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大學生職業決策行為分析的論文

大學生職業決策行為分析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職業決策;線性決策;堆狀決策;應對策

論文摘要:基於大學生職業決策所持續的時間對決策中相關因素的影響效應的不同,提出線性決策和堆狀決策的職業決策情境概念。並在詳細總結和分析已有研究文獻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職業決策情境,提出我國大學生進行職業決策的有效應對策略。

1問題的提出

20世紀以來,職業選擇與發展作為管理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領域,在學術界和實踐界引起了長期的關注。從管理學的角度講,這是因為該課題在促進人類健康發展、人與組織協調發展以及組織的各種輸出中呈現出重要的相關,而這種相關在“人一組織一社會一環境”這樣一個相互互動的系統下,更具有理論和實踐研究價值。

在總結和分析已有研究文獻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於學術界在職業決策理論領域中存在的爭議和疑問,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設:職業決策所持續的時間對職業選擇中的相關因素具有不同的影響效應。基於這種研究假設,本研究又提出了線性決策和堆狀決策的職業決策情境概念。

線性決策是指在很短的時間期限內,由於職業資訊的缺失和決策物件的不可重複性,最終形成在某一時間段內針對單一目標職業進行決策的情境。

堆狀決策是指在職業決策之前相對較長的時間期限內,形成的同時對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目標職業進行選擇的決策情境。

線性決策和堆狀決策案例:

a同學系某名牌大學計算機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家庭所在地是西部某省會城市,父母均是大學教授,家境很好。畢業前,該同學透過自己的努力,最終得到家庭所在城市一家大型國有上市企業的認可,從事企業技術部門的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的維護和開發,正式工作後待遇很好。而該同學最想去的工作單位是一家專門從事計算機軟體研究和開發的it企業,到目前還沒有合適的機會,經過家人的建議和再三權衡,該同學在簽約的最後期限內與該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但是簽約後不久,該同學又經過努力透過一家it企業的層層面試和選拔,但是最後該企業明確表示不接受毀約的應屆大學畢業生,該同學很無奈地錯過了這一寶貴的機會。

b同學系某工科院校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家庭所在地是東部某省的一個農村,家庭經濟狀況比較貧困,所以在尋找工作時,該同學比較看重工資福利、工作穩定性以及將來的深造機會三個職業因素,而且家人的意願傾向於地理位置離家近的工作單位。畢業前,該同學在就業市場上,透過自己的努力,經過層層競爭篩選,先後有甲、乙、丙三家用人單位(如表1)願意接收他,臨近畢業時,a同學需要儘快做出決定,與其中一家單位進行簽約。

2職業決策時間的影響效應

2.1職業決策所持續的時間對職業資訊的影響效應

調查表明,由於職業決策所持續的時間的不同,在現實中碰到線性決策和堆狀決策的機率有很大差異。如果案例中a同學針對大型國有企業進行的職業決策不受時間的限制,則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a同學將擁有更多的時間去獲取大型國有企業這一目標職業的具體資訊,從而為是否與這家用人單位進行簽約提供更加科學的依據;二是a同學將透過更多的資訊渠道,把這種針對單一目標職業的線性決策轉變成針對若干個目標職業的堆狀決策過程,從而形成同時對大型國有企業和後來的it企業進行選擇的堆狀決策情境;也就類似於b同學的職業決策情境。最終,根據個人偏好、擇業目標、採用科學的決策策略完成職業決策,也就不可能錯過後來這一寶貴的機會。

此外,資訊的表徵方式會對個人偏好、評價模式造成一定的影響。當資訊以相對簡單的方式表徵時,擇業者會比較容易的對其做出評價,並且容易賦予較高的權重;反之,若資訊表徵的方式比較複雜,則有可能被賦予較低的權重甚至可能被忽略。以肯定的形式表徵資訊容易獲得正面的甚至較高的評價,而以否定的形式表徵資訊則容易導致負面評價。

2.2職業決策所持續的時間對決策策略的影響效應

不管哪種情境,都需要決策者針對不同的職業決策情境,去制定相對應的,科學的決策策略。但是不同職業決策情境的出現和變換,與職業決策所持續的時間因素有很大的關聯,這就決定了職業決策策略的選擇也與時間這一因素存在重要的相關性。較短時間內的職業決策會造成擇業者職業資訊的缺失、從而使擇業者傾向於選擇認知努力低、相對簡單的策略。若決策時間的期限很長或不受時間限制,則擇業者可能利用各種方式獲取充足的資訊、從而發揮高認知努力,提高決策的正確性與合理性。

案例中的a同學相對於b同學來說,面臨的決策情境所佔有的資訊資源比較稀缺、單一,這就從很多方面限制了決策策略的選擇,而職業資訊的多寡又受到決策時間、資訊渠道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但是,b同學則由於擁有較長的決策時間,從而獲得更加豐富的職業資訊,以利於採取比較科學的決策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決策結果的有效性和滿意度。

