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端午節的習俗開頭

端午節的習俗開頭

合肥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因此民間過端午節是頗為隆重的,除去賽龍舟、懸艾草、佩香囊、吃粽子等比較普遍的慶祝方式之外,各地因為民情民風的不同,過節的方式也有所差異,各有風情。下面談談合肥人過端午的那些舊事兒。

吃五黃、花糕和莧菜

老輩的合肥人都知道,合肥舊時曾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說法,即端午節一般是早上過,中秋節一般是晚上過。端午節那天,清早起來一定要吃粽子和綠豆糕。

除卻吃粽子和綠豆糕,老合肥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傳統,就是端午中午吃“五黃”——“燒黃鱔、拌黃瓜、燒黃魚、鹹鴨蛋黃、喝雄黃酒。”合肥民間相信吃了“五黃”就會五毒不侵,四季平安。過去雄黃酒是將雄黃加入白酒中直接飲用,現在大家都知道雄黃含有毒素成分,飲雄黃酒的人越來越少,所以“端午食五黃”習俗也漸漸變得殘缺起來。雄黃酒除去飲用之外,在端午這一天,有小孩的人家都用手蘸著雄黃酒在小孩頭上寫個“王”字,並在耳朵後面、前胸、手臂都塗抹一點,以示可以祛毒,從而保護小孩子百病不生。

另外,端午節這一天還要吃花糕和莧菜,花糕是用發麵加糖蒸制,形似元寶、蝴蝶,表面以紅色花點綴,為兒童愛吃的應時點心。莧菜也是不可缺少的應時菜。俗謂飲雄黃酒可防生疥瘡,吃莧菜可淨腹,土話叫“打浪腸子”。

五毒隨身戴香包

合肥人過端午除了吃的方面有講究,在穿和裝飾的方面也頗有特色。在這天,人們會將繡上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這“五毒”形象的紅肚兜給小孩子穿,認為可以驅“五毒”,防瘟疫。同時,還要給小孩子佩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荷包,一般為雞心形、粽形,內裝有雄黃、艾草等中藥成分,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筆者記得小時候,社會上曾一度爆發過腦膜炎疾病,那時候含有這些中藥成分的香包就出現了,小朋友幾乎人人身上都有這種香包,鬧得筆者以為天天都是端午節,天天都有粽子吃呢。

戴闢兵符貼符像

端午習俗除了佩戴香包之外,合肥還有佩戴“闢兵符”的習俗,所謂闢兵符並不是什麼紙符籙一類,而是赤白黃青黑五種彩色絲線系在手臂之上,可闢兵疫。關於系五彩絲線的由來則是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日,因此這一天都要以五色絲線纏繞手臂,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齊來護佑,預防瘟疫。《嘉慶合肥縣志》中載:“端午,食角黍,飲菖蒲酒,簪艾虎,佩闢兵符,為競渡之戲。”

舊時合肥人家過端午節,需貼天師像、鍾馗像、鍾馗嫁妹圖、五雷符、韋馱鎮兇圖等各種繪有神仙鎮妖除惡的影象,認為可以驅妖邪、鎮惡毒。一般人家廳堂樑柱、門窗帳屏,都有貼上符像的。

採百草淨空氣

採摘百草治療疾病,或留作藥餌,合肥民間俗稱為“草方或草頭方”,這些草藥不僅價格低廉,而且易尋,比如車前草,合肥人有順口溜“小小車前草,房前房後找”。草藥一般都在五月五日採集,《荊楚歲時記》謂端午採雜藥,賽龍舟,可見在六朝時期就已相沿成習。

舊時合肥人採摘艾草,將其編為虎形戴在身上或插於門戶之上,俗稱艾虎,用來攘除毒氣。近代以後世人嫌其繁瑣,遂以直接在門頭懸掛艾草代替,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醫者則捕捉蟾蜍、蜈蚣等毒蟲以留作藥餌。由此可見,端午的一切飲食服飾,都有闢毒祛惡趨吉避凶之意,因此堪稱我國民間的醫藥節。

合肥人諺語“吃過端午粽,才把棉衣送”,說的就是端午之後正是天氣漸熱,蟲類繁生,病毒開始流行,各種傳染病紛紛伺機侵蝕人體健康,故而此時應當重視預防,此時焚燒各類中草藥品,可以清潔空氣,比如燃燒蒼朮、白芷、艾葉等,今天合肥城內燃燒蒼朮等中藥的人家已然少見,在合肥西鄉,至今仍保留端午燃蒼朮的習俗。同樣的,在室內播灑雄黃酒、艾莖酒、石灰水則可以殺滅病毒,而放除蟲菊一類的盆栽,也有助於預防害蟲的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