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談一談我對資訊科技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論文

談一談我對資訊科技新課程標準的理解論文

摘要“:高中資訊科技新課程要求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宗旨,強調透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使高中生髮展成為具有良好資訊素養的公民;以學生為本,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同時鼓勵因地制宜、特色發展;還特別強調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創新實踐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資訊文化。課程評價方面,新課標突出資訊科技內容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倡導紙筆測驗和上機測驗相結合的多樣化評價,適當弱化評價的選拔與甄別功能。

關鍵詞:新課標;資訊素養;非零起點;教學評價

一、新課標要求“以學生為本”資訊科技

新課標要求教育者的教學應由單向封閉式變為多向開放式,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從而更好地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調動主體的積極性,主體作用的發揮,主體活動的引導,學習環境的設計,學習方法的`傳授與指導,知識的分解、分佈與設計,課堂節奏的變化與調控,課堂問題的處理與答疑等,老師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課標強調課程由以教為本向以學為本的轉變,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獲取知識的主動者;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學生獲取資訊的幫助者;教學媒體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在課上能體現學生為主的主體性,教師要為他們創設自主、自學、自練的空間,激發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對不同個性、不同能力的學生能採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注重他們身心發展的敏感期和身心特點,在繼承原有傳統優良學的基礎上,走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二、教學起點改為“非零起點”

新課標認定學生的資訊科技應用技能為非零起點,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資訊科技與應用技能。新課標下的教學就技術內容而言,已經假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資訊科技應用技能。而在《綱要》中,小學、初中的資訊科技課沒有被列為必修課,義務教育階段又將資訊科技教育放在綜合實踐活動領域,現實情況是複雜多變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環境都會造成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個環境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我們面對學生現有基本知識與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地分析。需要界定他們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與技能,哪些知識與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需要歸納哪些技術上的方法。新課標要求我們努力將教學起點從“零起點”改為“非零起點”。針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發展趨向及學校的教學條件差異,實行必修模組與選修模組結合的彈性教學體系,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自我設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關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非零起點”與“非同一終點”的教學要求。

三、教學評價注重過程和結果評價

新課標下的資訊科技教學要求我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去提升學生的綜合資訊素養。

因此,資訊科技教學評價的目的就是要從這三個方面去檢驗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傳統的教學評價過分強調了對學生的選拔與甄別作用。在新課標的教學評價中,我們要以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為評價原則,應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去創新實踐,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如果按照評價的時間和作用來分:教學評價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瞭解評價物件的基礎和情況,看他們是否具備了進行某項教學活動的條件。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測定評價物件對某一具體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指出沒有掌握的內容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掌握所學內容。終結性評價是指當某一項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時,對最終的成果作出判斷。它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物件達到目標的程度進行評價,給學生評定成績。

四、結束語

新課標的理念是好的,新生的事物都需要一個過程才能慢慢成長起來。對於新課程,我們還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資訊科技新課標的實現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也是我們資訊科技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所有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加大教學探索,徹底理解新課標內涵,並應用於教學實踐當中,合理改變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創設一個自主、合作、創新、和諧的新課堂。讓我們共同努力,與新課程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