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司馬光語文教學案例

司馬光語文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喜歡看動畫片嗎?今天,請同學們看一個動畫片,名字叫《司馬光》

(播放動畫片,由於出現故障,教師改為口述故事)

師:剛才老師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生:小朋友在花園裡玩。

生:小朋友掉進大水缸裡了。

生:古時候,有一個孩子叫司馬光。

師:小朋友,掉進大水缸後,發生了什麼事?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

生:讀。

師:指名讀。

生:讀。

師:發生了什麼事?

生:把小朋友們嚇哭了。

生:有的去找大人了。

師:當時,是一個怎樣的場面?

生:大家慌了。

師:作者用什麼詞來描寫的?

生:有的……有的……

師:能否用“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生:下課了,我們有的打口袋,有的跳皮筋。

生:上課了,同學們有的看書,有的寫字。

師:讓我們坐上時代的列車,穿過時光,回到哪個時代的花園去看看。

生:(全體學生拿著小旗搖動做開火車狀)

師:你們來到花園了嗎?看到了什麼?

生:來到了,看到司馬光掉進水缸裡了。

師:你們的.心情怎麼樣?誰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學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師:誰還能表演?

生:(表演)

師:表演得怎麼樣?

生:好。

師:我們應該怎麼讀呢?

生:用著急的語氣讀。

師:誰能讀?

生:讀。

師:讀得怎麼樣?

生:沒有讀出著急的語氣。

師:你能讀嗎?

生:能讀(讀)。

師:讀得怎麼樣?

生:不流利,磕巴。

師:那你讀讀。

生:讀。

師:怎麼樣?

生:好。

師:此時你們會想什麼辦法來救司馬光呢?相互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

生:給水加鹽,人就漂上來了。

生:當時,沒有鹽,找到鹽也來不及了。

生:用繩子拉。

生:小朋友拉不動的。

生:沒有繩子。

生:往缸裡放石頭。

生:不行,用把人砸壞的。

生:把木板放在水缸裡,司馬光夠著木板就得救了。

生:沒有木板。

生:用石頭砸缸。

師:這個辦法好,用石頭砸缸最好了。你真聰明,老師獎勵你一個智慧星。

師:你帶領大家唱支歌吧!

(課中了律動)

師:你們想不想知道司馬光是怎樣救小朋友呢?請向下讀。

生:齊讀。

師:用筆畫出描寫司馬光動作的詞語。

生:讀“司馬光……一下砸破了”

師:誰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師:哪個詞表演出來了?

生:“舉”、“使勁”、“砸”。

師:這幾個詞怎麼讀?

生:讀。

師:誰還能表演?

(一生讀,一生表演)

師:表演得怎麼樣?

生:他的表演,沒有把缸砸破?

師:誰還能表演?

生:表演。

師:小朋友獲救了,高興嗎?那麼誰用高興的語氣讀一讀?

生:練習讀。

師:我的故事還沒講完,那麼你們想不想把故事表演出來呢?

生:(齊)想。

師:你們以小組為單位,練習演一演。

生:(合作練習)

師:(指名學生表演。)

(教師讀課文,學生表演)

師:你們認為司馬光是個什麼樣的人?

生:司馬光是一個機靈的人。

生:司馬光是一個聰明的人。

生:司馬光是一個勇敢的人。

師:你能說一句讚美司馬光的話嗎?

生:司馬光可真勇敢!

司馬光真偉大!

司馬光真聰明!

師: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危險應該怎麼做?

(學生討論)

生:我們家來了壞蛋,我裝作順從的樣子,然後,找機會報警。

發生戰爭,我會報效祖國,不怕犧牲。

師:我們應向司馬光學習,遇事要冷靜,不驚慌。做一個機智勇敢的人。

這是一個參加了幾年工作教師的課,應該說有一定的教學經驗。然而,在新的理念衝擊下,卻出現了語文教學的“浮躁”。要麼是一種“新鞋老路”,要麼是一種“生搬硬套”。閱讀教學無論怎麼改革,也不能偏離“以讀為本”“以人為本”的原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是生命歷程的自我體驗,它建構於學生的自我需要、自我促進、自我發展。以教師的理解牽動學生的理解,表面上看是教師在啟發、引導,實質是讓學生“掉進設計好的圈套”。這種變相的主宰,沒有生成真正意義的主體性教學。

教師走進了課程意識的誤區。認為閱讀教學的創新就可以不遵循語文的規律,語言訓練內容與語言訓練的形式就可以機械的割裂開來,用“花樣翻新”的形式,替代閱讀教學的實質,例如:

師:讓我們坐上時代的列車,穿過時光,回到哪個時代的花園去看看。

生:(全體學生拿著小旗搖動做開火車狀)

師:你們來到花園了嗎?看到了什麼?

生:來到了,看到司馬光掉進水缸裡了。

師:你們的心情怎麼樣?誰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學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師:誰還能表演?

生:(表演)

師:表演得怎麼樣?

生:好。

……

生:讀“司馬光……一下砸破了”

師:誰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師:哪個詞表演出來了?

生:“舉”、“使勁”、“砸”。

師:這幾個詞怎麼讀?

生:讀。

師:誰還能表演?

(一生讀,一生表演)

師:表演得怎麼樣?

生:他的表演,沒有把缸砸破?

師:誰還能表演?

生:表演。

課堂中幾次出現讓學生表演,然而,這樣的表演是不是真正的訓練了思維,獲得了體驗。學生是不是透過表演就生成了情感?如果認為表演是必要的,那麼語言規律的感悟、積累、訓練又在什麼時候實踐呢!是的,語文主張多元的感受,多種形式的體驗,但感受與體驗建立的基礎是什麼呢!我們不能因為了課堂教學的“熱鬧”“活躍”,而不顧語文教學的實質去建構“浮躁”的教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