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物理教學論文

物理教學論文

物理實驗比單純的理論知識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對物理知識產生興趣。這樣,多加利用實驗,讓學生有機會動手親自進行實驗,在實驗中會不斷地利用新學到的物理理論知識,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提供到的關於物理教學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學習

物理教學論文:

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符合教學改革的實際,能使班級教學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活力,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師在探究中"自我發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結論幾乎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現在讀者的面前,讀者體會不到探索和發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很難達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況。"這段話深刻切中目前基礎科學教育的要害,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新教材教學中,我們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注重科學探究精神,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

一、物理新課程探究式教學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對物理規律的探究。

科學的過程是探究,也就是科學家運用科學方法,透過探究的途徑去發現人們尚未認識的科學事物及其規律。初中生學習 物理需要了解科學的發現過程,掌握一定的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對物理規律的探究可根據問題——猜想——實驗——討論——評價的過程進行。例如研究導體中電流強度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可先根據生活體驗讓學生猜想電流強度與電壓和電阻的關係,再由學生設計實驗,提出實驗方案,在學生分組實驗中進行實驗探究,運用控制變數法分析論證,再進行交流評價,最後得出導體中的電流強度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的規律。

2、對開放性問題的探究。

對開發性問題的探究一般採用多端性、變通性、獨特性為特點的創造性思維的方法,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可透過實驗——原理——問題——發散——創新——評價的過程展開,以求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在求知中產生創新和突破。例如,用實驗方法辨別兩個標記模糊、外形相同、額定電壓相同但額定功率不同的燈泡,可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A、觀察燈絲,燈絲較粗的額定功率較大;B、將兩燈並聯起來,觀察兩燈並聯在額定電壓下的亮度,燈絲亮度較大的額定功率較大;C、將兩燈串聯起來,觀察兩燈串聯在額定電壓下的亮度,燈絲亮度較小的額定功率較大;D、用伏安法測定燈絲的額定功率;E、用伏安法測定燈絲的電阻。

3、對學科滲透問題的探究。

注重物理與其他學科的滲透,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衝破封閉的單科教學模式,建立人類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可以透過問題——觀察——重組——分析——綜合的過程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例如,探究自然界中的水:水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與人類和生物生存、工業生產等息息相關,對以下有關水的認識或觀點,讓學生分小組透過觀察、實驗分析出正確的結果是四項中的哪一項:A、水分子透過光學顯微鏡觀察到;(試用光學顯微鏡看能否觀察到水分子);初中物理論文B、水的比熱比砂石、泥土大得多,所以沿海地區比內陸地區氣溫變化顯著(用混合法測定水和沙石的比熱);C、在淡水缺乏的海島上,可用蒸餾法從海水中提取淡水;(用沸騰一冷凝法從食鹽水中提取蒸餾水)D、向自來水中滴入硝酸銀溶液,沒有白色沉澱產生;盛開水的熱水瓶底常看不到沉積一層水垢,這些都說明地表水是純淨物(用硝酸銀溶液滴入自來水中觀察有無沉澱物)。

二、探究式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地位的轉變。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是知識的權威人士,由於教師對學生所要學習的知識早已知曉,對教師來說,這些知識是非常容易的,但對於學生,他們作為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可能很容易被老師忽略。這就使得教師和學生很難產生同樣的感受,這種師生之間不同的心態往往會對學生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新教材的學習中,由於主要是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為了避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理差異,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共同去探究新知識,為此,教師應與學生有同樣的渴求知識的心理,和學生一起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把自己當成一名初學者,退到和學生在同一起點線上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共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學中,要求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者變為學生知識學習的參與者。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根據教材,照本宣科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分析,學生做筆記,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種主動與被動的關係。

而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和指導學生去獲取知識。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教師要能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思路的構思,讓學生透過自己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主動地獲取知識,在學生得到結論後,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析和總結,最後教師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因此,在探究式教學中,還要求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播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指導者。

