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簡析大學生合作競爭傾向與社會適應、職業決策自我效論文

簡析大學生合作競爭傾向與社會適應、職業決策自我效論文

論文關鍵詞:合作競爭傾向;社會適應;職業決策自我效能

論文摘要:採用測量法對373名大學生的合作競爭傾向與社會適應、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1)除了職業選擇適應性和生活自理適應性之外,高競爭者在其他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低於高合作者,而高合作者在學學習適應性和環境總體認同上的得分顯著高於高合爭者。(2)高合爭者在自我評價、職業資訊、問題解決及總分上的得分都顯著的高於高競爭者和低合爭者,而在目標選定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於低合爭者。

1問題提出

當今的社會要求個體既要有積極的競爭精神,又要有良好的合作態度。作為個體差異的合作與競爭素質對於青少年的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自從新精神分析學家霍妮對過度性競爭進行研究以來,合作與競爭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研究。Kelley和Stahelski(1970)認為合作與競爭是同一維度中的兩極,它們是相互對立的。現實中存在著合作者和競爭者兩種穩定的個體差異,他們具有不一樣的世界觀,而且對於別人的合作競爭傾向也有不同的態度。後來有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擴充套件,認為個體存在從利他主義到競爭取向的動機連續體,由此區分出四種類型的個體:競爭、個人主義、合作、利他主義。以往的研究表明,合作與競爭可以看作是個體穩定的人格傾向。受經濟學領域關於合作與競爭可以並存而且能夠實現雙贏的啟發,謝曉非等從人格的研究角度出發,認為合作與競爭是獨立的二維結構,它們相互交叉之後可以區分出四種不同的人格傾向,即高合爭者、高合作者、高競爭者、低合爭者。他們編制量表進行測量並驗證了理論假設,對四種類型的行為特徵進行了分析。

合作競爭傾向與其它心理特徵的相關關係是研究的另一個重點。在理論上,合作與競爭傾向和個體的社會適應及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存在著緊密的聯絡。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社會適應的概念、結構、形成機制、影響因素及評價工具等方面都進行了深人的研究。在影響青少年社會適應因素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外在的環境因素和內在的個體因素。其中的個體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智力因素;二是人格因素;三是前兩者整合起來的自我應對策略。皮亞傑的認知論認為,個體的適應過程是同化與順應的動態平衡過程,兩者的相互配合就形成個體對環境的適應。當今社會上的各個領域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同時,要完成複雜的任務,僅僅依靠個人的努力是無法實現的,需要有良好的合作團隊。為了達到與環境的同化與順應,個體需要具有既合作又競爭的特質傾向。至於這些特質傾向與社會適應的各維度具有怎樣的關係,正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對大學生的職業決策具有重要的影響。有助於理解和解釋學生的職業選擇等職業行為問題,有利於提高學生職業行為的有效性。Taylor和Betz把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定義為個體對自己能夠完成與職業決策相關任務所需能力的信心程度。認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包括五個方面:自我評價能力、獲得職業資訊能力、目標篩選能力、職業規劃能力以及職業決策中的問題解決能力。有研究發現,具有合作與競爭傾向雙重品質的員工中,管理者比一般員工多,私營企業比國有企業多。雖然個體差異對自我效能的影響已有大量的研究,但關於合作與競爭差異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相關研究還沒有發現。鑑於以往的研究大多把合作與競爭分開進行各自的相關分析,割裂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使用謝曉非等人編制的量表,對合作與競爭傾向的四種人格特徵在社會適應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方面表現出的不同特點進行探討。

2研究方法

2.1被試

採用方便取樣的方法,在廣東省選取三所大學共400名本科大學生作為被試,得到有效問卷373份,各年級學生數相當,其中女生237人,男生136人。

2.2研究工具

2.2.1合作與競爭人格傾向量表

採用謝曉非、餘媛媛等編制的《個體合作與競爭人格傾向量表》。該量表包括合作、競爭2個分量表,其中合作分量表共有13個專案,包括包容性、互惠性、合群意願三個維度;競爭分量表共有10個專案,包括過度競爭、自我成長、超越他人三個維度。該量表共有23個專案,均按照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採用5點評分。該量表把合作與競爭看成是兩個垂直的維度,這兩個維度相交分出四個象限,代表四種不同的合作競爭型別。以被試得分的上下27%為界限,將高低27%合作傾向與競爭傾向的被試分為高合爭者(高度合作傾向且高度競爭傾向)、高合作者、高競爭者與低合爭者(低合作傾向與低競爭傾向)這四類人群。合作與競爭分量表信度分別為0.85,0.71,同時該量表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具有良好的構想效度。

