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大學生職業決策準則的思考的論文

關於大學生職業決策準則的思考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職業決策、準則

〔論文摘要〕文章從分析大學生職業決策基本思路、常遇困惑和原因及現有的生涯規劃理論三個方面入手,提出了大學生職業決策應該遵循的準則。

決策是人們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而進行方案制訂、方案選擇、準備方案實施的過程,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是建立在決策者自身和周邊環境分析基礎上,為決策者或組織未來的行動確定目標,並對實現目標的若干可行性方案進行比較和選擇,最終確定一個最為優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決斷過程。

大學生就業難,難在選擇,也難在決策。大學生就業決策的過程是在他們分析自身職業興趣和評估自身職業能力的基礎上,結合社會(組織)近期需要和長遠發展等方面,做出合適的職業方向的選擇,這是一個理性和非理性的過程。用什麼準則和哪種方式決策是每一名決策者在決策分析中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每一名負責就業的高校教師必須能熟練分析和運用的問題。為此,本文從研究職業決策相關理論著手,結合目前大學畢業生和社會實際需求的一些特點,就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學生職業決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職業決策包含兩個過程:一是定義你的目標,二是選擇目標。大學生的職業決策簡單地說,也應該是在對自身條件和客觀條件正確分析的基礎上,定義目標,選擇目標,其基本思路如圖所示;

在如圖的三個問題中,我們可以發現,“我想要什麼”和“我能夠做什麼”主要由個人的價值觀和人格特徵決定,這跟個人的生活積累、氣質型別等有密切的關係,由學生成長環境和遺傳因素決定。“我可以做什麼”主要由環境需求、個人的社會支援系統和個人對自我的認可度等方面的因素決定。應該說,職業決策的過程是一個迴圈的、動態發展的過程,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機會取向三者的發展呈現相互促進的正相關關係。

職業決策的最終目標,對個體而言,要達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職業的吻合、興趣和職業的吻合、能力和職業的吻合、氣質和職業的吻合;對社會和家庭而言,要能為社會和家庭所用,能對社會和家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完美的職業決策能使所選擇的職業帶來愉悅的內心體驗,能達到工作成效、社會成效和個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統一。

二、大學生職業決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有幾類學生往往無法做出選擇或做出正確選擇:第一類學生似乎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對自己的各種選擇也很瞭解,但常常會做出錯誤的職業決定,他們總是不斷地嘗試“糾正”錯誤,而不懂如何減少錯誤,究其原因,大多沒有職業規劃的意識和知識,也沒有對自我的能力、興趣取向進行系統、準確的評估;第二類學生,他們做了大量的測驗去了解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技能,但依然不能做出決策,不能對各種資訊進行加工從而做出選擇或正確的選擇,究其原因,大多沒有良好的社會支援系統,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少,對職業缺乏瞭解;第三類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取向、興趣取向都知之甚少,他們盲目地相信周邊權威人物的決定,往往無法做出正確選擇,究其原因,大多沒有把資訊收集好、整理好或者沒有收集到有用的資訊,無法進行評估;第四類學生對自我和職業都比較瞭解,但受“要有好的工作得有好的關係網”“好工作就是待遇好、舒適的工作”“就業市場我沒有選擇他人的權利,只能被他人選擇”等錯誤觀念的影響,而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消極退縮,究其原因主要是社會經驗不足、視野不夠開闊、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導致其沒有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可見,大量的職業資訊、有效的自我評估、正確的價值觀、強大的社會支援系統等方面的因素是一個科學職業決策的基礎。由於大學畢業生的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已經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職業意識的培養、引導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工作,因此,在這四類學生中,社會實踐經歷問題、社會支援系統等問題已成為目前高校畢業生職業決策最為突出的問題。

三、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準則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對現有的生涯理論,得出大學生職業決策過程中應遵循的一些準則:

1.加強“人境互動”,掌握有用資訊。資訊是認知的基礎,根據職業決策的認知資訊加工理論,在職業決策的認知資訊加工金字塔結構裡,自我知識和職業知識共同構成職業決策的基礎。決策時,資訊的來源很廣,從大方面講,主要來源於外界環境和個體的知識經驗。外界環境和個體知識經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環境中隱藏了許多資訊,被個體吸收成為個體知識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的知識經驗又時常影響個體怎樣搜尋資訊、搜尋怎樣的資訊,這些都不完全能被個體知覺到。