2.3職業決策所持續的時間對個人偏好的影響效應

正如simon所言,理性決策的缺憾在於不可擺脫的人性因素。偏好在受到個體特徵、興趣、價值觀及社會經濟地位等因素影響的同時,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改變。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擇業者的個人偏好形成對職業特徵的評價,決定該職業特徵的相對重要性。而人們的偏好往往並不穩定和明確,除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到時間,偶然事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長時間的決策可能會增加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對擇業者的個人偏好和決策策略的選擇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當擇業者處於同一情境的不同時期或兩種不同的情境時,偏好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偏好會隨著時間和情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案例中的a同學,如果在較長的決策時間內,面對的情境仍然是針對某國有企業這單一目標職業進行選擇的線性決策情境,a同學則有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從而不願意花費更多的努力去獲取更多的職業資訊,這時他的個人偏好也會發生變化;同樣,b同學所面對的三個目標職業,每個職業的某些職業特徵並沒有達到他的期望值,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遺憾,如果很長時間內舉棋不定的話,在決策時間限制的壓力下,該同學很可能產生新的個人偏好或者原來的個人偏好發生轉移,這些不確定因素都會對擇業者的決策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

3不同職業決策的效果分析

本研究採用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所採用的工具都已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本研究的需要進行了修正和篩選。然後,採用配額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抽取了重慶大學l0個學院的200多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和本科生)為研究物件,共發放220份問卷,在回收所有問卷之後,進行問卷整理工作,最後得到有效問卷200份。

在200個調查樣本中,已成功簽約的樣本有117個,佔總樣本量的58.s%。調查中,在對“擇業中,你經歷過針對單一用人單位進行職業選擇的次數”的回答中,選擇“一次沒有”的有48人;選擇“一次或多次”的有152人,佔總樣本的76%。對“擇業中,你經歷過同時在2家或多家用人單位中進行職業選擇的次數”的回答中,選擇“一次沒有”的有51人;選擇“一次或多次”的有149人,佔總樣本的74.5%。對不同職業決策情境中決策的初步效果分析如下表所示,見表2。

調查資料顯示,有47.5%的樣本量既經歷過線性決策也經歷過堆狀決策,成功簽約率達到66.32%。在對這一部分成功簽約樣本的調查中,對“簽約前,可同時供你選擇簽約的單位數量”這一問題的回答,選擇“一個”的有1人,佔該樣本的1.0s%;選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有62人,佔總樣本的98.95%。也就說,在這95個樣本中,最後透過線性決策成功簽約的只有1人,而透過堆狀決策成功簽約的有62人。綜合考慮這種情況後,對不同職業決策情境中決策的最終效果分析如下表所示,見表3。

分析結果表明,線上性決策和堆狀決策兩種不同的決策情境下,決策的效果具有顯著性差異,堆狀決策的效果要明顯好於線狀決策的效果,這從另外一個方面也說明,線性決策的難度要遠高於堆狀決策。正是由於這一事實的存在,擇業者在擇業過程中都試圖把線性決策轉化為堆狀決策,而這一轉化能否成功涉及到眾多的因素,如擇業者的個人能力、專業、擇業目標,資訊渠道、就業觀念等等,而最重要的就是職業決策所能持續的時間,但是這一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4不同職業決策的應對策略堆狀決策的應對策略

4.1.1構建適合我國大學生現狀的職業評價指標體系。許多研究,從大學生擇業的不同角度出發,採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對不同地區大學生擇業的評價標準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在對價值觀區分的標準方面也不盡相同。這都給構建適合我國大學生現狀的職業評價指標體系,有效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但對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具有代表性、更權威的職業評價指標體系尚存在一定的難度。

眾多的研究表明,當今大學生對職業決策影響因素的認知沒有顯著性變化,只是在重要性的排序上有一些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可能與不同地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有關。因此,本研究在總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確定了大學生擇業決策指標體系的五個二級指標(職業、保健、發展、心理、家庭)及相應的20個三級指標。

本研究採用利克特量表法,"1”表示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一般、"4”表示比較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每個被試根據自己的情況,判斷在選擇職業時是如何考慮各影響因素之重要性的。

從表5可以看到,無論是全體被試還是男女被試,他們認為最重要的前5個因素不僅內容一致,而且重要性的排序也完全一致。由此可知,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首先考慮的擇業標準是工資水平(c7),發揮個人才能(c12),工作穩定性(c10),福利(c8),專業關聯度(c13),而且這些因素都屬於保健因素和發展因素兩個二級維度。同時,無論是全體被試還是男女被試,他們認為最不重要的5個因素,在內容上也都一樣,只是在排序上略有差異。由此可知,我國大學生在擇業時最不看重的五個因素是單位性質(c2),戶籍因素(c6),就業環境(c18),父母所在地(c19),家庭社會資源(c20)。

由上述結果可見,如今的大學生在擇業時,更加註重是否有利於個人的發展,個人取向明顯高於社會取向;同時,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職業決策影響因素的認識上並不存在顯著差異,只是在重要性的排序上略有不同。

