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大學生職業決策的方法論析的論文

大學生職業決策的方法論析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有效決策;職業決策;障礙及克服;方法

論文摘要:本文透過對有效決策的基礎、有效決策的方法及有效決策的障礙及克服方法等方面的探討和分析,幫助決策者(大學生)進行職業決策,使他們形成科學的、成熟的擇業觀,從而提高他們的(職業)決策能力。

職業生涯決策,就是在辨析職業興趣和評估職業能力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並結合社會(組織)需要,作出合適的職業方向選擇。大學生選擇職業時職業選擇隨意性較大,缺乏科學性,缺乏主動性,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面臨職業選擇時無所適從,既不知道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也不清楚自己要找何種工作,始終處在被動就業的狀態。針對當前大學生職業選擇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必須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了解自己、認識職業是職業決策的基礎。作為職業的決策者,大學生要形成科學的、成熟的擇業觀,要提高職業決策能力。

一、有效決策的基礎

根據職業決策的認知資訊加工理論,在職業決策的認知資訊加工金字塔結構裡,自我知識和職業知識共同構成職業決策的基礎。而瞭解自己則是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作出科學職業決策的前提。因為只有在對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有足夠的瞭解的前提下,才能縮小需要尋找的職業資訊的範圍,從而幫助大學生避免在對自己不重要的職業和興趣、技能不相符合的職業選擇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瞭解自己當然是越詳盡越好,但是我們不可能做到全面而徹底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因為了解自己是很困難的事情。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有三個因素,即職業價值觀、興趣和技能是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決策時最需要考慮的方面。

1.職業價值觀決定個子人的職業方向

職業價值觀是自童年開始長期的教育、家庭和環境影響的結果。職業價值觀決定著人們對工作的滿意度。

我們都是根據自己所擁有的價值觀行事,我們都在尋求那種能夠滿足我們職業價值觀的工作。如果你在職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那你的工作就會變得有意義、有目的,你的工作就會是一種樂趣。如果你的工作價值觀沒有得到滿足,生活就會變得乏味和枯燥。在進行職業選擇時,所選的職業要能體現你的大部分的核心職業價值觀,那些不能體現多數價值觀的職業則不應該成為你的選擇。

2.興趣是職業選擇的基礎

從最早的佛蘭克·帕森斯開始,職業指導專家就把興趣當作職業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著名心理學家、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也提出,人格在職業選擇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格是興趣、需要、技能、信念、價值觀、態度和學習風格的綜合體。就職業選擇來說,興趣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匹配人與職業的依據。

有研究表明:如果你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則能發揮你的全部才能的80%—90%,而且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勞;而對所從事的工作沒有興趣,只能發揮全部才能的20%—30%。人們循著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可以說是一種生活的本能。在今天這個強調個性的時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是獲得個人職業生涯成功的必要條件。

3.技能是職業決策和求職成功的條件

技能是經過學習和練習發展起來的,是在你從事活動時有效地運用你的天資和知識的力量。技能分為三種類型,即功能性、內容性和適應性技能。大學生求職時向招聘企業人員展示的主要就是他的技能。企業招聘大學畢業生時,最看重的也是他的技能。因此,大學生在就業求職前透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辦法達到認識自己的技能是一項很關鍵的工作。大學畢業生應該藉助一些成熟的測評工具,測試自己的能力和潛能。也可以透過回顧自己的成長曆程,透過分析自己的成功故事來發掘自己的技能。為什麼很多大學生的簡歷千篇一律?為什麼有的大學生在面對面試官的提問“我為什麼要僱傭你?”時,表現得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進行過全面的自我技能的發掘工作。在這一點上,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做得還很不夠。從觀念、意識到有效發掘自己的技能的能力,都還存在較大差距。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薄弱。

透過認真分析自己的技能,弄清楚自己最擅長最喜歡使用的技能,從而保證在求職時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才是求職成功並保證自己創造成功的職業生涯的前提。

