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物流管理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0引言

就人才型別而言,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將人才劃分為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四類[1],而企業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物流作業一線操作人員,二是物流運營管理人員,三是高階物流管理人員,四是物流理論研究者[2]。而其中一線操作人員和物流運營管理人員需求最大。對於高職院校來說,具有技術型和技能型的物流運營管理人員顯然是最核心的培養目標。減少課堂教學課時,加強實訓課程建設,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成為現代高職院校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文是以廣東工商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研究物件,透過對課程內容,實訓方法以及實訓效果評價進行分析,並提出對該課程的實訓教學方法改革的建議。

1目前物流管理專業中《物流倉儲與配送管理》課程存在的問題

1.1課堂教學過多,技能實訓較少。根據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物流倉儲與配送管理》課程共計108個課時,是所有課程中課時數最多的一門科目,其中理論課時68個,實訓課時40個。教材選用的是宋文官主編的《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第二版)教材。課程的內容包括倉儲業務基本知識、庫房規劃、儲位管理、入庫作業、在庫作業、流通加工作業、補貨作業、出庫作業、退貨作業及配送作業等相關理論知識。

根據課程要求,所有的實訓應該都在實訓室完成,實訓的內容包括現場操作、實訓軟體上機操作等內容。而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受教師實訓技能不足以及學校實訓裝置短缺的影響,導致大部分的實訓內容只能在課堂上完成,實訓的專案也都更改為庫區規劃,倉庫相關作業的合同擬定,案例分析等形式,對學生的現場技能培訓力度不高。

1.2學生的參與度不強,物流實訓質量有待提高。物流倉儲與配送管理作為一門操作技能要求較高的核心課程,需要同學對庫區的所有崗位都具有較深刻的認知。由於實訓教材要求與學校的實訓裝置的現狀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教師對物流相關實訓自編教材也未能滿足教學的要求,實訓大綱流於形式,因此,實訓課程一直是很多學校的薄弱環節,也是學生參與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1.3課程實訓與企業崗位技能要求不相匹配。本課程的實訓安排主要是採用課本的理論知識進行照本宣科的課堂操作,而對企業的實際要求接觸不深,特別是企業物流操作的流程瞭解不夠深入,導致實訓的內容更單一和教條化、理想化,當學生面對企業複雜的業務流程,以及多樣化的工作環境中,對物流技能的應用缺乏應變能力。

2高職院校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物流倉儲與配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工學結合模式如圖1所示:

2.1實訓以企業崗位技能培養需求為基礎,以工學結合為手段。以物流公司、製造企業和電子商務企業作為參考物件設定課程教學大綱。課程總課時108課時,理論總課時為36課時,實訓總課時為72課時,其中,可開設8課時用於校企合作單位參觀,40課時進行課程專案實訓,24課時進行綜合實訓。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均以參觀企業實際案例作為教學素材,教師需要定期進行到企業調研,提交調研報告和教學大綱。

2.2細化考核指標,以企業績效考核為參考依據。教學過程融入企業案例,制定以操作技能加流程管理為核心考核內容,例如易碎產品應該如何出入庫及儲位選擇,重貨和泡貨應該如何擺放,崗位設定和操作流程應如何設定和最佳化。需要透過小組操作實訓,根據操作時間、完成質量,團隊協作和流程合理性進行量化考核,並提交管理報告,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2.3以企業招聘和物流技能競賽選拔為激勵機制。該課程的實訓分數達到一定水平,將可以獲得優先推薦以及企業優先錄用的機會;其次,將其作為參加物流技能競賽的選撥來源,年級實訓成績在前6名的團隊,才有資格進行第二輪的競賽選拔,最後在該6組團隊進行二次培訓,擇優選拔。

3總結

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學生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該模式需要學校、企業、教師、學生緊密協作,共同參與,不斷創新,才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行業培養更多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嚴雪怡.試論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的區別[J].機械職業教育,2001(2):3-5.

[2]何億.物流管理專業高職本科與高職專科人才培養的差異性研究[J].物流科技,2015(4):150-153.

來源:物流科技 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