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閱讀教學研探會

閱讀教學研探會

和以往的五次閱讀教學研討會一樣,召開全國第六次閱讀教學研討會,近期目的是為即將舉行的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在思想上做準備;遠期目的是統一思想,為今後課程改革以及閱讀教學深入發展把脈、定向,進一步最佳化語文教學,提高教學的突破性。談三個問題。

一、教學觀摩活動已經成為學會的一個品牌活動

一個民間學術團體,除了召開學術研討會,進行課題研究,如何在更大的範圍、更多的層面發揮學術影響力,對全國的語文教學起到一些引領的作用?全國小語會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創辦了教學觀摩活動這一形式。舉辦至今,單單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就已成功舉行六屆。之所以受歡迎,我想有以下原因:1.用課例說話,形象直觀,客觀上起到為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導向的作用。大家來看課,其中一個目的是,看看別的省、市、區是怎麼做的,閱讀教學取得了哪些新進展。2.層層選拔的過程,就是層層以課為例,進行教學研究的過程。在全國觀摩之前,各省、市、區都舉辦了類似的觀摩研討活動,有的規模很大,受益面很廣,以教學觀摩為契機,推動了各個層級的群眾性教學研究的開展。這是此項活動最大的價值。3.提供了一個觀摩、交流、研討的平臺,展示了研討成果,交流教改經驗,推出了有發展潛質的優秀教師。歷屆觀摩活動,已推出三四百位優秀教師,其中絕大多數發展很好,已成為我國小語界的脊樑。

“萬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一件事有利往往就有弊,觀摩活動也不例外。它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上課教師承受過重的壓力,所上的課過度準備,精心包裝,失真、欠實,與家常課有相當距離;課經過反覆打磨,追求完美的教的效果,遮蔽了真實的學的過程;因為只上一個課時,上課老師總想把最精彩的部分展示出來,往往導致一二課時不分,造成許多觀摩課、名師課成了無頭無尾的“中段課”。我們對存在問題是清醒的,也在不斷改進,希望淡化“賽”成分。強化研討、交流的功能。我也曾主張,各地推出教師,會上抽課、備課、上課。指導者和上課教師還心存顧慮。我們也希望做課內容、課型多樣。儘管此次還做不到,但我們應當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這次會議以兩位老師的課為靶子。我們還特意安排兩個課時的一篇課文的完整的教學。目的就是以這兩個課例為靶子,進行思考與研討,以期在今年10月的教學觀摩活動中,有一些新的突破,在提高教學突破性上,邁出更大的步子,有一些新思想、新思路、新辦法。

二、語文教學有喜有憂

1.語文教學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課程理念,深入人心。上述理念在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在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改進教與學的方式,豐富教學資源的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效果。教師有比以往更多的學習、培訓的機會,教科研意識增強,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越來越多的學生愛學語文,愛讀課外書,語文素養有所提升。

北京市石景山區教科所對該區153名教師進行調查,九成以上教師認為課改以後在諸多方面有進步──97.37%的教師認為在教育觀念上有進步,96.08%認為在教學行為上有進步,96.32%認為在研究能力上有進步。被調查的教師認為八成以上學生有進步──85.52%的教師認為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87.25%認為學生學習方式有進步,84.11%認為學習質量有提高。同事,60.09%教師認為負擔加重。

2.原有問題未完全解決,又出現了一些新問題。

(1)在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偏向了人文性。

近兩三年來,一些專家教授,包括北大的溫儒敏、陸儉明、曹文軒教授,都對中小學語文教學偏向人文性一邊提出了批評。溫儒敏認為,語文是母語學習的課程,是一門非常基礎的學科。課標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不應理解未就是強化人文性弱化工具性。有同志認為,幾年的課改實踐,從工具性滑向人文性,表現為:重人文輕工具,重實踐輕知識,重感悟輕訓練,重文學輕文章,重提高輕基礎……有的教授提出,語文教學一定要突出語言學習、語言訓練,“咬定語言不放鬆,主根源在”素養“重,千方百計學語文,任爾東西南北風”。語文基本功能是學習語言,培養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閱讀教學要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感悟到表達的精妙、在培養語感、整體把握的能力、領悟讀法寫法上下功夫,特別是在用字上下功夫。這些抓好了,人文性必能很號地體現。

