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課文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一、簡化頭緒,刪繁就簡。

高年級的課文篇幅長,內容深,每一段都精講、細講肯定是不現實的。我在備課鑽研教材時,就發現這篇課文第四小節是課文第一部分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的絕好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第一部分的教學,我就以第四小節為突破口,讓學生反覆讀第四小節,每次讀都有不同的要求:1、速讀,找出喬依具體幫助老婦人的小節;2、比較讀,出示一段話(概括描寫喬依幫助老婦人很賣力的語言)與原文比較讀,從而激發學生讀好這段話,積累這段細節描寫的語言;3、感悟讀,讓學生找出這段話中的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然後再指導朗讀;4、揣摩人物的內心後再讀(讓學生擔任喬依的代言人)5、學生靜心默讀,談談自己從細節描寫中發現了什麼。

這樣能夠以點帶面,把相關的片段串聯起來,在教學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既能很好地突破重點,又能使課堂環節環環相扣。

二、關注語言,深入文字。

學生對文字的解讀不能遊離於具體的語言文字之外,如果脫離了具體的字、詞、句來談感悟,那隻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在教學中喬依熱心修車時,引導透過“蹭破”、“摘下”、“幾乎沒有知覺”、“喘著”、“流下來”、“沾滿”、“髒”等字詞感受天氣寒冷,修車的工作費勁,但喬依仍然不怕髒、不怕累,賣力地幫助老婦人修車。在體會喬依生活貧困時,透過“……喬依開著那輛破汽車慢慢地顛簸著往前走。”“飛舞的雪花鑽進破舊的汽車,他不禁打了幾個寒戰。”“喬依工作的'工廠在前不久倒閉了,他的心裡很是淒涼。”等句子感受喬依的處境艱難。抓住這些重點的字、詞、句,就能深入文字,走進人物的內心。

三、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對於高年級的孩子來說,掌握學習方法非常重要。因為到了高年級,孩子們更多地要嘗試自己學習,等升入初中、高中以後,學習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愛之鏈》這串愛的“金鍊”上有兩個小故事,在課堂教學中,我指導學生精讀第一個小故事,而這第一個小故事,著重又是第四小節(喬依對老婦人具體幫助的小節)的朗讀感悟,而對第二個小故事,則放手讓學生自學,完成填空:到了小餐館,老婦人看到了(

),突然想起了 ,於是就()。(這樣的設計,避免了課堂上的煩瑣分析,設想是引導學生透過讀書把課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四、努力把“寫”擠進課堂。

學生在學完全文後,引導寫一句話表達自己對“愛”的一點感受,可能要求對高年級學生來說要低一點,如果學生有一定的基礎,還是練習寫“喬依醒來後……”較為適宜。

缺憾:

1、在整個教學中,時間把握不是太好。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時間過長,第二部分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不夠充裕;

2、由於教學時間的原因,對老婦人的這個人物形象的感悟有所忽視;

3、學生的內心還不能真正走進文字,並不能從感動中學會關愛,從學生的朗讀可以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