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多媒體技術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

多媒體技術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機整合

高中物理選修3-2第四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在前一節教學中,以電磁學發展史為線索,與同學們交流了這個過程中有關科學家的故事和哲學思想對科學研究的作用。最後,也給同學們留下懸念:產生感應電流是需要具備一定條件的,而這個條件的尋找考研了科學家的智慧和探索精神。產生感應電流的本質條件是什麼呢?我們下節課來探究。

《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一節,教材編訂者自然希望一線教師採用探究式教學。然而,沒有教師的“預設”,而由學生真真實實的模擬科學家探究軌跡,別說需要花費科學家類似的十多年時間,至少也要花去若干天時間,顯然這是不切教學實際的。當然,如果直接把科學家的探究結果告訴學生,從知識傳授層面或者應試角度考慮,或許是“最經濟”的,但是從學科素養的'培養層面或者以知識為載體培養能力角度考慮,或許又是“最浪費”的。綜合考慮,本節教學的設計原則如下:

第一、必須做好演示實驗,並且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器材、實驗操作及實驗現象。除此外,教師操作的過程中,教師明確指明:閉合迴路、磁場穿過閉合迴路的面積等核心要素;明確指明,但並不道破實驗目的方面的原因。“明確指明”,是鎖住學生的關注點;“不道破”,是維護學生的探究需求。

第二、有必要透過多媒體模擬實驗回放實驗過程,擴大學生觀察受惠面。

第三、得出結論後,透過思考題深化同學們對結論的理解,特別是辨析“切割運動”和“磁通量改變”兩者的關係,從而體驗“由現象到本質”的探索途徑的方法論意義。

博主是年輕教師,第一次上本節教學內容。依次完成三個教學班的教學任務的過程中,邊實踐邊總結,強化了教學細節,優化了教學環節的銜接。下面詳細記述三個教學班的教學過程。

首先是9班教學。課堂引入環節,忘記了課件上有一個“引入”幻燈片,而是自己的語言引入,並完成了事物電流表的瞭解及工作原理的演示內容(指標偏轉方向與電流流入方向的關係)。因此,再次播放幻燈片時,顯得有些錯位。

實物演示導體切割磁感線實驗時,沒有指明閉合迴路在磁場中的“面積”,在分析論證環節,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面積”就顯得思維上出現脫節。

我們的講臺是多媒體講臺,“翻蓋後”留給實物器材的放置空間就很小。演示磁體插入線圈產生感應電流實驗時,線圈和靈敏電流表靠的很近,儘管實驗現象很明顯,但有一女生提出:“磁體插入線圈,撞擊講臺,引起電錶指標搖晃。”

在上一節課的教學中,提到科拉頓實驗,我指出科拉頓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具有嚴謹的科學精神——科拉頓把線圈和磁針分別放在不同的房間,目的是防治條形磁鐵對磁針的影響。同學們思維活躍,指出:如果兩個科學家一起做這個實驗,那麼實驗就成功了;把牆壁換成玻璃牆也可行啊。我肯定了學生的表現,特別指出“合作”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女生提出這個“質疑”自然是可貴的,很可惜,儘管我肯定了女生的質疑,卻沒有透過實驗措施消除這一質疑。那麼怎麼消除呢?在16班的教學中,我找到了解決的辦法。

另外,在9班的教學中,都是先實物演示實驗,在展示動畫模擬實驗。顯然動畫演示實驗具有擴大演示結果的效果,但這從思維邏輯上,削弱了實物演示的價值。

有了9班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經過教學反思,在16班和14班的教學中,改進了教學。

第一,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和教學程序更和諧。

第二,關於女生的質疑,是這樣克服的。增加了一個操作:把線圈斷開,不構成迴路。磁體插入和抽出,指標不偏轉。這個操作就避免了女生的憂慮。

第三,先展示動畫演示實驗,然後在做實物演示實驗。只要動畫中一個實驗現象得到實驗演示實驗的“證實”,一方面動畫演示的結果更容易得到學生的“信服”;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實物演示實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