2.2.2社會適應性量表

採用盧謝峰等編訂的“社會適應性量表”閻,量表的分半信度係數值為0.88;內部一致性良好,均在0.58-0.78之間,而量表的a係數為0.89;分量表與總量表同質性較好,量表的預測效度值為0.74。總量表由學習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角色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生活自理適應性、環境總體認同和身心症狀表現七個維度組成。量表除了七個維度60個題目外,還加有6個社會期望性題目。

2.2.3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

本量表由趙馮香對Betz和Taylor編制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一簡式”(CDMSE-SF}進行修訂而成,將量表命名為“職業決策量表”,包括五個維度:自我評價、職業資訊、目標選擇、未來規劃和問題解決。正式量表有25個專案,每個維度5小題。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為0.940。

3結果分析

3.1合作競爭傾向與社會適應之間的關係

3.1.1合作競爭傾向與社會適應之間的相關分析

對合作競爭傾向各維度與社會適應各維度的皮爾遜相關表明(見表1),過度競爭維度與社會適應的各維度都存在著非常顯著的`負相關,超越他人與生活自理適應性和身心症狀表現也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同時,包容性和自我成長與社會適應的各維度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而互惠性只與人際適應性存在顯著相關。

3.1.2不同合作與競爭傾向型別的大學生社會適應的比較

以社會適應的總分及其七個維度為因變數,以不同的合作競爭型別為自變數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見表2),結果發現,除了職業選擇適應性之外,其它的維度及總分上不同合作競爭型別的差異都達到了顯著性水平。經過事後多重比較(Scheffe)發現,除了職業選擇適應性和生活自理適應性之外,高競爭者在其它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低於高合作者,而高合作者在學習適應性和環境總體認同上的得分顯著高於高合爭者,其它維度並不存在顯著差異。

3.2合作競爭傾向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之間的關係

3.2.1合作競爭傾向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之間的相關分析

對合作競爭傾向各維度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各維度的皮爾遜相關分析表明(見表3),包容性、合作意願和自我成長維度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各維度之間都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互惠性只與自我評價維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而過度競爭與自我評價、目標選定及問題解決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3.2.2不同合作與競爭傾向型別的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比較

以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總分及其五個維度為因變數,以四種不同的合作競爭型別為自變數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見表4),結果發現,不同合作競爭型別在職業決策效能各維度及總分上的主效應都達到了顯著性水平。各維度經過事後多重比較(Scheffe)發現,高合爭者在自我評價、職業資訊、問題解決及總分上的得分都顯著地高於高競爭者和低合爭者,而在目標選定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於低合爭者,其它型別上的事後分析沒有發現顯著性差異。

4討論

4.1關於合作競爭傾向與個體社會適應的關係

一般認為,良好的社會適應是指個體不斷地學習或修正各種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掌握社會生活的技能,遵守社會規範,能與社會環境保持一種平衡的和諧關係。它是透過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行為活動而實現的。本研究的資料分析表明,包容性和自我成長這兩個因素與社會適應的各個維度都存在極顯著的相關。包容性是指個體在與他人的共同活動中,能夠考慮到他人的想法和意見,顧及到他人的利益和需要。而競爭中的自我成長主要指個體重在發揮自己的潛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努力讓自己做到最好。現實社會正是需要這種具有包容心又希望透過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人。特質心理學強調個體的基本特質對社會適應的作用,當個體的某些特質與現實社會的期待和要求相一致時,這種平衡狀態就會促進個體的社會適應。相應地,本研究中競爭維度中的過度競爭與社會適應各維度存在著極顯著的負相關也說明這個問題。新精神分析學家霍妮就認為社會適應中的過度性競爭是一種病態人格—神經症。過度的競爭或病態的競爭是指個體為了提升自我價值而不擇手段和代價去爭取勝利,這種人具有控制、攻擊、冒險和貶損他人的傾向,同時取得勝利已經成為這種人無可選擇的需要。過度的競爭心理與正常的競爭具有三個方面的不同:過度的競爭者不斷將他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和衡量,即使是在無須如此的情況下也是這樣。二是過度競爭者需要的不只是要取得比別人更大的成就,或者比他人更大的成功,而是要獨領風騷或者鶴立雞群。三是過度競爭者對其他人有一種強烈的敵視態度,因為一個竟爭者的勝利就是另一個競爭者的失敗日。顯然,過度的競爭者是我們不提倡的,這種不擇手段和代價去爭取勝利可能在短期內會達到他想得到的目的,但在長期的社會適應中對自己和社會都不會帶來好處。