在教學中,要將學習的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

三、對探究式教學的思考和總結。

探究教學的實踐,改變了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我接受了以誘導為主、以學生為主體,重學習過程的新的教學理念。同時伴隨著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方式也產生了變革。即變被動接受為積極探究;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封閉、靜態的講授過程為學生主動參與的開放式動態教學;變學生呆板消極的學習行為為主動的動手、動口、動腦的靈活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信心、主動精神明顯增強,促進了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在討論交流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物理教學論文(二):

摘要: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PPT等課件輔助教學對科技依賴程度較少,所需硬體裝置相對廉價,針對農村中學裝置條件差等情況,利用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有很好的教學效果。透過對中學物理不同課型的研究,總結出利用課件輔助物理教學的不同模式。

關鍵詞:新課程;資訊科技;物理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的革命。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師的注意力必須要集中在學生的個性發展上,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提升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的教學模式,是在物理常規教學基礎上把各種形式的課件作為新教學媒體用於課堂教學中,輔助教師教學。課件演示可以動態呈現物理中不便於直接觀察的變化過程,把瞬間結束的運動清晰緩慢地呈現出來,為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創造充分感知的條件。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穩定的知識圖景,為學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提供方便。筆者所處的農村中學裝置條件相對較差,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的模式對中學物理教學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實驗課:“真實情景—模擬實驗—真實情景”的模式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要透過實驗觀察發現出物理規律,但很多實驗學生的觀察常常比較被動,而且相對滯後,有些物理現象瞬間消失,或者不清晰、可視性較差,學生的觀察比較困難。“真實情景—模擬實驗—真實情景”的模式,帶學生感知實驗情景,再用課件重現物理過程的細節,最後再讓觀察實驗,方便學生形成概念,充分認識規律。例如,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分析,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驗,初步觀察實驗現象,感知這一現象,有了親身的實驗體驗,學生意識到這一現象的“瞬態”特點,教師再用影片課件把本來無法清晰觀察的瞬態過程放慢,和學生一起來分析整個過程的物理量變化,增進學生對電磁感應現象的理解,然後再讓學生重新觀察實驗,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電磁感應現象的理解。這種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演示(或分組)實驗—模擬實驗—再次演示(或分組)實驗—抽象概括。物理實驗是嚴謹的科學實驗,是物理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對待實驗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實是求是,“模擬展示細節,尊重實驗事實”,既有助於學生理解物理概念、現象、規律,給學生創造反覆觀察和逐步提高的條件,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些實驗比較危險,如高壓送電,可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高壓送電模型,然後用課件展示其工作原理,讓學生充分了解高壓送電原理,最後迴歸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於一些非常重要又不便觀察的實驗,如螺旋測微器和遊標卡尺的使用,則能更加充分地體現用“真實情景—模擬實驗—真實情景”這一模式的優越性。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為基礎與學生動手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以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展示實驗中難以被觀察的部分,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成為學習的主體。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模式的優點是有助於彌補高中生生活經驗相對欠缺的問題,方便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和實驗技能,有了課件的展示和教師的解釋與指導,能讓他們對實驗有更深的理解。對於一些不易觀察的現象,或需要教師詳細指導重複訓練儀器使用課上,一個教師則可以在課件的幫助下,完成幾個甚至十幾個教師才能完成的事。