可見,資訊是透過人和環境之間動態的互動作用而獲得的,職業決策必須以資訊和認知為基礎。大學生沒有經過社會的洗禮,生活環境和個體知識結構比較單一,生活經驗缺乏,沒有對自我和社會形成有效認知,在缺乏資訊的支撐和合理利用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在職業決策時想當然的多,科學決策的少,職業決策也成了困擾學生的最大問題。如果大學生能儘可能多地增加社會閱歷,給自我各種平臺,豐富自我的社會經驗、職業經驗,就能改變自我搜索資訊的方式和內容,就能儘可能多地搜尋到有用資訊,就能儘可能多地瞭解自我、瞭解職業、瞭解社會,就能為明確自我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會取向打下良好基礎,才有可能順利地找到和個人特點相匹配的職業。

2.做好資訊整理,準確評估自我。根據swot分析法,有效決策的基礎是準確評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機會和威脅,並擇己所長。準確評估就要求高校畢業生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並根據自己的長處選擇適合個人性格特點和氣質特點、自己的能力能夠勝任的職業和工作。當然,這也要求高校畢業生能樹立正確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摒棄不良的`習慣和錯誤的工作理念,放棄那些畢業生非常討厭的或不擅長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職業。

要能準確找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就要做好資訊的區分、梳理和判斷工作,這對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來說,有較大的難度。可以將資訊分類梳理,透過老師、朋友、親人的幫助,能首先準確區分有用資訊和假資訊,在這一基礎上,做好個體興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機會取向資訊的分類梳理工作。機會取向是大學生目前最重視的問題,如果能先做好興趣取向和能力取向資訊的梳理與分層工作,將有效縮小職業資訊的收集範圍,確定職業資訊的收集重點。同時,透過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訪談、諮詢有豐富就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和對該領域有研究的諮詢機構等方式,能有效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資訊進一步整理、收集、分層工作。

3.調整情緒,重視個人現實。由於就業壓力大、就業市場供需矛盾的加劇、畢業生掌握的職業資訊不多等原因,高校畢業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往往更多地考慮個人現實,而非共同現實。最常見的畢業生擇業現象有兩種:一種是大學生在職業決策過程中,由於缺乏自信,往往忽略個人的知覺,認為家長或其他的權威人士有較強判斷能力,應該值得信任。另一種是由於就業壓力加大,大學生往往容易焦慮、迷惑、抑鬱,受這些負面情緒的影響,大學生也往往很難自己進行科學的職業決策,從而讓權威人士和親密人士代為決策。

畢生職業理論認為個體能夠加工資訊並在流動的過程中做出決策。這說明個體應該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覺、信念,並以一種降低壓力和增加動機的方式來對待決策,而不是害怕改變。共同現實往往考慮社會因素的比較多,而忽略個體人格和心理過程的特點,這些和畢生職業理論體現個體的重要性和主動性是相違背的。根據“共同現實”做出的決定也許社會認可度很高,但是當事人不一定會滿意。這往往容易導致職業倦怠、頻繁跳槽、職業人內心衝突劇烈、職業上升空間狹窄等問題。

4.重視社會支撐,選擇對家庭和國家的發展有利的職業。由於大學生原有的社會角色比較單一,需承擔的家庭、社會責任較少,對社會運作規律、運作成本、運作方式方法都不是很瞭解;同時,大學生對認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嫻熟。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大學生在職業選擇過程中,對將來要承擔的家庭責任不加考慮或考慮甚少,對職業發展放在國家發展甚至世界發展這個大環境中去考慮的甚少,而過多地考慮現有職業的福利、待遇、社會地位等因素,這將嚴重影響大學生對職業環境和職業發展前景的評估二

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環境之中,並與環境中的其他事物相互依從、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個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協調共同作用的結果,強大的社會支援系統將會對個體的社會角色起到很好的支撐和促進作用,是事業和生活雙豐收的重要基石。個體在社會中必定要承擔多種社會角色,其中最重要也是每個個體都無可迴避、必須擁有的社會角色是國家公民和家庭成員。一個職業人,只有選擇對家庭和國家發展都有利的職業,才能給個體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才能使個體的情緒、技能、需求平衡發展,才能讓個體以愉悅、平靜的心理開展工作,才能提高個體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激情,個體的職業生存發展的空間也才會不斷擴大。

以上的一些關於職業決策過程、準則的思考,需要大學生能夠有較好的日常積累,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把握決策的準則,自信地、積極主動地去進行職業選擇和職業決策,相信不但對高校的就業層次、就業率的提升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將對國家人才儲備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