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技工

淺談技工院校會計專業的建設論文

淺談技工院校會計專業的建設論文

一、探索背景

1. 國家政策導向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定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 年)》提出:探索推行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通合一、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實習實訓與頂崗工作、教學做合一的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開發體現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趨勢,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課程標準和精品教材,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專業、課程、教材建設。因此,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目標,深化教學改革,辦出職教特色是當前職業教育的迫切任務。

2. 技工院校會計專業建設的現狀及不足

長期以來,各技工院校進行了一系列關於會計專業建設的研究改革,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多研究成果也被應用於實際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綜觀這些研究成果,存在以下不足:

(1)絕大多數研究及研究成果都集中在針對該專業或者是該專業某一門課程的教學方法的研究,缺乏迴歸原點、找出原理、釐清原則基礎上的教與學的系統性模式研究。眾多研究成果雖然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但由於缺乏一條主線,也客觀上形成了散點式的研究,終究使得會計教學難以形成系統性的、具有可複製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2)會計專業的課程設計基本是基於財務會計本身去考慮,而缺乏與其他相關專業的融合。沒有結合企業的價值鏈去做課程安排,直接導致畢業學生到企業之後,難以正確理解會計在整個企業生產中的價值作用,以及怎樣去實現這個價值和作用,直接影響學生就業後工作開展的主動性和創新性。

二、探索與實踐

1. 開展調研與論證

如果把畢業生看做是技工院校輸出的產品,其商品化後面向的細分市場就是數量眾多的中小微型企業,要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就必須清楚地瞭解該細分市場的市場需求,只有真正把握住市場需求,圍繞需求去開展人才培養,我們的產品才具有市場生命力。為此,我們必須從企業和員工(即畢業生)兩個角度同時開展調研分析,從而更好地把握這個市場需求,為技工院校會計專業建設提供依據。

(1)從企業角度,透過案例研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本地及周邊企業和企業專家,掌握會計專業面向崗位的種類及各崗位對員工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分析總結現代企業經營的價值鏈運作要點及對會計職能的要求。以招聘資訊為切入點,隨時關注本地區人才市場對會計職業崗位的需要動態,瞭解市場對會計職業要求的新方向,並及時將調查結果運用到新課程體系的構建中。

(2)從員工角度,主要利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麥克裡蘭建立的能力素質模型理論,採用行為事件訪談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透過對本校會計專業往屆畢業生當面訪談,瞭解其過往幾年實際工作中做得好的工作事例和做得不好的工作事例,用專業技術分析整理出技工院校會計專業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使得會計專業的教學更接近企業,從而提升本專業的教學水平。

2. 確定專業培養目標

專業培養目標,是專業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屬,是制訂培養方案、確定課程設定及教學評價模式等的前提。培養目標必須體現學生的知識結構的構建。

透過前期的調研論證,在清楚企業需求與畢業生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冰山模型理論,對適應市場需求的技工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分析整理,總結出適應市場需求的畢業生的特質,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本專業主要面向中小企事業單位,培養具有良好的會計職業素養,具有計算機辦公軟體中級證和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具備日常會計核算、納稅申報、財務管理等現代財務會計事務操作技能,能勝任會計崗位群工作需要的具有一定職業發展潛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 制訂教學計劃

教學計劃,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制訂的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檔案。具體包括課程設定、教學環節、生產勞動、軍事訓練、課外活動等內容及順序、時數安排等。

4. 改革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

透過前期的調研及論證,我們對傳統的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構建了一套基於“產業經濟地圖”的模組化課程體系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

(1)基於“產業經濟地圖”的構思。從產業經濟地圖可以看出,縱向來看,每個產業均由“原材料—素材—零件—部件—產品—商品 1(批發)—商品 2(零售)—消費者”這 8個環節組成,即產業鏈。每個環節橫向由 N 個企業組成,既所謂的行業。連線上下游行業的有若干個流通企業,包括商業企業和物流企業。

在教學中,挑選一個產業鏈,在其產業鏈上挑選 6 個代表行業,每個行業以一組學生組建一家代表企業,如以跟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製衣產業化經營的鏈條,由原材料生產行業(棉花生產企業)—素材生產行業(棉線生產企業)—零部件生產行業(布匹生產、印染企業)—產品生產行業(製衣公司)—衣服批發與零售行業(批發店、專賣店)—消費者,再加上一個物流行業(物流公司)(備註:教師擔當公共角色,如稅務、銀行、其他客戶與供應商等),模擬一個產業鏈上的幾家代表企業的經營運作,讓學生學習當終端產生消費需求的時候,整個產業鏈條中各企業、各環節的互動情況及經濟業務往來情況並做出相應業務處理,此乃該體系和模式的核心。

(2)模組化課程體系的設計。在基於“產業經濟地圖”構思條件下,我們設計了圍繞企業運作的模組化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籌建及制度設計、財務核算、稅務實務、報表編制及利用等模組。即應用會計專業方法——借貸記賬法,圍繞“憑證—賬簿—報表”的線索,展開各企業從“籌資—供應—生產—銷售—投資—分配”等主要活動分模組進行至少 1 年的經濟業務處理。在每家企業中,採用真實的企業部門設定,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並進行定期互換。這種模式採用模擬企業經營的方式,學生不僅要學會做賬,還要學會如何籌建、採購、銷售、物流、管理等,實現與企業經營的零距離接觸;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這些企業間有往來關係,所以還要清楚單據的傳遞流程與企業的制度設計。它完全打破了學科體系 , 課程與職業活動緊密相連 , 體現出很強的職業性和針對性,有利於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

(3)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要求。該模式以學案為載體,以任務為線索“,先學後教、任務教學、導學導練”,讓學生直接參與、親身體驗和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結論、創新知識的程式和方式、方法。這就要求教師按照企業經營活動的業務模組為每個代表企業的經營來設計任務,並形成學案。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任務認真閱讀教材及資料、瞭解各業務模組。然後根據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學生可提出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研究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一改過去老師單純地講,學生被動地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強調學生的能力培養,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5. 精心設計各教學環節

個人的綜合素質是一個立體的模型,這就要求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也必須是立體式的,應該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精心設計,實現各個環節都要有目標、有方法、有評價。比如,在這種模式設計中:軍訓就不是簡單的佇列訓練,應該融入對責任心和自信力的訓練;班會就不是簡單的思想教育和工作安排,而應該融入對於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

相對應,教學方法就不應該是單一的課堂講授;而是以任務驅動的課堂講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的一種綜合的、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體系。考核評價體系也應改變過去以教材為中心,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形成過程考核與能力鑑定相結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以此類推,把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立體的,可以就關鍵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開展反覆、針對性訓練和評價的教學實踐體系,以確保培養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合格人才。

另外,專業建設還包括課程標準的制定、配套教學資源的完善、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等,因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贅述。

技工院校教育是以社會需求為起點,以職業教育為手段,使學生能勝任職業崗位工作為要求,讓學生充分就業為目的的教育。實踐證明,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構建的基於“產業經濟地圖”的模組化課程體系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符合技工院校教育目的且可實現複製的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它更能提高會計專業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縮短學生適應企業、理解企業的時間,達到“大部分學生實現學會,優秀學生在學會的基礎上會學”的人才分級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周 斌,等 . 以就業為導向的技工學校專業設定探索與實踐 [J]. 廣東技工教育研究,2013(4).

[2] 王麗萍 . 關於中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考 [J]. 中國校外教育,2010(7).

[3] 李興洲 . 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有效教學研究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