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將相和的教學反思

課文將相和的教學反思

第十冊語文第18課《將相和》是一篇敘事寫人的好教材,課文透過“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突出表現了藺相如臨危不懼,足智多謀、顧全大局、注意團結的品質。課文透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作風、道德品質、計謀策略。特別是藺相如語言(包括間接轉述的語言)的描述,一個對外機智勇敢,對內忍辱退讓,置個人生死於不顧,卻處處顧及國家大局的典型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刻在讀者的腦海中。

例如,在“負荊請罪”這個小故事中,直接引述藺相如的話有緊密相關聯的兩處:一為問句,二為解釋。其中解釋先反問後自答。

兩個問句間的邏輯關係可列表理解:

秦王比廉頗厲害。

我不怕秦王。

我更不怕廉頗。

這裡先說一個果因句,正面肯定廉頗在保衛趙國的作用上與自己同樣重要;接著說的'是個假設句,從反面議論將相不和的後果;最後,說的是一個目的句,申明為國家利益而回避廉頗。教學時,要讓學生透過表因果,假設、目的關係的關聯詞語理解說話的意思,從而加深對藺相如為趙國的利益忍辱退讓高尚品德的理解。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讓學生讀懂人物的語言非常重要。只有透過人物的語言、行為、神態、心理活動才更好地認識人物、理解課文、訓練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