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材的處理論文

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材的處理論文

課程標準在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上強調以人為本、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教法的多樣性。正因為如此,面對同一語文教材裡的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就會有不同的教法,甚至是全然不同的教法。究竟怎樣處理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材,才能更符合我們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呢?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語文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的規範意識,提高道德修養、審美修養、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課程標準的這些要求凸顯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基於此,教師對語文教材的處理不僅要關注教科書出現的語音字詞句篇等基礎性知識,而且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與文字對話的廣闊的歷史空間和文化空間,教給學生審美體驗,影響和滋養他們的心靈,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給他們的精神世界注入一股溫暖而堅實的人文支撐。

一、注重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教材處理應把育人功能放在首位,在人的發展和成長過程中有效地發揮作用,以適應未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薰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才能實現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高中語文教材當中所體現的人文知識,無論是孔子《論語》中的微言大義、屈原《離騷》的高蹈出塵、司馬遷《史記》的大氣磅礴、曹雪芹《紅樓夢》的悲歡離合、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鬱,還是莎士比亞的《人間喜劇》、莫泊桑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西方的荒誕派戲劇,等等,都不只是反映人生的種種際遇,更主要的是透過語言文字傳遞了名家大師的人格魅力和他們探究生命意義的理性思索。語文教材所體現的人文價值是毋庸置疑的。語文學習較之於其他學科,有其獨特性。語文學習的過程最重要的是學生的一種探究、感受、領悟。這一過程中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教師對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文字詮釋應該鼓勵,對他們為生活自然、歷史現實所作出的思索應該珍視。語文學習的習得過程尤能培養起作為文化創造力和創造態度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獨立的人文精神。因此,我們的教材處理,應該積極地實踐上述基本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閱讀鑑賞、探究感悟的學習過程中,關注語文語言文字物質符號存在的同時,擴大閱讀視野,體驗學習人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培養文體閱讀方法與提升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並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轉換角色,由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教學的組織者,教師的教學行為由教會學生變為教會學生學習。教師要改變過去把知識傳授本身作為價值取向的語文知識觀。課程改革提出的理念是:語文知識的傳授既是目的,同時又是生成能力、促進價值觀形成的必要手段和生髮點。課程標準的教材文字閱讀面很廣,小說、散文、詩詞、戲劇等文學體裁一應俱全。因此,在教材處理上,教師主要考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文字閱讀方法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當然,不同型別文字的閱讀會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我們對詩歌類教材的處理,就要把重點放在教會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提升學生詩歌類文字的閱讀能力。首先教會學生把握詩歌的八大型別,掌握每一種型別詩歌所表達的主旨,再從詩歌的.題目、詩序、作者、註釋等顯性資訊入手把握型別,從而把握詩歌的主旨。如果沒有這些顯性資訊,就從具體的字詞、詩句等隱性的資訊入手來把握詩歌型別,從而把握詩歌的主旨,透過這些方法提升學生的詩歌閱讀能力。

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在教材處理的過程中,教師需明確一點:教材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只起引導作用,教材處理應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為目標。在以往的教材中,培養學生的學問性知識占主導地位,而體驗性知識是學生自主建構,重視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受的知識。相對於前者而言,更注重生本,而教材在其中只起到引導作用。新課程標準必修課的課文課後練習基本都有一道開放式的練習題,這更明確地表明瞭課程改革的教材需要學生具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一些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常常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在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處理,必須改變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建立合作關係,並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掌握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

總而言之,人文性作為語文學科本質特性,在課程標準實施的過程中得到了鮮活的體現,成為高中語文教學貫穿始末的命脈。因此,在教材處理上,教師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喚起他們對美的關注,增強他們追求美的信念,使學生在教材的學習中獲得人性的感染,使學生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與社會的書面接觸中得到啟用,從而使人文性在注重課堂知識的同時向社會、生活延伸,得到更高更深層次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