4.瞭解職業也是良好職業決策的重要因素

由於中國基礎教育長期存在追求升學率的思想,讀書被認為是學生的天職,學習是壓倒一切的大事。在大學裡,評價學生的標準除了政治思想考評仍然還是考試成績,致使當前的大學生缺乏對社會的深人接觸,缺乏對職業的瞭解。不瞭解職業,怎能選擇?這也正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

產生這一差別的原因,關鍵就是大學生接觸社會太少,接觸各類職業人士太少。要引導學生利用直接渠道接觸社會職業。要透過親戚朋友或校友等熟人關係聯絡自己感興趣的單位,現場觀摩感興趣職業的真實情況。學校要積極引導和鼓勵非畢業班學生利用招聘會來收集職業資訊。要教育學生全面瞭解職業資訊,透過人物訪談了解具體職業的工作性質、教育和經驗要求、個人素質要求、工資待遇情況、工作條件、行業發展前景、職位晉升前景、該行業工作者的人格特徵、工作的不利方面等等。只有全面瞭解職業,廣泛收集職業資訊,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才能為職業生涯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有效決策的方法

1.定性決策的方法

定性決策方法是決策者根據所掌握的資訊,以透過對事物運動規律的分析,在把握事物內在本質聯絡基礎上進行決策的方法。定性決策方法有下述兩種: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法也叫思維共振法,即透過有關專家之間的資訊交流,引起思維共振,產生組合效應,從而導致創造性思維。特爾菲法:特爾菲法是由美國著名的蘭德公司首創並用於預測和決策的方法,該法以匿名方式通過幾輪函詢徵求專家的意見,組織預測小組對每一輪的意見進行彙總整理後作為參考再發給各專家,供他們分析判斷,以提出新的論證。幾輪反覆後,專家意見漸趨一致,最後供決策者進行決策。

2.定量決策的方法

(1)確定型決策

確定型決策是指在穩定(可控)條件下進行的決策。在確定型決策中,決策者確切知道自然狀態的發生,每個方案只有一個確定的結果,最終選撅哪個方案取決於對各個方案結果的直接比較。確定型決策是指各個備選方案都只有一種確定的結果的決策。對確定型決策問題,制定決策的關鍵環節是判斷什麼樣的行動方案能最好地實現既定的決策目標。“盈虧平衡分析”是確定型決策方法。

(2)風險型決策

風險型決策是指決策方案的自然狀態有若干種,但每種自然狀態發生的機率是可以作出客觀估計的決策,所以亦稱作隨機型決策或統計型決策。在這種決策下,方案實施可能會出現幾種不同的情況(自然狀態),但每種情況下的後果(即效果)是可以確定的,所不可確定的是最終將出現哪一種情況(自然狀態)。猶如天氣有晴、雨、陰等幾種狀態,哪種狀態將最終出現,誰也無法事先作出肯定的判斷,所以就面臨決策的不確定性。但只要人們基於歷史的資料或以前的經驗可以推斷出各種自然狀態出現的可能性(即機率),那麼這種決策就只是風險型決策。

(3)非確定型決策

非確定型決策方法是指方案實施可能會出現的自然狀態或者所帶來的後果不能作出預計的決策。與不但知道未來有多少種後果且還知道各種後果出現機率的風險型決策相比,非確定型決策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通常更大。在非確定型決策中,最不確定的情況是連方案實施所可能產生的後果都無法估計,這樣的決策就相當難決定,甚至可以說,決策時基本毫無把握可言,只能憑靠決策者的學識、智慧、膽略甚至運氣來做決定。稍有把握些的是介於這類最高不確定性決策與風險型決策中間的狀態。這時,決策方案實施的後果可以估計,也即可以確定出方案在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自然狀態及其相應的收益情況,但對各種自然狀態在未來發生的機率卻無法作出判斷,從而無法估算期望收益。處理這類決策問題的辦法有二:一是透過一些科學方法來補充資訊,將不確定性問題變為風險型問題來處理。在這裡,實現轉變的關鍵是,設法正確地估計出主觀機率,然後據此求得各方案的期望值。第二種方法是依經驗進行模糊決策,如判斷哪個方案可能性大,哪個次之,哪個最小。

