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課活動教學模式的評價論文

資訊科技課活動教學模式的評價論文

[摘 要]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的開設,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資訊科技活動教學模式是資訊科技課程順利開設的重要模式、為保證資訊科技活動教學模式的有效作用,必須充分發揮評價導向、調控和激勵功能。本文從資訊科技活動教學模式的學與教的兩個方面對資訊科技課程進行評價,同時設計了可供評價參考的指標體系:

[關鍵詞] 資訊科技課程;活動教學模式;學習評價;教學評價

在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中,活動教學模式是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的一種有效模式,該模式既適合資訊科技課程的綜合特徵,又適合其工具性和操作性的特點,尤其適合當今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要求,因此與活動教學模式相適應的評價體系的設計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本文主要從資訊科技活動教學模式出發,從學與教兩個方面對該模式進行評價,以便充分發揮評價、導向、調控和激勵功能.。

一、資訊科技活動 教學模式概述

資訊科技活動教學模式是在具體分析資訊科技的教學環境、學習者特徵和學習任務的基礎上,運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課程整合、探究教學、任務驅動教學、協作、創新學習等思想為指導,構建出的一種新型活動教學模式。該模式是指依據現有的條件,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開展的過程,是為指導學生主要獲得直接經驗和即時資訊而設計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為中介的學生主題性活動專案及方式: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構建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物件;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其具體模式圖如下:

具體來講,該模式的操作步驟是:一、教師分析資訊科技活動目標 二.設計具體的整合活動任務。三、教師呈現活動任務。四、學生接受任務後,進行自主活動設計;五、小組協同學習:六、學習交流與成果展示。七、教師總結評議,八、活動過程評價和活動成果評價,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師只起指導、諮詢作用。在這種模式中,學生透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依靠資訊科技的幫助,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的知識和體驗性的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活動任務,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實現多學科,多知識的整合。

從活動空間來看,活動教學不受課堂限制,可以靈活選擇。既可選擇在課堂內或課堂外進行,也可在校外社會實踐中進行,同時學生也可以廣泛地選擇活動內容,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需要:

從內容上看,活動教學主要是學生以直接經驗的形式來掌握的融於各項實踐活動中的最新知識、技能和技巧。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實際動手、實際操作、親身實踐和親身體驗。它為學生提供的是親身探索的機會:

二、資訊科技課程活動教學模式的學習評價

根據以上活動教學模式的特徵。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應該採取活動過程評價和活動成果評價兩部分。透過考核和評價可以掌握科學的資料.瞭解教與學兩個方畫的資訊,發現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活動過程評價考核的內容應以考核,學生收集資訊、處理加工資訊、應用資訊的能力;活動成果評價考核的內容應以考核學生掌握的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本著對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精神有利的原則,考核的方式應靈活多樣:

1.活動過程評價

在活動過程評價中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以促進個性發展為重點的原則,活動課的評價要以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全面、健康發展為宗旨。在評價中.要以人為中心。反對就事論事,

二、體驗分享的原則,這一原則是指在活動中,透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在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意見和看法,將個人的收穫轉變成大家的共同精神財富。

三、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的原則,貫徹這一原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學生個體評價和集體中互相評價相結合;學生作為評價主體,不僅要評價個人和集體在活動中的表現,還應對活動的組織工作參與評價。

四、非等級評價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活動過程的評價對學生應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動其自我教育的積極性,評價過程中具體應做到:採用口頭評價或口語評價法,不採用等級評分法。評優不評劣,遵循以上評價原則,具體活動過程可參照表1。

2.活動成果評價

資訊科技課程活動成果評價的任務主要以評價學生對資訊科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據資訊科技課程操作性的特點,應採用階段性的形成性評價和綜合性的總結性評價相結合,即採用體現形成性的考查方式和採用體現總結的考試方式兩種形式。

考查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主要是瞭解學生學習了一堂課或一個單元的內容後,檢查後期的學習質量,教師可以根據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整教學起點、教學進度或改進教學方法,是形成性評價。教師可根據資訊科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物件及教學媒體的不同而靈活地採取考查方法。考查的基本方法有:課堂提問、書面答題、作品評價、上機操作等,集中體現考查學生完成任務情況。

