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素質教育與多媒體教學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教育論文

素質教育與多媒體教學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教育論文

“世界近代史”一直是我校歷史系的主幹課程之一。多年來,我係一直在探索和實踐多項教學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素質教育與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一、素質教育的概念、要求與應用

1.深刻理解素質教育的一般要求和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特殊要求。

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教育界的熱門話題,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專家學者們基本都認同由過分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必要性。那麼,究竟什麼是素質教育?它包括什麼內容?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周遠清曾撰文指出,“以提高人才素質作為重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人才素質又包含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等。以此定義出發,高校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做人、做事和做學問的基礎性思想品德,使其具備內在的、整體的、穩定的素質和發展的基礎和基本條件。也就是說,高等教育不能再過分注重專業教育,而應注意專業能力、思想文化素質及為人處事心理素質等多方面的綜合培養。這既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也是21世紀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

具體到高校歷史教學,我們認為: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從過去以傳授歷史專業知識為主轉向歷史專業知識、分析寫作及自我選擇與鑽研等能力、人文素質及為人處事心理素質等方面教育的結合,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注重知識結構的合理性與科學性,全面提高綜合素質與充分發展個性的辯證統一,造就新世紀的新型人才。

2.“世界近代史”課程素質教育的具體做法。

根據前述要求,本人在“世界近代史”課程(以下簡稱“本課程”)教學中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教育改革嘗試:

首先,開展“雙向交流式”教學,克服我國傳統教學中“先生講、學生記”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模式弊病。具體做法有兩個:一是,課前要求預習,課堂上鼓勵學生質疑;二是,開展專題課堂討論。在進行專題討論之前,列出有關的書名和重要章節及相關論文,並要求學生做摘要和寫心得,在規定時間選擇部分學生上臺發言,或由正反雙方自己推薦代表發言。

比如,我在給2000級學生上《世界近代史》課程時,在第2周就佈置了討論專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與鄭和下西洋的比較”,向學生指定了《鄭和下西洋》(範中義,王振華編)、《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哥倫布以來東西兩半球匯合的世界影響》(黃邦和等主編)、《哥倫布》(索蒂略斯著)、《哥倫布評傳》(馬達里亞加著)等著作,並要求學生到圖書館和網上(指定學術期刊網和人大影印資料網)去查詢相關資料,做摘要和寫心得,在第6週上交摘要和心得。最後,在第8周選定部分有代表性的學生上臺發言,發言中間或結束時歡迎其他學生評論或反駁,老師在結束時進行點評。

這種“雙向交流式”的教學方法不但有利於提高學生檢索、查閱、運用資料、工具書的能力,有助於學生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逐步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逐漸將學生引入科研的殿堂。

其次,利用本課程中豐富的人文知識進行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教育。如講解文藝復興、馬克思主義、殖民主義、歐美工業革命與近代化等章節時,透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歷史人物的評價及文化藝術品的點評,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觀、世界觀等思想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的培養。

第三,更新教學內容和體系,構建以資本主義發展為主線的世界近代史授課體系,適當增加近代社會與文化部分內容,同時將中國部分的內容納入世界近代史的教學中,使學生更易瞭解作為整體的世界近代史全貌,並對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聯絡和比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另外,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壓縮講授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時間,留更多時間講重點和難點,介紹教師本人和國內外史學領域的新發現、新觀點及其他研究動態和研究成果,啟迪學生的思維。

第四,針對生源複雜(內地生與港澳臺和海外學生)的特點,採取了“因材施教”的辦法,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輔導,對基礎好、思路活躍且肯鑽研的學生提出較高的要求,如多看中文專著、論文,甚至英文專著等。

第五,在課程考核方式上,本課程在注重期末考試的同時,適當降低期末考試成績的比重,約佔總成績的60%-70%,而將平時成績(考勤、作業、提問和討論)的比例提高,約佔30%-40%。另外,為了貫徹啟發式教育,在期末考試評卷過程中對思路寬、有自己見解且闡述合理的答卷適當給予高分。

第六,利用放影片、舉辦講座和討論會等形式,豐富學生課外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研究興趣。

二、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本課程還將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引入教學活動,改變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模式。

