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論文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論文

摘 要:初中的各門學科幾乎均是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次序幫助學生強化學習的內容。筆者透過多次的課堂觀察,發現很多時候教師的課堂提問存在問題:“低空掃描”形式主義的提問、自問自答不給學生思考空間的提問、懲罰性提問、隨意發問等。這些不恰當的提問往往會嚴重挫傷學生對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有的學生如臨大敵大氣不敢喘擔心被老師提問,有的因知道教師不可能問到自己而漫不經心,課堂因此一片沉寂。教師還納悶,自己的地理課堂怎麼會如此低效?學生們怎麼不積極參與?要知道,一個好的提問方式,能讓學生容易接受,使教學事半功倍。

一、提問應簡明扼要,絕不拖泥帶水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向學生髮問時必須是精心設計的,絕不是想到什麼就問什麼。最好寫出詳細的課堂教學設計,將需要問的問題寫清楚。在提問時可以先給出問題再由學生思考、小組討論,也可以讓學生在給定的圖形、文字及表格等材料中思考後回答教師展示的問題。教師切忌提問過於煩瑣、??嗦,一定要簡潔,絕不拖泥帶水。

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地球的運動》時,筆者就日常生活中與地球運動相關的現象加以羅列,要求學生思考地理現象背後的原因:現在是白天,10個小時後是什麼現象?為何產生該現象?閱讀教材中關於天體運動的材料後你有什麼感想?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有哪些?地球公轉和自轉分別產生了哪些地理現象?以上一些問題簡明扼要,直接和課堂教學三維目標對接,在給出學生時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或小組合作探究後學生能夠得到大部分答案,學生們在教師簡潔的問題指引下順利達到學習要求,既有了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也可以得到一些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在初中地理課堂中的“獲得感”。

二、提問應由淺入深,體現分層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問時需要儘量考慮問題的深淺難易程度,適當設定門檻,順次發問,將學生的思考不斷引向深入。若我們不注重提問的層次,把較難的問題先發出則很可能使學生一時難以找到思考的角度從而產生畏難情緒,課堂很可能因此卡殼。

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圖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後回答關於地形的概念,在教師展示了多個關於地形實地照片後要求學生指出地形的不同型別,接下來轉入等高線的知識,思考相對高度、不同地形部位的問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參照教材畫出不同地形的等高線(教師演示其中一種畫法)。若條件允許還可以帶領學生或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認識不同地形,對應所學等高線知識。

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簡單到較難、一般到特殊的過程,若教師不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受阻,教學節奏很可能被打亂。

三、提問應雙方互動,改變傳統提問

雖然新課改的.熱潮還沒有退去,但是在很多學校裡,教師的教學偏重於傳授具體的知識技能而缺少在學生思維習慣、方法、體系、創新、深度、廣度上的培養。因此,課堂上大多數是由教師設定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完成教學。雖然有的課堂裡提倡學生質疑,但是質疑流於形式。通常是在下課前五分鐘,教師才象徵性地提問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深度思考。譬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就《歐洲西部》的匯入設計可以透過一組圖片(國家分佈圖、旅遊景觀圖、飲食圖等)提問:“結合教材,針對剛才的一組圖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提出:“這兒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旅遊資源?”有學生問:“當地人正常的飲食習慣受到什麼影響?”等。此時,教師的提問實際是為了學生的提問,這種互問能夠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可以追問甚至深問。

四、回答後合理點評,注重引導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需要做好點評,儘量尋找學生回答問題中的閃光點,注重思維方法和習慣的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要避免一語帶過,輕描淡寫的點評,這種“廉價”的點評通常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對回答問題的熱情。

在日常教學時往往會依據不同學生和不同學習內容對學生的回答加以點評,若能有新的發現較為獨到的回答此時教師可以適當給予肯定激勵學生。學生能夠對較為困難的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即使未必完整或科學也是值得教師加以鼓勵的,教師可以就部分問題思考角度和方法以案例的形式加以指引。相對內向的學生在教師鼓勵下會逐漸變得開朗起來,自然會增強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不再是簡單的應付學習而是主動去思考、發現。

眾所周知,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如何巧妙使其成為課堂教學效果最佳化的重要元素應當成為當前我們課堂教學的研究重點。在教學中,每一位教師應該不斷反思,注重對問題設定的高效性,提問物件的探索,使得提問科學具體。學生也會在教師的提問激勵下,積極思考並發現很多意外的驚喜,這樣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才是精彩紛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