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起跑線的教學反思

課文起跑線的教學反思

篇一:

《起跑線》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與生活(體育)密切相關的實用性強的數學主題實踐活動課。在本課的教學處理上,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1、透過動物運動會賽場比賽實況圖片匯入,激發興趣。

針對數學課堂抽象問題與實際問題之間存在的差異,在課本上也沒有直接就研究實際比賽中的起跑線的問題,而是採用的一個比較實在的生活情景進行學習。針對起跑線的不同正是由於比賽中的彎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採用的這樣的一個僅僅只是簡單兩個人跑半圓開始,來簡化問題的難度。

2、層層深入的教學設計。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先複習舊知-圓周長的計算,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一個好的鋪墊,然後進入新課的探究,讓學生先做,再同桌討論,最後一生上臺給大家講解,讓所有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不同層次的掌握。在完成新知的探究後,又加入了一個探索規律,讓新知得到了昇華。學生們從這道題中總結出了距離差就是他們彎道半徑差乘以圓周率。最後透過小調查,使學生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得到了有效的結合。

本節課教學中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首先是課前對難點的突破設計還是有些不足,主要體現在:

1、課本新課的探究比較簡單,我卻不敢放手,反覆讓學生自做,同桌討論,全班講評,處理得太細,導致後面的學案不能完。

2、學生能總結出彎道的規律,但是不能把它應用在題目中,說明規律的探索只是少數同學明白規律,還有一大部分同學沒有明白規律,所以不會應用。

3、學案的設計過難。本節課教學重點把握的不錯,但是學案的設計稍嫌難了一點,造成不能在一節課內完成學案。

結合這本節課的教學和體會,怎樣有效的處理好教材,把握好教材,確定好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以及學案的編制,這都需要在以後的教學和思考中進一步的提升。

篇二:

確定起跑線教學反思

《確定起跑線》這節課是從學生非常熟悉的場景中引出的問題,學校每學年都要開展運動會,為了公平學生們沒有少爭吵,所以它很貼近學生的生活,真實自然,所以在這節課上每個學生都集中精力的投入到學習中,課堂學習氛圍很濃。

這節課我的設計是先學生調查田徑賽場跑道情況,透過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善於發現問題,學會獨立思考,激發他們的探求新知的意識。然後又讓小組內仔細觀察淘氣和笑笑沿半圓所走的路程的差距與什麼有關?再次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再透過填表格,從中發現規律,接著我讓學生進行組內交流如何解決問題,然後全班交流,我只是適時進行引導和糾正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讓他們的思路更清晰。最後就是總結,總結是對這節課的重要回顧,也是鞏固知識的環節。為了考察學生靈活運用新知識的能力,我又給學生設計了200米的起跑線如何確定?和400米的起跑線確定方法一樣嗎?長度一樣嗎?還有實際應用題,再次鞏固所學知識。

這節課的設計存在的問題,內容太多,忽視了學生的計算能力,雖然我讓每組只算相鄰的.兩個跑道的差,但還是出現了算錯的現象,這直接影響起跑線的確定。在這個環節消耗的時間稍長了一些,課外拓展教師沒有充足的時間以至於到最後講解“黃金跑道”的小知識匆匆收了尾,這也是我這節課的遺憾。

篇三:

《確定起跑線》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數學綜合實踐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圓的概念和周長等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透過這個活動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橢圓式田徑場跑道結構,學會確定跑道起跑線的方法:另一方面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在體育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由於每一學期我校都舉行運動會,所以孩子們都知道有的比賽起跑線不一樣,但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結合實際情況,學生能夠理解“為什麼起跑線位置會不同”這個問題,因此,讓學生推導確定起跑線位置的過程及其實踐運用是本節課的重點,而理解起跑線的位置與什麼有關則是教學的難點。

其實六年級的學生對起跑線並不陌生,很少有學生會從教學的角度去思考200米、400米等起跑線位置為什麼不同,相差多少。所以課的開始,我帶領同學們到學校的操場上,去讓同學們親身感受一下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而處於不同道次的不同。然後開門見山的提出問題,“你覺得他們的比賽規則合理嗎?”引起學生對起跑線位置的關注與思考。經過觀察共同討論,達成共識:“終點相同,但每條跑道的長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條跑道上,外圈的同學跑的距離長,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線位置應該往前移。”然後透過多媒體呈現跑道的有關資訊,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已獲得資訊進行梳理,使學生觀察表明:每圈跑道的長度等於兩個半圓形跑道合成的圓的周長加上兩個直道的長度。學生在小組內藉助計算器試算後,彙報方法。從中對多種演算法進行最佳化,如各條跑道直道長度相同,因此跑道之間的差就在兩個半圓形跑道合在一起的圓的周長的差。在這裡,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動畫直觀演示學生思考的過程,得出兩個圓的直徑的差也就是裡圓的直徑加上兩個跑道的寬度,以及跑道線的寬在這裡忽略不計等問題,並向其他學生作出具體說明。由此得出最簡單的方法:相鄰跑道差=2π×道寬。

