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考研總結

發展心理學考研總結範文

一、研究方法

1.橫斷設計:在同一時間內,對不同年齡的被試進行測查並加以比較。

優點:可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資訊,有助於瞭解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省錢省時省力; 缺點:不能揭示心理發展的系統連續性,易與代群效應混淆。

·代群效應:不同群體由於所處社會文化、歷史條件的不同而表現出心理發展上有差異的現象。

2.縱向設計(追蹤設計):在較長時間內,對同一研究物件進行有系統的定期測查。 優點:系統詳細地瞭解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缺點:樣本隨研究時間的延續而減少;反覆測量影響資料的可靠性;時間較長導致影響變數增多。

3.聚合交叉設計:將橫斷設計與縱向設計融合在一起,選擇不同年齡的被試並對其進行連續追蹤。

優點:可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資訊,有助於瞭解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可縮短追蹤時間,有助於了

解心理發展的連續性; 缺點:研究難度較大

4.雙生子設計:利用雙生子為樣本,透過特徵的差異來研究遺傳與環境對個體心理和生理特徵發展的影響或作用。

①一起撫養的與分開撫養的同卵雙生子比較;

②一起撫養的與分開撫養的異卵雙生子(或親兄弟姐妹)比較;

③分開撫養的同卵雙生子與一起撫養的異卵雙生子比較。

優點:同卵雙生子基因相同,他們之間的任何差異都可以歸結為環境因素的作用; 異卵雙生子基因不同,在環境上有許多相似性,提供了環境控制的可能性。 缺點:只孤立地考慮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未考慮到兩者動態的互動作用;

難以絕對控制環境因素;

取樣不廣泛,樣本庫小。

二、主要理論

(一)精神分析論的心理發展觀

1.弗洛伊德的發展心理學理論

核心思想:存在於潛意識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發展的基本動力,是決定個人和社會發展的永恆力量。

2.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核心思想:人的心理發展受到生物因素與文化、社會因素的影響,是克服危機的過程。

(二)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觀

1.華生的發展心理學理論

(1)環境決定論

①否認遺傳的作用

②誇大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教育萬能論/外部刺激決定學習)

(2)對兒童情緒發展的研究:對兒童怕、怒、愛的實驗研究

2.斯金納的發展心理學理論

(1)行為的強化控制原理

基本觀點:強化作用是塑造行為的基礎,及時強化有利於行為發展,行為不強化就會消退。

(2)兒童行為的實際控制

①育嬰箱:儘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創造適宜兒童發展的行為環境。

②行為矯正:如教師對兒童爭吵、挑釁、自傷行為裝作不知道。

③教學機器和教學程式

3. 班杜拉的`發展心理學理論

基本思想:兒童的社會行為主要是透過觀察和模仿榜樣而獲得的;個人、行為、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

觀察學習: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復現過程—動機過程

強化作用:增強或削弱行為傾向

強化型別:直接強化、替代強化、自我強化

(三)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發展觀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在人的工具生產中凝結著社會文化知識經驗,使人類的心理發展規律受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制約; 物質生產工具引起客體的變化,精神生產工具(語言和符號)影響人的行為,二者是相互聯絡的; 心理發展是指人的心理在環境和教育影響下由低階的心理機能逐漸向高階的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

(2)教學與發展的關係

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個體現有發展水平與他人指導下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 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

在學習的最佳期限開始教學可發揮其最大作用,教學應走在心理機制形成的前面。

(3)內化學說:學生透過教學掌握全人類的經驗並內化為自己的內部財富。

(四)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

(1)基本觀點

發展中的個體巢狀於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並影響著個體發展。

(2)系統型別

微觀系統: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 中間系統:微系統之間的聯絡或相互關係

外層系統:個體並未直接參與卻對其成長產生影響的環境以及環境間的相互聯絡和作用 宏觀系統:個體發展所處的大的文化或亞文化環境和社會階層背景

·時序系統(時間緯度):個體的生活環境及其相應的心理特徵隨時間推移所具有的變化性和恆定性。

·心理發展關鍵期(敏感期):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在適宜的環境影響下,行為習得特別容易,心理發展特別迅速,個體對環境的影響極為敏感。

(五)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理論核心—發生認識論)

(1)心理發展的原因

主體透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是心理發展的真正原因與本質;個體的任何心理反應,不論指向外部動作還是內部思維都是一種適應,適應的本質在於取得機體與環境的平衡,透過同化與順應兩種形式完成。

(2)心理發展的因素:成熟、物理條件、社會環境、平衡

(3)心理發展的結構:圖式、同化、順應、平衡

圖式:動作的結構或組織,並在相同或類似環境中不斷重複而得到遷移或概括。(兒童喜歡敲擊東西)

同化:把環境因素納入機體已有的圖式或結構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用錘敲完用勺敲) 同化是數量上的變化,並不引起圖式的改變或創新。

順應: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用雞蛋敲了一次桌子雞蛋碎了,以後不敢用雞蛋敲)

順應是質量上的變化,促進個體創立新圖式和調整原有圖式。

平衡:同化與順應導致的適應,使機體暫時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