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長方體的認識》課後反思

《長方體的認識》課後反思

《長方體的認識》課後反思1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學生對圖形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學生由原來的平面圖形將過渡到立體圖形。這一節也是學生學習其它立體圖形的基礎。對於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更是一個質的飛躍。對於那些空間能力構建比較薄弱的學生來說,本單元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而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充分認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雖然說長方體在學生的身邊隨處可見,但是要發現它的特徵,還是不怎麼容易的。基於此,我沒有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整合到一課時進行教學,而是對它們採用各個擊破的方法進行教學,我想:分開進行教學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為樸實的課堂教學不是看教學預案的精彩演繹,而是應該看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知識,是否在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了真正的提高。所以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時注重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在生活中的具體模型中抽象出數學模型,首先我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關於長方體和正方體已經瞭解了哪些知識?從中找到教學的連線點,然後以此組織教學。

2、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在讓學生回顧觀察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這一問題,得到結論:最多能同時看到3個面。順勢出示長方體的直觀模型圖。透過對長方體模型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等環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在探究長方體特徵中,我先與學生認識面、稜、頂點,然後把學生分成四人一小組,結合長方體事物模型,在小組內透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發現長方體面、稜、頂點的特徵。學生在自主操作,合作談論中很快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徵,如:長方體有6個面在,12條稜,8個頂點,相對的面的大小相等,相對的4條稜的長度相等,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還有的發現特殊的長方體除正方體外的四個長方體完全相同,這也為後面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做鋪墊。在彙報交流中他們彼此分享的學習成果,我想這樣發現的特徵學生肯定是印象深刻。

3、在練習中注重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如在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稜的特徵以後,我增加了一些題目,已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求稜長總和;已知正方體的稜長總和,求稜長。透過學生對長方體“稜”的認識,讓他們先獨立完成,然後在彙報交流,集體訂正,進而,出示類似的練習及時鞏固,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的準確率很高。

4、注重知識的層次性、條理性。在研究長方體特徵時,我讓學生分別從面、稜、頂點三方面去研究,學生對於研究有了方向。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結束後我組織學生有條理地總結,並有條理地板書。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經歷了數學探索的過程,在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積極性的同時,為他們創造了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知識建構過程。

《長方體的認識》課後反思2

在隨堂聽課活動中,宋主任、吳主任聽了我一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練習課,課後兩個主任分別對我進行了評課,從評課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現反思如下:

1、不侷限學生思維,給與多種方法,在計算長方體的稜長總和時,還可以長×4+寬×4+高×4,對於不同的學生要求不同。

2、重要知識點沒有給學生,在求稜長總和的'練習中,沒有設計到求特殊的長方體的稜長總和,這樣,也是為求特殊長方體的表面積打下堅實的基礎。

3、練習還應再深挖,整節課涉及到的練習題量不多,還應再與生活密切聯絡,設計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4、在複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時,可指名說,或是同桌說,儘量不要全班齊說。在學生彙報時,教師可以說:“你們小組的其他成員還有補充嗎?”“其他組還有不同意見嗎?”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彙報的那幾個人或幾個組,要全面關注。

5、在板書時,要把整節課的脈絡板書出來,,可以隨著學生的回答,把重點詞、字寫在黑板上,這樣學生們一節課下來,透過看黑板也能知道整節課的重點學習內容。

6、在判斷題的處理上,不用每一道都給與講解,講解一些有爭議的題,這樣也能節省一部分時間,為後面的練習騰出時間。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把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不斷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