數字來源於生活,同時也服務於生活,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密切聯絡的,而且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為此,我設計了一組練習:確定200米、800米、1500米跑步比賽中起跑線的位置。多媒體的直觀性讓學生學習興趣較高,也讓整堂課取得了一定得教學效果。

課後,回顧教學過程和學生的表現,也發現了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計算方法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有意放手讓學生自主就方法,再彙報。意在學生親自動手參與計算後在彙報中把計算方法達到最最佳化。但在教學中,教師“擔驚受怕”,穩穩地提出問題,匆匆的結束探究,急急的指名彙報,讓部分學生還不知從何開始就“到此結束”。同樣的情形在練習中也再次重演,當學生在彙報200米比賽中的起跑線該怎麼確定時,也是學生說的不夠,用部分學生的想法替代了全部學生的思維。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方式是否面向了全體還有待改進。

篇四:

《起跑線》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六年級的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研究學習在實際的運動比賽的起跑線的問題的實踐研究課。針對數學課堂抽象問題與實際問題之間存在的差異,在課本上也沒有直接就研究實際比賽中的起跑線的問題,而是採用的一個比較簡單的生活情景進行學習。針對起跑線的不同正是由於比賽中的彎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採用的這樣的一個僅僅只是簡單兩個人跑半圓開始,來簡化問題的難度。所以在課前設計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整個課的效果也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不過還是有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首先是課前對難點的突破設計還是有些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

一是在課前準備的時候對於準備題的設計僅僅只是到相鄰運動員的路程差就結束了,沒有繼續往下進一步的深入。直到課堂上上到這裡的時候,才想到需要結合後面的比賽來說一說,公平嗎?為什麼?怎樣才公平?這樣學生就可以輕易的想到需要調整起點的不同!為後面的比賽的起跑線不同做好從分的準備。

二是對於實際的起跑線學生可以直觀的知道有先後的不同,也知道該怎樣排先後,可是要學生幫忙計算,有些學生覺得需要計算整個路程的長度,包括直道和彎道。這個問題的處理也就成了這堂課的一個難點,所以直接讓學生動手不能解決,課堂上就及時地讓學生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起跑線的不同是怎樣造成的?讓學生體會問題的本質,知道轉化前面研究過的問題。

其次,對於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化和最佳化的準備也似不夠成分的。主要體現在讓學生解決實際的比賽起跑線的問題,在問題剛剛出示,我就要求知道結果,導致學生一片茫然。我運用計算的方法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跑道的長度跟知道沒有關係,僅僅與圓周長有關,到底有什麼關係?我就一道學生求出相鄰跑到之間的差。

外跑到周長—相鄰跑到周長=∏×(外直徑-內直徑)

=2×∏×跑道寬

結合這樣的一堂課的教學和體會,怎樣有效的處理好教材,把握好教材,確定好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以及對隨機的學生課堂狀況進行把握和及時地調整,這是需要在以後的教學和思考中進一步的提升。

篇五:

《確定起跑線》教學反思

“確定起跑線”是學生在學習完圓的有關知識後,結合跑道結構與起跑位置關係這個具體情節所進行的一節實踐活動課,學生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生活現象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我所執教的本節課開課直入主題“為什麼運動員要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學生帶著熟悉又陌生的問題開始思考。接著“各條跑道的起跑線應該相差多少米?”一個個問題引領著學生走向思維最深處,這種任務驅動式的學習方式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整節課都在思考,都在解決問題,興趣濃厚。

本節課教學時注重突出重難點,掃清學生障礙,要求π值不帶入計算,這一小小要求,卻在課堂節約了大量時間,為其它問題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充裕的時間。

而在解決了400米跑的起跑線問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想想:除了400米跑,跑步專案還有那些?這些專案的起跑線如何確定?引導學生提出100米跑、200米跑、800米跑、1000米跑、1500米跑的起跑線問題。可以師生共同研究,也可作為課後繼續探索的材料。這是我本節課忽略了的地方,今後在教學中要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