(2)階段性不清,各年段閱讀教學都在分析內容上用力,教學目標越位與不到位的問題同時存在。

閱讀教學低年級向中年級靠,中年級向高年級靠的傾向明顯。低年級忽視朗讀教學和詞句教學;中年級忽視段的教學;高年級只注重分析內容,忽視學習語言、領悟寫法。各年段重語意,輕語言。

拿低年級來說,閱讀教學花很多精力進行頻繁的問答,去分析課文內容,這就是越位;而用在識字、學詞、寫字上的時間很少,用在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上的時間很少,這就是不到位。要依照《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明確學什麼,不學什麼;教什麼,不教什麼。只有不折不扣地達成年段目標,體現階段性,才能環環相扣,螺旋上升,最終實現小學階段的各專案標。

(3)字詞教學、寫字教學有所忽視。

整個小學階段,有忽視寫字教學、詞彙教學的傾向。調查發現中小學生詞彙量下降,社會各界批評大、重、小學生寫字慘不忍睹、作業試卷錯別字比比皆是,便是例證。

在低年級,分析課文衝擊識字、寫字是普遍現象。在閱讀教學中,識字、寫字沒有擺在突出位置,缺少時間保證、指導保證、練習保證。《課標》明確規定,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重點不重,後患無窮。”導致寫字質量滑坡,錯別字增多,詞彙量下降,語氣貧乏,用詞不當、詞不達意情況嚴重。今年高考,作文卷錯一字扣一分;國家語委擬出臺“漢字書寫等級標準”。可見,對識字、寫字忽視的問題該到高度重視、綜合治理的時候了。小學各個年級都應重視識字、寫字,都應重視詞句教學。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工程、基本任務──認識3000常用字,會寫2500字,會用6000詞,絕不能馬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4)閱讀教學找不準起點,抓不住重點,看似一帆風順,沒有波瀾,沒有問題。

在理解課文內容上,往往低估學生,學生已經理解的,還提問頻頻。教學起點在哪裡?籠統地說“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之處;具體地說,學生初讀課文後,在讀感受時已知、已懂、已有所感悟的,就不必再講再問了,教學起點應從學生質疑、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始。教學的過程就是在個人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透過師生、生生對話解惑的`過程,是解決提出的問題又產生新問題的過程。教學從問題開始,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這是非常正常的情形。反之,沒有問題、看似一帆風順的課堂,才是虛假的、低效的課堂。

(5)口號提的較多,“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同意許多同志的看法:語文教學應當百花齊放,教師教學應當又自己的目標,但不宜輕易提口號。語文就是語文,在語文前面加上任何一個修飾語,只能窄化語文;同時,畫地為牢,使提出口號的人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還有一個動向,就是小學語文教學“文學化”。小學語文主要應是語言文字的教學,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其中有文學薰陶,於上述任務相比,不是主要的。在文學教育上,拔高了要求,必然削弱了基礎。溫儒敏教授認為,“高中階段的文學教育內容可以多一些,但仍然不能離開語文,是語文學習基礎上的文學教育。”高中尚且如此,小學怎能輕語言文字而重文學?

小學語文是基礎的語文訓練,只是語文學習的啟蒙階段、打基礎的階段。我們要做好份內的事,在知識、能力、方法、習慣上為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了持續發展的基礎。

(6)從面上看,兒童閱讀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

重慶一項調查表明,65%的中小學生課外閱讀幾乎為零,35%的學生偶爾讀一點課外書。而日本,92%學校設晨讀時間,有計劃地利用校圖書館於教學的學校佔60%以上。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重視兒童閱讀,且開始早,有讀物和時間保證,有交流、指導、激勵措施。要想大幅度提高語文素養,非抓兒童閱讀不可;要想落實課外閱讀,非把兒童閱讀引進課堂不可。

三、深化閱讀教學改革的建議

1.明確閱讀教學目標。

目標:激發閱讀興趣,培養獨立閱讀能力,養成閱讀習慣。

至於閱讀能力,國際、國內一致認為應側重培養提取資訊的能力(最基本的閱讀能力)作出解釋的能力(理解力──理解詞和句)整體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內容,揣摩報答順序,體會思想感情)作出評價的能力(評價語言、形象、表達方法等)。上述能力要依據《課標》年級目標,由易到難,有新側重地培養,又要注意整體推進、螺旋上升。

