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有感於新課程標準下的物理教學論文

有感於新課程標準下的物理教學論文

【摘要】新教材貫穿科學探究及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精神,注重學科滲透和新科技的納入,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真正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學質量,根本在於轉變教育觀念,出路為教法改革。

【關鍵詞】有感;新課程標準;物理教學新的物理課程改革以教材為主要載體和課程資源,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和“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課程理念。新教材以人為本,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自然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貫穿科學探究及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精神,注重學科滲透和新科技的納入,這都有利於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但要真正用好新教材提高教學質量,根本在於轉變教育觀念,出路為教法改革。就教學情況、新教材特點和教師角色轉變談點自己的體會。

1.轉變教育思想,掌握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新教材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所選內容典型實用有特色。特別注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科學探究的教學,從物理概念、規律的產生與發展、物理學研究方法的養成等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知識的闡述和理論的建構是透過科學探究得出來的,例如:速度的概念、聲音的`產生、力的三要素等都不是由教材直接給出的,而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中得出的。這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2.構建多彩的物理課堂構建多彩的物理課堂,不同程度地滲透“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等新的教學理念。

2.1物理課上做遊戲。在學習“雙耳效應”這一內容時,我與同學們做了這樣的遊戲:先讓一位同學面向黑板站在講臺上,然後把一個手搖鈴在同學們間傳來傳去,一聲令下“停”!讓這位同學猜手鈴在誰的手裡,這位同學當然是輕而易舉地猜對了,他十分高興。又讓這位同學把自己的一隻耳朵捂住,同樣把鈴在同學們中間傳遞,再讓他判斷位置。一聲令下“開始”!“停”!這位同學信心十足地做出錯誤判斷,根據我們事先約定全班同學給他熱烈的掌聲。他高興地跳起來了,但轉過身來看時,卻大出意外,“分明聽得十分清晰,確實是那個方位呀,難道我的耳朵出問題了?”那位同學辯駁道。然而事實勝於雄辯。遊戲結束了,探究開始,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在做中學玩中學,記憶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2物理課上學成語。學完《聲現象》知識後,我上了一節複習課,用漢語成語來描述聲音的特性:我和學生一起找描述聲音的成語,如竊竊私語、珠圓玉潤、震耳欲聾、鴉雀無聲、河東獅吼、人聲鼎沸、響徹雲霄、如雷貫耳、山崩地裂、驚天動地、鸚鵡學舌等,然後,引導同學們將這些成語按照聲音的音調、響度和音色進行了分類。下課後學生們說好似語文課的物理課,不僅明白了聲音的特性,而且理解了不少描摹聲音的成語,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3.巧設情境,啟用課堂現在的學生資訊來源廣,接受能力強,加上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高,很多孩子在上課之前已經對其中的知識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如果按課本上的知識照搬,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造成學習效果低下。但如果巧設情境,則能拉近師生的距離,使課堂變得更加融洽和諧。如在講機械運動時,為了說明運動和靜止具有相對性,引入一例:一天,一隻蝸牛去串親,走到半路遇到一隻烏龜,蝸牛被撞成重傷送進醫院。經過搶救,蝸牛脫離了危險。它的親友們埋怨它:“你走路時看到烏龜為什麼不躲?”蝸牛激動地說:“當時它來得太快我來不及反應。”同學們聽後是一陣大笑。我立即問他們“為什麼笑?”大家回答:“烏龜根本沒那麼快!”我又問:“難道蝸牛錯了?”同學們回答:“蝸牛沒錯!”於是大家對這一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帶著飽滿的激情聽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平臺,是傳播知識的主要場所。很多教師習慣用名人名言來激勵學生克服困難,勤奮學習。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這些話語無不充滿豐富的哲理,催人奮進。但由於學生基礎的差異,可能覺得內容空洞而難以接受。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故此,我認為對學生的激勵應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讓激勵在具體和細微中昇華。學完“簡單機械”一章後,我讓一位成績不錯的學生到黑板上畫滑輪組的繞線。由於他上課沒認真聽講出乎我意料地畫出了一幅“寫意畫”。同學們看了啼笑皆非。我沒批評而是契機幽默地引導全班對這幅“漫畫”進行了剖析,讓更多的同學從中吸取教訓,並掌握滑輪組繩子的繞法。

總之,好的引入環節,應該滲透有啟發性,情景性,趣味性,知識性,感染性,實用性,參與性,實踐性,評價性,探究性和美感性。有意識的創設能激發學生創造意識的各種情境,促使學生產生疑問,增強解決問題的動機,探索創造性求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