在學校的資助和鼓勵下,近年來我們大量收集相關圖片、音像和文字資料,製作成多媒體教學軟體(包括POWERPOINT軟體和網頁),並利用我校電教中心的網路平臺建立“世界近代史課程網站”。有了網站,大綱中要講的內容就可以少講或精講,利用更多的時間討論與內容相關的背景、影響和各種學術成果。在課堂上,透過網路展示章節綱目、主要參考書、人物和歷史場面、所引用文獻原文、歷史地圖、著名著作的封面和部分內容等等,圖文聲像並茂,使學生對歷史產生“親近感”,加深對空間概念的理解。

三、素質教育與多媒體教學的結合

如何將素質教育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可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素質教育要求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全新知識結構;科技本領和人文素養的相互滲透與有機融合;綜合素質全面提高與個性充分發展的辯證統一。而多媒體教學,尤其是互連網正是實現上述要求的有力手段。

我們的初步做法是:利用教室的互連網裝置,現場指導學生在網上查詢資料;指導學生收集資料並製作多媒體課件(POWERPOINT軟體或網頁),經教師修改後與課程網站連線,達到資源共享。這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大知識面,掌握一定的多媒體技術,也可以不斷充實本課程資源庫,解決教師建設課程網站精力和時間的不足。

比如,我在給2001級學生上《世界近代史》課程時,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查詢有關“東西方現代化比較”的著述並做摘要。首先,將學生分成3個組,分別負責查詢“著作”、“ 1994年前相關學術論文”(無網上資料)和“ 1994年後相關學術論文”(可查學術期刊網),並做摘要,寫心得。每個小組的分工,由組長負責。規定學生交作業時間,並要求學生上講臺介紹自己的摘要和心得。然後,指導學生將摘要製作成網頁。最後,由教師將資料傳到教學網站,並要求大家上網瀏覽,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如果能夠長期堅持,不斷變換主題,那麼網站內容將像滾雪球一樣不斷充實、擴大。

四、教學改革的效果

經過近兩年的教學改革,我們從學生的反映與調查中看到了改革的成效。我曾設計了一個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如下:

世界近代史課程教學調查

l.你認為歷史教學中應否開展多媒體教學?

A.應該 B.不應該 C.不知道

2.你認為多媒體教學(合圖片、影片演示)能否增加你對歷史的“親近感”及加深對歷史空間的理解?

A.能夠 B.不能夠 C.不知道

3. 你覺得本課程設計的課堂討論對提高學生檢索、查閱、運用資料的能力及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否幫助?

A.有 B.沒有 C.不知道

4.你覺得本課程教學中的課堂提問與即興討論是否能夠活躍課堂和啟發思維?

A.能夠 B.不能夠 C.不知道

5.你覺得教學中應否有更多的課堂提問與即興討論?

A.應該 B.不應該 C.不知道

6.你認為老師應否指定更多的著作給學生閱讀?

A.應該 B.不應該 C.不知道

7.你是否願意參與制作有關歷史內容的網頁或POWERPOINT?

A 願意 B.不願意 C.不知道

從統計結果來看,絕大多數學生支援開展多媒體教學,他們認為多媒體教學增加了對歷史的“親近感”,加深了對歷史空間的理解;同時,學生對互動式教學也反映很好,對素質教學表示贊成。這樣的結果使我們認識到改革的必要,也加強了我們改革的信心。

五、結語

透過本課程的初步改革實驗,我們認為在傳統學科中開展素質教育和多媒體教學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多媒體教學,將徹底改變以往教學手段單一、內容體系不夠新穎、學生參與性不強的不利局面,不斷活躍“教”與“學”場面,以提高學生素質。

但同時也應注意,開展素質教育和多媒體教學是需要教師、學生及學校多方面的配合,不但要求教師、學生具備一定的素質和計算機技術,也要求學校有相應的配套措施,比如學制、教學裝置配備等必須跟上。

參考文獻

[1]周遠清:《素質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關於高等教育思想觀念改革的再思考》。《教學與教材研究》,2000年第3期。

[2]桑新民:《多媒體和網路環境下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驗研究》。《中國遠端教育》,2000年第11期。

[3]劉欣:《高等教育跨世紀的走向──由過分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機械工業高教研究》,1998年第2期。

[4]林莉:《美國中小學研究型多媒體教學模式述評》。《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5]印進寶、滿天澄:《強化素質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大趨勢》。《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第11期。

[6]莊文和:《素質教育與師專歷史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佳木/文秘站-您的專屬秘書!/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