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水平的一種形式,一般是在期中、期末或本學科結業時進行,是總結性評價,考試結果是對學生學習成績評價和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根據課程操作性強的特點,資訊科技課的考試可分為答題和上機操作兩種;對於基本知識或基本概念可以用卷面測試的方法來考核;對於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可以用上機操作測試的方式來考核。

考核標準可按等級劃分學習成績水平:一、基本知識可分為了解、理解、應用三個層次。對基本知識達到了解水平層次的要求是,能夠記住或複述已學過的.資訊科技知識和操作方法。對基本知識達到理解水平層次的要求是,對已學過的資訊科技知識及操作方法,用自己的語言或動作進行表達,判斷或直接運用。對基本知識達到運用水平層次的要求是,能用新學過的資訊科技知識和操作方法去解決新情況下的簡單問題。二、基本技能可分為初步學會、學會、比較熟練三個層次。對基本技能達到初步學會水平層次的要求是,能進行速度較慢的上機操作(允許有若干錯誤)、對基本技能達到學會水平層次的要求是,能進行連續的、差錯較少的上機操作,對基本技能達到比較熟練水平層次的要求是,能進行水平較高的、熟練的操作:

三、資訊科技課程活動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

活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是指評價主體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課堂教學諸因素及發展變化進行的一種價值判斷活動。

資訊科技活動教學評價指標的制定應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1.教學目標

教學日際能否實現.在判斷資訊科技課教學質量高低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很重要。資訊科技活動模式教學目標應體現以人的發展為根本宗旨:一、應將學生作為認識、發展的主體,注重學生資訊素養的培養:二、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的自我體驗和主動自我調控能力、與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養。三、注重學生資訊科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四、活動模式教學目標應具體、明確,具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並能反映資訊科技學科和課程整合的特點,

2.教學條件的準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活動任務的設計及導人)教學條件的準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是資訊科技活動課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師應正確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動任務的設計應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綜合性,體現科學性與人文性,同時要具有層次性。適合由於條件差異而引起的學生學習起點的不同:透過活動任務的導人,教師應創設有利於學生探究問題開展活動的情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教師應透過設計問題的新穎性、提出問題語言的啟發性、資訊科技教學的工具性.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活動的設計,積極開展探究活動,出色地完成任務。

3.教學過程

資訊科技活動課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透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活動課教學策略與方法應體現這一特點:一、教師能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活動課教學。教師應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拓展其發展的空間:學生應全程參與、全面參與、全員參與,並且能採用多種方式參與活動課教學。二、教師能透過師生和生生互動,促進相互間的充分交往和情感交流,鼓勵學生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交往技能,教師應創設多樣、豐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情境。三、學生在資訊科技活動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情緒狀態,能享受體驗成功的愉悅:四、活動課教學過程應尊重學生由於資訊科技基礎不同而存在的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發展。在活動課教學中,教師不應“填平補齊”,而應該承認每個學生髮展的獨特性,不追求每個學生各方面的平均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個性:

4.教學效果

活動課教學評價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依據就是教學效果的檢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體現:

一、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資訊、技術知識結構的形成、基本能力的發展、資訊素養的形成。

二、透過知情交融的活動方式,促使學生自主性、主動性的發揮。

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感受生活的樂趣,體驗創造和成功的喜悅。

根據以上原則,制定了資訊科技課程活動模式教學評價表,見表2.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活動課教學評價標準只是從幾個大的維度著手,只是從宏觀層面給予指導,不能直接作為資訊科技活動課教學評價工具,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1】郭善渡 探究式教學模式與現代教育技術【EB】 中國教育科研網

【2】梁櫻花 張靖葦 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整合模式的探討【J】 中國電化教育 2001 (9):24-25

【3】Peggy M.N>Pang,David W.L.Hung,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CBT and E-learing

【4】Xiaodonglin,Designing Metacognitive Activity ,ETR&D.No.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