4.1.2引人可操作性的定量研究方法。本研究引用了saatytl教授創立的層次分析法(ahp),並邀請高校有關專家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評價體系中各層次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進行了兩兩比較,經過數學運算和一致性檢驗(限於篇幅,判斷矩陣及其計算過程從略),最終確定了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值,結果如下:

假定,採用的'評語集為r=(好,較好,一般,差),對應的效用值分別為(1.0,0.75,0.5,0.25),b同學可以徵求5個人的意見來對三個目標職業(甲、乙、丙)進行綜合評價。然後將基準層c中各指標的模糊評價結果(每個評價尺度下同意人數與總人數之比即為該指標的模糊評價結果),構建判斷矩陣r,將基準層c中各評價指標相對於目標層的權重值組成權重集a,a"r所得結果為目標層模糊評價結果。再將目標層模糊評價結果按評價尺度效用值綜合,得到各方案的優先度。優先度最大的方案即為最優方案。單位甲的評價過程如下:

同理,也可以得到單位乙、單位丙兩個目標職業的評價結果(限於篇幅,過程從略),三個目標職業的綜合評價結果如下:

4.2線性決策的應對策略

4.2.1明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環節,它決定著個人職業生涯的方向,也決定著職業生涯規劃的成敗。求職之前先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之前先要進行準確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幹什麼、能幹什麼,自己的興趣、才能、學識適合幹什麼。可透過自我分析與可靠的職業量表工具的測量,評估自己的職業傾向、能力傾向和職業價值觀,這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另外,職業錨理論的創立者e.h.施恩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職業錨所在,他的職業選擇也只有定位在自己適合的職業錨上,才能發揮自己的才幹並取得與自己才能相稱的業績,從而獲得滿足感。因此,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不斷尋覓以至科學認定自己的職業錨。

大學生在進行職業決策時,不僅要對職業從物質、心理、知識、技能等各方面進行充分的分析,還要根據各方面的分析與自己的職業錨結合起來客觀地做出職業決策。職業錨(careeranchor),就是指當一個人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中那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價值觀。正如“職業錨”一詞中“錨”的含義一樣,“職業錨”實際上就是人們選擇和發展自己的職業時所圍繞的中心,“職業錨”被公認為企業和個人進行職業決策時的核心因素。職業錨是個人經過長期尋找所形成的職業工作定位,作為一個人自身的才幹、動機與價值觀的模式,在個人的職業生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個人透過認識職業錨,找到自己長期穩定的職業貢獻區,從而選擇自己的職業發展通道,確定職業目標並發展職業角色形象。由此看來,沒有真正職業經歷的大學生,在擇業之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職業定位,對提高職業決策的效用以及將來的職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2.2遵循“預期一滿意”的決策原則。基於行為決策理論“有限理性”的假設,由於受到決策時間、可利用資源、決策者的個人偏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決策者對備選方案的選擇是“相對理性”的。人的知識是有限的,決策者不可能掌握全部資訊,也無法識別決策的詳盡規律。此外,決策者在識別和發現問題中容易受知覺上的偏差的影響;對未來的狀況做出判斷時,直覺運用多於邏輯分析方法的運用;決策者對待風險的態度也對決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這些因素的影響都使決策的過程變得更為模糊和不確定,從而導致了決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的追求理性,只是做到有限理性。

因此,決策者線上性決策情境中應當遵循“預期一滿意”原則,與決策者的心理預期進行比較,當一個目標職業的各個方面都達到自己的預期時,擇業者應當選擇這一職業。這種方法能達到相對滿意程度最大,而且可以縮小抉擇範圍,加快決策速度。這就要求擇業者根據個人偏好,以及擇業環境的不同,與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相結合,確定出具有代表性的職業指標,擇業者可以根據自己對這些職業指標的期望,綜合衡量這些職業指標與自己期望值的吻合程度,最終做出相對滿意的職業決策。

4.2.3借鑑堆狀決策的定量研究方法。線上性決策中,完全引人定量的研究方法來進行決策的難度比較大,但是,對單一目標職業的定量評價結果也會為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決策者完全可以根據科學的大學生職業決策評價體系(表4)和職業決策評價體系各層指標權重(表6),然後採用個人評價法或者綜合評價法,最終計算出這一目標職業的評價結果,而這個結果將會為決策提供非常重要的參考資訊,幫助決策者從整體上對這一職業進行把握,降低決策的風險性。

同時,決策者可以引人關鍵指標評價法。擇業者可以結合大學生職業決策評價體系(表3),把在自身職業生涯規劃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關鍵指標選出來,如果該目標職業在所有的關鍵指標上都達到了自己的期望值,則擇業者應該選擇該職業;如果某一個或者某些關鍵指標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則擇業者就需要果斷的做出放棄的決定。

雖然調查表明,這些比較定量的評價方法在現實職業決策中的應用情況並不理想,但這種研究思路和趨向給職業決策加人了許多科學的研究成分,為職業諮詢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更多定量研究方法的引人,將會使職業決策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簡單有效;使擇業者在職業選擇和發展的動態過程中,擁有更多的決策方法,提高自身的擇業能力,果斷把握職業機會,保證職業決策的及時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