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將相和的教學賞析

課文將相和的教學賞析

一、抓住語言的聯絡,感受藺相如的智勇雙全

對於《將相和》的主人公藺相如這一人物的個性品質,大家都已達成一致認識:智勇雙全、顧全大局。但是,深入到語言時,似乎存在這樣的現狀:研讀“秦宮護玉”這部分內容,讀了藺相如理直氣壯的一番話,明白了藺相如深知秦王的.愛玉之心,所以以身護玉;讀藺相如在受璧典禮上的那番壯語,會認為藺相如正是料到了秦王不可能殺他,話才說得如此落落大方。細細想來,這樣的解讀似乎只讓人感到藺相如知己知彼,料事如神。而司馬遷對藺相如的評價是:“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司馬遷特別推崇藺相如的“勇”。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誤讀?就是因為忽略了語言之間的聯絡。藺相如是一個歷史人物,對其個性的解讀,應當體現在故事內容的前後聯絡上,整體把握事件的前因後果,才能準確把握人物個性特點。“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分“臨危受命”、“秦宮護玉”、“典禮送玉”三個階段。我們一般指導學生重點閱讀“秦宮護玉”和“典禮送玉”這兩個情節,於是主要感受到的是藺相如的“智”。

如果聯絡“臨危受命”這一情節,我們發現藺相如的語言似乎有矛盾:前面對趙王說的是:“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壁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壁送回來。”而後面對秦王說的是:“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我們不難看出,藺相如與玉同歸於盡是假,完璧歸趙是真。

再進一步思考:秦宮護玉時,藺相如有玉在手,所以理直氣壯,看似以身護玉,實是以玉護身。但是,如今玉已經送回去了,還如此落落大方,這是什麼原因?同樣聯絡“臨危受命”的情節,我們能發現這兩句話,一句是對趙王的承諾,臨別之言;另一句是對秦王的交代,臨危之言。可見,藺相如是做好了赴死準備的。藺相如在生死懸於一刻時如此大度的背後,並不是料定秦王不會殺他,而是他已經勝利完成了使命後的那種置生死於度外的豁達,以及踐行了對趙王的承諾後那份知死必勇的氣概。這才印證了《史記》中的話:“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完璧歸趙中的藺相如確實是智勇雙全,但勇過於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