社會不僅需要積極的競爭者,同時也需要良好的合作者,競爭與合作是人類存在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從本研究的結果看,高合作者在社會適應的總分及各個維度上的平均得分都是最高的。除了職業選擇適應性和生活自理適應性之外,高合作者在其它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高於高競爭者,同時高合作者在學習適應性和環境總體認同上的得分也顯著高於高合爭者。無論是學習適應、人際適應,還是角色適應及環境認同,我們的社會還是比較認同善於合作的人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畢竟與更廣泛的現實社會有所差別。他人所參與的競爭活動沒有社會上的激烈和殘酷,相反,他們面對更多的是如何與同學和老師相處、如何適應大學生的一些角色轉換,如何安排學習之外的時間等。具有高合作傾向的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應該具有更好的適應性。

4.2關於合作競爭傾向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

本研究表明,合作傾向中的包容性和合作意願及競爭傾向中的自我成長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各維度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我們知道,自我效能並不是指一個人的真實能力,而是對自己行為能力的自我評價或信心。它主要受到自我成敗經驗、他人替代性經驗、社會勸導、情緒狀態等方面的影響。合作意願是指在與他人合作過程中,個體能夠享受共同活動所帶來的愉悅感。當個體意識到別人的付出是成功的必要條件時,他會為了達成目標而與他人共同努力。無論是互惠性、合作意願還是自我成長,這些特性都會得到社會的認可,促進個體與環境的和諧,也會增強對未來職業的信心。Ryckman等人經過研究認為個體的競爭性存在兩個相互獨立的維度,即過度性競爭和個人發展性竟爭。具有個人發展性竟爭這種良好競爭傾向的個體在完成目標任務時,並不過分夫汪結果的輸贏,!角是更關注任務本身的樂趣。他們更關注的是自我發現、自我提高以及任務本身的完成而不是與別人進行比較,他們嚮往的是個體成長而不是透過貶損別人來提升自己:對於這樣的個體,其他人並不成為他們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相反的是能夠給自己提供學習和友現自我的機會。雖然個人發展性競爭的個體也渴望成功和勝利,但他們並不以犧牲他人為代價;顯而易見,個人發展性競爭正是本研究所認為的白我成長兌爭維度它是我們社會所提倡的,一個人不但要敢幹競爭,還要善於競爭。這樣的人格傾向就會提升其自我效能感。與此相對應的是過度競爭,它與自我評價、目標設定和問題解決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前面已經論述,過度競爭是我們社會所不提倡的,它會降低個體的自我評價,給個體帶來更大的壓力。

從合作競爭傾向的型別上看,除了未來規劃維度之外,高合爭者在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總分及其它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一於低合爭者。從現實需要出發,具有合作與競爭傾向雙重特質的個體應該是社會所期望的。這樣的人既能顧及他少、與團體的利益,並從中體驗到合作而帶來的愉悅感,又能發揮自身的潛力,力圖超越他人而表現得更加優秀。同時我們也發現,高合爭者在自我評價、職業資訊、問題解決及總體上的得分也顯著高於高競爭者,而且高合作者在總分上也顯著高於低合爭者、由此是否說明在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上,合作因索比競爭因素具有更大的相關性呢。這有待於今後的進一步研究。實際上,與職業決策效能相關的因素是非常多的,主要包括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其中個體因素中已進行研究的因素有情緒特徵、一般能力、社會地位、種族認同以及相關的人口學變數。人格特徵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係中,本研究只從合作與競爭的維度進行探討,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對這方面的關係進行更深人的探討。

5結論

(l)過度競爭與社會適應的各維度都存在著非常顯著的負相關,超越他人與生活自理適應性和身心症狀表現也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而包容性和自我成長與社會適應的各維度存在極其顯著的正相關,互惠性只與人際適應性存在顯著相關。

(2)除了職業選擇適應性和生活自理適應性之外,高競爭者在其它維度上的得分都顯著低於高合作者,而高合作者在學習適應性和環境總體認同上的得分顯著高於高合爭者。

(3)包容性、合作意願和自我成長維度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各維度之間都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互惠性只與自我評價維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而過度競爭與自我評價、目標選定及問題解決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4)高合爭者在自我評價、職業資訊、問題解決及總分上的得分都顯著地高於高競爭者和低合爭者,而在目標選定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於低合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