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閱讀教學研討公開課

閱讀教學研討公開課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默讀,作為其中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在實際閱讀教學中已不多見了,即便是有默讀這種方式,也並沒有讓它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形式,讓人覺得就像“雞肋”。我們認為這是與《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相悖的,閱讀教學中是不可忽視默讀能力的培養。

上個星期,沙區閱讀教學研討課在沙小舉行,我有幸聽了幾節。頗有感觸。

一、默讀要求明確,有利於孩子掌握學習方法。

在這八堂課中,老師每次在讓孩子們默讀之前,都給他們提出了要求。例如:由試驗一小李捷老師指教的《麥哨》一課,安排了三次默讀,第一次讓學生帶著問題:“麥哨和鄉村孩子快樂的生活有什麼聯絡?”快速瀏覽課文,看哪些段直接描寫麥哨。這個環節用默讀處理閱讀是很恰當的,讓學生能快速找到相關的段落。接著讓學生分組讀,找兩部分相同之處,向學生介紹擬聲詞,讓學生試吹吹,理解你呼我應,指導學生學習首尾呼應。第二次讓學生默讀3—6自然段,看哪些段在寫景色,哪些段寫了孩子在玩耍?第三次讓學生默讀3—4自然段,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讓學生勾出來,這一次花時2分鐘,要默讀4個自然段,還要勾畫出三處分別使用了排比、擬人和比喻的句子。這樣,讓孩子們在默讀的過程中,有的放矢,有利於孩子們掌握學習方法。

二、適時採用默讀,在朗讀中深化,完善和諧課堂。

在這八節閱讀課中,一共有4堂課採用了默讀的方式。吳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開課,吳老師就讓孩子們默讀,讓他們勾畫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詞語,然後讀完生字,檢查學習情況後,又一次提出默讀,讓孩子們勾畫出能夠體現德國人奇麗風景和奇特民俗的句子。兩次提出默讀的時機都把握得很好。第一次默讀的提出,有利於孩子們對生字的'鞏固,孩子們在默讀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此語的理解。第二次默讀的提出,讓孩子們在默讀中勾畫,細細地品讀課文,瞭解德國的奇麗風光和德國人民的美好品質。這樣循序漸進讓孩子們默讀,時機把握得非常好,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默讀,即不出聲讀,其最大特點是“默”。無聲的默讀與有聲的朗讀相比,有其獨特的功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默讀具有調節功能

朗讀需要發聲,要眼看、口動、耳聽,長時間朗讀學生容易疲勞,這就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閱讀教學的效果。如果老師能適時採用默讀。減少口、耳等的參與,就可以及時消除疲勞,學生會在勞逸結合中輕鬆完成教閱讀任務。

(二)默讀便於理解

由於減少了口、耳等的參與,這就給大腦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的時間。“邊讀邊思”中的“讀”採用默讀最恰當。筆者曾做過實驗,拿兩篇同樣的文章,要求一組同學大聲朗讀,另一組同學默讀,然後概括主要內容。結果,採用默讀一組同學回答的正確率明顯高於另一組。

(三)默讀能提高速度

默讀只需眼看,,所以可以選擇重要的內容讀,可以跳行讀,甚至可以跳段讀。 “一目十行”就是默讀的一種表現。當然快速的默讀也要有明確的要求,不可囫圇吞棗。

(四)默讀利於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正確的讀書方法,默讀時學生神情專注,易於養成動手圈畫、批註、摘錄等良好的讀書習慣。

然而,在這幾堂課中,老師只注重了默讀要求的提出跟默讀時機的把握,卻忽視了給予孩子更多的默讀時間。南開小學吳正蘋老師執教的五年級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默讀這種閱讀方式出現了兩次,一次是讓學生初讀課文,時間大概有3分鐘。另一次是在檢查了字詞情況後,老師要求學生再次默讀課文,也在默讀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時間大概是2分鐘。第二節課是由實驗一小的李捷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的《麥哨》,時間都很短,有時只有20秒左右,最長的一次也只有一分鐘左右。由此可見,老師雖然有讓孩子們練習默讀的意識,但是卻沒有給足孩子們默讀的時間。默讀是讀者和作者進行心靈溝通的最佳渠道,讀者靜下心來去品味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揣摩作者的思緒,去領悟作者的情感。默讀的同時我們還在進行著思考的工作,對於部分篇目部分讀者,可能為了讀出情感而忽略了思考忽略了品味,這樣一來或許會造成得不償失,因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獲得作者的情感而不是為了完成閱讀的任務。如果孩子們沒有充分的時間去默讀,他又哪來的時間去思考,去品味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揣摩作者的思路,就更別說去領悟作者的情感了。這樣的默讀就有點流於形式了,成為一種擺設。

其次,在幾堂課中,老師在孩子們默讀中都有打斷的情況出現。大家都知道,孩子們在默讀中,在勾勾劃劃得同時,是在對文字進行思考,在於作者進行對話。如果老師此時在給孩子們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或是這樣那樣的注意事項,很容易打斷孩子們的思維,這樣就達不到默讀的目的。所以,希望老師們在孩子默讀的過程中,請不要打斷孩子們的思路。

以上是我校教師聽了這幾堂閱讀觀摩課的不成熟的看法,提出來以供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