對於非確定性決策問題,決策者無論是否知道決策方案執行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他們作決策時都必須預先設定某種適用的決策準則,依此才可能對各種方案進行比較和選擇。不同的決策者由於其個性和風險偏好的不同,其選用的決策準則不可能一樣。

三、有效決策的障礙及克服

在現實生活中,決策可能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如果不加以克服,會導致決策的失誤。這些因素包括主觀心理偏見、時間壓力以及社會現實等等。

1.心理偏見因素

決策者在蒐集、評估應用資訊來做出決策時會遠離客體。人們的主觀偏見會干擾客觀理性,從而對決策過程造成負面影響,這些主觀偏見包括事前假設、代表偏見、控制錯覺和遞增承諾。事前假設偏見:決策者在面對兩個變數之間關係具有強烈事前觀點的情況下,往往會傾向於在這些偏見的基礎上做出決策,即使有證據表明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這種情形,稱之為事前假設偏見。代表偏見:許多學生在進行決策時,不恰當地從一個小樣本,甚至一個案例就來進行概括歸納,從而得出決策方案。控制錯覺:導致決策錯誤的另一個根源在於控制錯覺,所謂控制錯覺(illusionofcontrot)是指決策者過高估計對活動和事件控制能力的傾向。控制錯覺使得很多決策者過高估計了正面結果出現的可能,以至最後做出了不恰當的決策。遞增承諾:在已經對行動方案投人了大量的資源以後,即使受到了返回表明該專案正在走下坡路,一些管理者仍然會以承諾為這一專案提供更多的資源,在這裡,對於特定專案的個人責任明顯地影響了決策者的分析,從而導致了遞增承諾(escalatingcommitment)這一現象。

如何才能克服心理偏見的負面影響,提高其決策水平與決策質量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決策者必須清楚的意識到可能存在的心理偏見及其負面影響,確定出自己的決策風格。

決策者分析其決策風格的一種有效方法,就是對最近所做出的兩個決策:一個好的,一個不好的,進行評價。決策者還應該從決定自己在決策的各個步驟(像收集備選方案醜多面和負面的資訊、對備選方案進行排序)上面都花了多少時間開始,以確保每一步都花費了足夠的時間。另一種檢驗決策者決策風格的方法是,列出其評價備選方案是通常使用的標準一他們經常使用的經驗、個人偏見等等。接著對這些不同的因素進行適當的分析。這樣,決策者就能夠了解自身決策風格中的缺陷,透過彌補和改正這些缺陷來克服自身心理偏見。

但是許多決策者在確定自身存在偏見時都會感到困難。所以,決策者可以和其他決策者一起對自身的偏見進行分析,以發現自己的缺點,確定自己的決策風格。在這種情況下,多方集合決策就變得更為重要了。

2.時間壓力因素

在今天迅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下,最寶貴的就是行動敏捷並保持穩定。如果決策者花很長時間來決策的話,就會帶來不合時宜的嚴重後果,甚至是災難。

3.社會關係因素

如同描述的計算機行業的企業決策一樣,許多職業決策不是由某個決策者做出的,而是由一個群體做出的。社會群體和個體之間的關係因素損害了決策的有效性,最後的決策都有許多不同思想觀念衝突的痕跡,因此,職業決策是社會關係作用、討價還價甚至是政治交易的結果。

職業決策是人生必經的門檻,是大學畢業生必須面對的人生關鍵的一步。擁有一個好的職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成就一番事業。然而,現代社會的職業數以萬計,大學生必須掌握有效的職業決策方法,才能做出合理的職業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