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堂有效性下的地理教學論文

課堂有效性下的地理教學論文

一、有效課堂教學的內涵

從廣義上來講有效教學是一種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實現預期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有效的課堂教學從專業角度是指透過課堂教學以便學生獲得發展。發展從其內涵上講,指的是技能、知識,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的協調發展,地理學科是一門與生活聯絡非常緊密的學科,在有效教學中,應該注重和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論,在陶行知看來,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才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當今高中地理課堂存在的問題

(1)部分地理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及教學策略不夠合理。

教師在地理教學備課時比較注重教學設計,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略單一,不能有效利用相關教學媒體和地理教學教具,不易激發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講課時仍用填鴨式、滿堂灌、一言堂等消極、無效的傳統教學方式,壓抑、挫傷了學生的智慧自主性。具體表現為過分強調預設教學活動,缺乏教學過程中對生成性問題的考慮及關注,教學活動缺乏創造性等。目前,許多教師對此也苦於無處借力,僅靠自己摸索實驗、設計教學方法,勞心勞力,還吃力不討好。

(2)學生對地理學習態度不積極、興趣不濃。

初中階段對自然地理、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部分的基礎知識掌握不好,使學生在高中地理學習中碰到這些方面的知識內容便覺得聽課很吃力,有些同學甚至感覺如同聽天書,學生已掌握的基礎知識與現行的高中地理教學脫節,造成了地理教學現狀低效甚至無效,加上缺少實踐課,造成學生對地理學習態度不積極、不感興趣。

(3)學生課內和課外的地理實踐能力弱。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及學校資緊金有限,實驗室在很多學校都沒有配備,部分有實驗室的學校以及相關的齊全的實驗儀器,限制了實驗課的開展,加上地理實驗課不受重視,導致學生的課內動手能力差。此外,大多數學校不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和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學生了解很少,課外地理實踐能力弱。

三、高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

新課標明確指出:“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改變過去的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陶行知曾經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教育應該是:“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

那麼,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活的人才教育呢?筆者以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的教學實際為例,來探討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貫徹“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思想”,在開展有效教學中體現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現代教學的共通和相融。

1、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目標設計教學目標,並體現和貫穿於教學目標之中,使教學目標的內容範圍和課程目標保持一致。具體可分為三個領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 指了解科學探究的方法及過程,學會學習,學會發現、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對學生在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及獲取技能與知識的過程中給予高度的重視與肯定。“知識與技能” 指地理學科的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技能” 主要指地理觀察與調查技能、地理圖表技能及地理統計與計算技能,“知識”則指概念、原理、規律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對己、對人、對自然、、對國家、對世界及其相互關係的價值判斷、態度、情感以及做事具有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具體的新課程內容標準為課程目標的具體化,規定了學生在具體的每一部分課程學習結束後,所達到的基本要求。在《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中,確定教學目標內容範圍時,應全面考慮三個領域分目標,知識與能力層面設計為能應用圖表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過程與方法要求啟發中觀察、交流、總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激發學生探索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科學精神。

2、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

實現教學目標所採取的一切技術、手段、途徑即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就是必須採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對教學方法的最佳化選擇,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學生認知及能力發展水平,結合其自身的風格和特長,各教學方式靈活的運用,實現了各種方式的最佳化組合,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創造性、科學性,在課堂教學中注入新的活力。在《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中,可以透過啟發,探究式的提問為主導,輔助案例教學和課件演示等方法,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關注,利用圖示,讓學生明白地面是對流層大氣熱源的結論,對於其中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常見的溫室大棚原理、地球溫室效應等方面的知識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 來激發興趣,讓學生解釋生活現象,最後在探究中得到結論,培養學生跨學科知識的遷移能力和鍛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課堂生成有效的關鍵是採用合適的教學法。在選用教學法時,教師要認真考慮教法的適用性,特別要注意:針對某個知識點,有時需要多種方法,即選擇適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法。作為地理教師應根據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情況和知識反饋靈活選擇教法,在課堂上不僅要注意知識的講授,而且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進展情況,按照學生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教學方法。

3、活化課堂流程、注重學習能力

3.1開展以問題教學為核心的有效教學活動

疑惑,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開始或起點,是思維與現有知識之間的矛盾,亦是探究新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動力。《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教學內容問題的`設計,應引導學生透過一些簡單的實驗,融入自己的思考、開展合作等激發其問題意識,並從中瞭解大氣運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迪學生的思維,就大氣的熱狀況提出難易適度、新穎有趣、發人深省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教給學生思考線索和方向,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的思考問題,掌握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培養其良好的思維品質,達到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3.2.以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做基礎,建立起良好學習氛圍

教學實踐證明,師生之間的關係是教學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教師與學生均是有思維、有情感的教學統一體。對於教學而言,師生關係意味著參與,意味著對話,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教與學的活動方式,更是充盈、瀰漫於師生之間的一種精神氛圍和教育情境。對學生而言,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意味著主體性凸現,個性的張揚,心態的開放,創造性的解放。對於教師而言,熱愛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意味著上課不但是傳授知識,而且是在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及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環境,尤其是應該努力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學習共同體”。

3. 3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以“活動”教學為主要方式

教學過程活動化是指以主題活動為線索展開的教學過程,或者在教學過程中以"活動"的方式進行,主題活動穿插在教學過程中。透過活動,保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和持續的新鮮感;透過活動,使學生保持長久高漲的學習情緒;透過活動,使教師走到學生之間,走進學生的心靈,傾聽他們對於問題不同的看法,利用學生生活實際向課堂內注入新鮮的生活內容,將地理知識移植到生活中,使學生在娛樂中便學到了有用的地理,這樣自然而然地打開了學生形象思維的大門,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了培養。

四、結束語

地理教學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它是提高學生能力、鍛鍊學生思維及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的主要渠道。教學方式的改變,已成為地理教師在推進新課程的過程中的共識,但教學知識是否落實,教學是否有效益,學生的地理能力能否得到提高方面依然值得教師們注意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