同成土因素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並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一個亞系統而獨立存在。針對我國土壤生態的關鍵問題,我們首先進行了林地土壤干擾生態學研究。針對我國森林土壤的特點,我們主持了一些國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課題,率先在東北天然林、華北人工林進行了土壤種子庫、林地粗木質殘體生態學、林地空隙對土壤質量演變等方面的研究,發表多篇論文,並取得了多項成果,其中一項成果獲北京市林業系統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土壤一植被一大氣系統的水分轉移規律的研究中,用能量的觀點來定量研究和描述水分的運動。SPAC是水分迴圈的一個通道,我們在研究土壤水分迴圈與平衡時,都是以SPAC和“四水”轉化為基礎,利用國家“九五”和“十五”攻關課題,在河南黃泛區、內蒙和寧夏沙漠化地區、黃土高原地區及北京等地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部分成果透過國家鑑定。自然土壤中的營養元素迴圈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我們對北方主要森林土壤中的C、N、P、K、S等元素在以土壤為介面上的迴圈及伴隨水文過程的迴圈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取得了不可多得的資料和研究結果,豐富了森林土壤養分的迴圈理論。

困難立地條件下土壤退化機理及恢復生態學也是我們的研究重點。透過對我國華北石質山區和黃土高原乾旱侵蝕地區土壤質量的現狀和演替規律的研究,分析土壤退化的原因,結合對主要造林樹種耐旱性等生理生態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類似地區的造林技術,如徑流林業技術、固體水技術。以上研究,為有效地解決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的植被恢復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援。

(二)植物營養學科

植物營養主要側重於樹木營養與施肥、花卉及草坪營養與施肥,無土栽培和花木基質等方面。對樹木營養和施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白楊和泡桐人工林上。在三倍體毛白楊紙漿林生產建設中,系統研究了我國毛白楊在生長季節的營養規律,並進行了原位的林木正交施肥試驗,其研究結果對指導毛白楊速生豐產林的生產有重要意義。運用向量競爭理論(Vector competition analysis),研究了油松、側柏混交林種間的營養競爭或互惠關係,為混交林的營造以及人工純林的改造提供了理論依據。

同時,我們也承擔了首都古樹復壯的工作。草坪生態系統是人工生態系統,在養分迴圈方面不像自然生態系統那樣可以無限自然迴圈,在其生產和修剪過程中或多或少有養分的損失。因此,肥料是提高草坪生產質量的重要物質基礎。人為控制下的正確施肥,是維持草坪永續性、保持其良好景觀,從而實現草坪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利用穩態營養理論,採取指數施肥的方法對草坪進行了出圃前施肥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國際植物營養大會上進行了交流。

三、人才培養成果

在學科建設上,注重將研究生培養和科研工作緊密結合,1984年開始招收土壤學碩士研究生,生源主要來自農林院校的林學、資源與環境(原來的土壤農化)和生物學、地理學等專業,20多年來共培養碩士研究生49人,為首都和全國的林業、土肥、環保等相關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專業和管理人才。

四、今後的發展方向

學科發展的關鍵是人才隊伍,發展的目的是人才培養。北京林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學科將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深入森林土壤等基礎研究,在應用研究上,除在優勢的土壤侵蝕、土壤生態領域進行科技攻關外,還將針對林業生產中的林木育苗基質、林木施肥等問題展開研究。爭取建成省部級重點學科,為我國農林業培養高精尖人才,爭取成為國內一流並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