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重視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特色教育論文

關於重視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特色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特色專業建設是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強化辦學特色的重要基礎性工作。特色課程是專業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核心要素。《服裝工藝》課程作為高職教學《服裝專業》的主幹課程之一,它在高職教學中的適應性是本文探究的起源。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特色;教學適應性

一、“服裝工藝”課程的定位與作用

《服裝工藝》在服裝專業領域是屬於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學科,就服裝工藝的本質而言,它是選用一定的材料,依照預想的造型和結構分解,透過特定的工藝製作手段和工藝流程得以完成的藝術與技術相統一的創造性活動。

《服裝工藝》課程在服裝專業教學中是與服裝造型設計、服裝結構設計並重的三門主幹核心專業課程。三門專業課程呈縱向關聯、橫向交叉的服裝專業知識體系。服裝設計課程側重於服裝款式造型的構思與創作,服裝結構設計課程主體為服裝款式造型進行內在的結構解剖,而服裝工藝課程則是在“忠實於”服裝款式造型原創的規則下,依據服裝結構設計的平面分解圖,運用符合款式造型和材料特性的製作手段及工藝方法將平面的原創轉變為立體成衣的過程。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它的“忠實於原創”僅是一種理想的設定,更重要的是在成衣的實現過程中不斷加入二度創作元素,使之最終的作品在“忠實”的前提下,更臻完美。換言之,《服裝工藝》課程是在實現自身功能的環境中融進再創作,這樣的再創作不是隨意與被動的,而是其與服裝造型設計、服裝結構設計縱向關聯、橫向交叉的知識體系所必然的、內在的邏輯反映。

服裝權威專家李當歧這樣闡述服裝藝術與技術相交融的關係:“服裝設計離不開巧妙的裁剪和精湛的製作工藝技術,而且確有很多情況是從服裝製作中或製作的經驗中獲得設計靈感的,另外設計意圖的實現,主要靠裁剪和製作工藝,設計靈感必須透過具體的製作工藝才能最終完善和完成。因此,從這個角度上看,裁剪和製作工藝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

因此我們說:《服裝工藝》課程不只僅僅是“忠實於”服裝平面效果圖的立體化、成衣化,它更注重服裝“生命”的表達與內涵的實現。簡而言之,僅從服裝上線跡明暗、縫線間距、是否鎖邊、滾邊、折邊寬度、口袋形狀、拉鍊的配套、面料的厚薄、相異面料的拼接等服裝上任何細節的處理與細微的變化都會演繹出不同的服裝時尚與品牌風格。《服裝工藝》課程的歸結點是使學習服裝專業的學生認識並熟練掌握其藝術和技術兩者相統一的特徵。這樣的專業元認知對於每一個學習服裝專業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少的。

二、藝術與技術相融、創新思維與表達能力並重

高職教育無疑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服裝工藝》課程是多學科綜合知識的集合,因此拘泥於課堂常規教學方法無法滿足課程特點的需要。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服裝工藝》課程屬於實用性的工藝美術範疇,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一種表達化,具有一般實用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的共性,其內容與形式及表達方式又具自身的特性。“服裝工藝”課程的根源就建立在藝術與技術完美的結合點上,其課程必須將創意思維與製衣技術合而為一才會充滿生命力。高職教學是一項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實踐活動,更具有培養專業人才途徑和方法探索與創新的使命。《服裝工藝》課程在專業教學實踐中走出藝術與技術相融、創新思維與表達能力並重的特色。不僅是服裝專業與《服裝工藝》課程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而是更廣泛地承擔起高職教育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社會適應性的職責。 對於藝術與技術相融、創新思維與表達能力並重在服裝專業中的教學理念應是什麼呢?服裝教育專家王新元有著精闢的論述:“服裝是一門十分特殊的學科,既強調藝術性,又強調實用性,不是純理論研究,不是孤芳自賞式的藝術創造,而是想象力、實用性、市場化的綜合。在性質上,它接近實用藝術,學生既要有‘天馬行空’式的思維,又得有實實在在的’地面’行走能力。服裝專業的教學要兼顧藝術和技術。沒有想象力的教學培養的是工匠,沒有動手能力的教學培養的是紙上談兵的書生,工匠不能成為藝術家,書生不能成為市場上的強者。”

三、課程的教學適應性

1.課程教學設計的適應性。作為《服裝專業》專業的主幹與核心課程之一,《服裝工藝》課程設計遵循高職教育的特性,課程體系規範、教學大綱齊備、知識結構完整、教學內容新穎、課程目標明確,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技能合一。教材編寫、教學方法與手段等兼藝術創造和技術實踐的雙重性。課程教學與課程考核評價既符合課程設計大綱的要求,又體現職業能力的藝術專業性、技術實用性,崗位應用性。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思維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開“藝術與技術融一體”的服裝專業教學先行之步。

2.學生學習的適應性。《服裝工藝》課程注重為學習物件創造有效性學習的環境。以“夠用、實用、遷移、發展”為理念,以領悟概念、歸納應用、培養技能為重點;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突出應用為路徑;以彰顯個性、靈活多樣為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

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重在藝術與技術兩者節拍的嫻熟,特別是在成衣化與立體化的過程中二度再創作空間的'把握;對材料、工藝、修飾三者的藝術處理;對平面紙樣與立體效果轉換;試樣與成品的遞進;款式造型與人體規格的關係等知識的累積中,成為具有成衣製作、工藝分析、服裝樣板設計、服裝樣衣的審視與修正、服裝CAD技術等的綜合應用能力。以適應現代服裝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實現教育目標、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的三結合。《服裝工藝》課程的教學適應性培養與孕育的學生被行業廣泛認可。馳騁於服裝“廣闊天地”的全國十佳設計師、中法合資浙江巴貝服裝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胡繼華;北京市十佳青年、北京“傑西卡”服裝有限公司總設計師印柏林等都是得益於服裝藝術與技術薰陶的學生。

3.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崗位需求的適應性。在走向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服裝”已作為一定時代經濟與文化的“代言人”。它與人們的生活與社會活動有著十分密切、廣泛而深刻的關係,在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其社會效益和影響作用已日漸為人們所重視。為此,國內服裝行業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其顯著表現在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上,如服裝CAD的服裝款式設計、服裝樣板設計、服裝樣板排料;人體掃描器的服裝人體資料自動採集;服裝材料如碳纖維、大豆纖維、竹纖維等不斷推陳出新等一系列技術與裝備的更新與進步,推動“服裝工藝”課程的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必須與之相適應。提高服裝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專業對口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自然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服裝工藝》課程之所以強調突出職業能力與社會適應性,正是基於社會對服裝專業人才知識與能力的不斷漸進而順勢而為的舉措。

四、結語

《服裝工藝》課程在服裝特色專業建設中,秉承藝術與技術交融、審美與實用並存、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結合的教學適應性。並以開放的學術姿態,以兼收幷蓄且包容的吐故納新意識,使之與行業發展同步,其蘊含的課程特色所煥發出的生命力在高職教育教學的服裝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將愈發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