二、概念教學:“展示—試誤演練—拓展”的教學模式

物理概念反映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智力活動,是全人類長期形成的智慧結晶。概念能使人在複雜多樣的物理現象中體會事物的內在本質,認知物理現象的思維起點。概念的形成,是人對大量錯誤認識分析辨別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筆者也讓學生在不斷的失誤中加深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物理概念是對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的抽象,教學過程要讓學生透過感知現象、觀察思考、經驗內化等一系列活動,自行獲得對物理現象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透過已有方法重新認識加工、思維整理、內化重構,從而深化對物理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如在功的概念教學中,先利用多媒體結合例項,向學生展示與功相關的情景,然後與學生共同討論與功相關的基本概念,讓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的試誤演練中加深對功的概念的理解,不斷拓展學生對功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究、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內容的重新建構,徹底擺脫傳統教學中只注重把知識像物品一樣從教師口中轉送到學生的課堂筆記上,時刻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學”,教師的作用是將與概念相關的“常誤情境”集中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實現知識的內化及意義的重新自我建構。物理課堂教學的關鍵不在形式而在體現科學探究的本質特徵,這不是輕視知識,而是重在學生對知識的獲得和理解。資訊科技的發展為物理課堂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援,讓教師有機會將更多的資訊,以多種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作為教師,應該給學生呈現一個與知識點相關的更加全面的知識環境,讓學生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親身體驗,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及意義的重新自我建構。這種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展示基本內容—試誤演練—小結—試誤演練—小結—總結拓展。

三、規律課:“理論分析—實驗—討論—運用”的教學模式

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物件的本質屬性,反映出事物發展和變化趨勢。與概念相比,規律是人們對物理物件進一步認識的產物,是理性思考的結果,物理規律可以加深人們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引導人們思考發現事物的更多屬性,形成新的物理概念。從物理學知識結構來看,概念、定律是物理學的兩個基本元素;從瞭解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來說,使學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規律是教學的中心環節。“理論分析—實驗—討論—應用”的教學模式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形成。

(一)理論分析:搞清規律的建立過程

高中物理規律有很多,如動量定理、動能定理等。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使用數學方法自行推導新的物理規律,建立起學生所遇到的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的聯絡,便於學生接受和內化,減少機械記憶的成分。讓學生親自經歷建立理論知識前後之間的聯絡,可以使學生真實地體會到知識的體系性與延續性,感知規律所揭示的各種性質的內在關聯,認識到定律在認識物理現象中的作用。尤其是學生在運用科學思維方法,體會科學問題從低階到高階,從特殊到一般的處理過程時,可逐步建立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框架。

(二)實驗:探索物理規律

“實驗—模擬—實驗”的教學模式應用在物理規律的探索中,讓學生重新體驗定律發現的過程,學生自主做好實驗,協作完成資料的測量、分析,透過現象發現事物所遵循的物理規律,形成定律。這一教學模式不僅遵循了學生的認識規律,又使學生切身體會到了規律建立的過程,避免把物理規律表示式當作數學公式亂套的現象。自己動手實驗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形成的過程感知,加強對不易觀察或不易捕捉的東西進行實踐模擬,為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奠定基礎。模擬之後的實驗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有助於學生科學規範地完成實驗。

(三)討論:深化物理規律的理解

俗話說,理不辨不明。在物理規律教學中,也要給學生充分的討論空間,讓學生在思辨過程中加深對規律本身的理解。當然,這不是說把所有的問題都交給學生自己去解決,教師還要從中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認識物理規律。首先,要從理論上理解規律。其次,要從物理意義上理解物理規律的數學表示式。再次,要指導學生建立物理規律間的聯絡,體會物理規律的內涵與外延。最後,要充分了解物理規律建立的來龍去脈,明細各物理量的含義,避免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亂套公式。

(四)運用:靈活、準確地運用規律

物理規律通常是在特定條件下建立或推導而來的,有一定的適用範圍,超出適用範圍,物理規律會有很大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知識在教學中反覆提醒顯然是不夠的,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問題或科學情景讓學生自己分析討論,並獨立應用,學生才能深切體會到規律本身的適用範圍和條件。例如庫侖定律學完之後,讓學生解決帶電的金屬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教師並不急於向學生說明,等學生自己試著應用,學生在自己的應用中才會加深對適用範圍和條件的理解。當然,在學生自己運用之後,教師還要從理性的角度加深學生對物理規律的適用範圍和條件的認識,使學生能夠正確靈活地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模式的基本流程是:理論分析—實驗—討論—運用。這樣的模式規律性較強,可適用於學生自行推導的物理課程,比如動能定理、動量定理、自由落體、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等,效果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