2.多讀、多練、少講、少問。

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葉聖陶先生就提出:課文應當多編一些,讓學生多讀一些。一篇課文,老師給予引導、指導,讓學生自己去讀就行了。老師講45分鐘是容易的,要引導、指點學生好好地讀是很不容易的。現在有些觀摩課是老師表演,並不看學生收效如何。聽課好像是看戲……要改進教學方法,讓學生多讀多練,養成習慣。這就是大家!這番話就像是針對今天的語文教學說的。呂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也說過相似的話:教材要有相當數量,比現在增加一倍、兩倍。但反應很大,說教不完。我想,看你怎麼教。國外的課本這麼厚,人家也教的完。……其實,課文有什麼可磨的呢?在課堂上念一念,挑幾處講講就行了……要增加閱讀量,讓學生自己讀。柳斌:語文能力只能從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中來。語文不是靠教師精講,不是靠分析課文的段落結構、層次得來的,把課文教學的重點放在講解和分析上,那是顛倒了主次。適當分析,畫龍點睛,是一種引導、提高,絕不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手段,主要手段則是讓學生自己聽說讀寫。

多讀,一是指課文讀得遍數要多,要讀正確、流利,讀出語感;二是指要在課堂上擠出時間,讀相關篇章,甚至把課外閱讀引進課堂,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展示與交流。學語文,沒有大量閱讀墊底,是難以達到質的飛躍的。

課上時間是長數,要多讀、多練,多問。教學課文,要精選內容,找準重難點。根據“二八定律”,一般情況下,80%的內容學生完全可以透過自學和合作學習掌握的;只有20%左右的內容屬於重、難點,需要教師挑出來,問一問,講一講。教師教每篇課文,要十分明確語言訓練點、能力培養點;要十分明確哪些是學生自己讀、思就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要合作探究的,哪些是需要教師重點指導、強化訓練的。找準了教學的起點,是教學有效、高效的前提。要先做減法,再做加法。做減法,從精選教學內容做起。

3.整合進行教學設計,學生的“學”要落在實處,教師的“教”要有啟發性,要少而精。

整和設計,提倡精簡環節,採取模組結構,整合問題,會意兼得,體現訓練過程。一般可這樣設計:初讀──有個人初步感受,提出希望解決的問題;再讀──整體把握內容、結構;細讀──抓住重難點,得意,得言;練習──拓展、積累、運用。欣賞整體把握和重點細讀的結合,如齊白石,畫作的潑墨與工筆的結合。

教師要細讀文字,這樣才能感受文字之妙,才能找準語言訓練點、能力培養點,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細讀之後,要披沙揀金,要深入淺出。傾箱倒篋易,披沙揀金難;深入深出易,深入淺出難。

要把學生的學落到實處,落實到每個學生的身上。我國封建時代稱課堂為“學堂”,言明學生自學的重要性,說明我國自古就有自學的傳統。古代書院制度倡導“士子自學──師長講解──學友討論”的方式,可見我國自古就重視接受性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

落實學生的學,要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角、主人;要落實學生學習的時間,教師要儘可能把自己的活動減下來,才有可能把儘可能多的時間給學生加上去;要把學生的學習活動──讀、思、問、品、議、寫貫穿於教學全過程。要看得出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由表及裡,對語言的品味由缺少感覺到體會到其精妙,對文章寫法由沒有關注到有所領悟,對談法、寫法由有所知到能夠用……

教師“教”的如何決定學生“學”的如何,“教”既是服務於學“學”,又是“學”的質量的重要保證。

怎樣服務於“學”?葉老1977年8月曾作“學步”詩,用稚子學步比喻小學生學習。詩中提到“所貴乎教者,自立之鍛鍊”,可見自己學是語文教學第一要義。“誘導與啟發,講義並示範,其道固多端,終的乃一貫,譬引兒學步,獨行所切盼。”“而在導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漸去扶翼,終酬放手願。”葉老認為,教師所做的“誘導”“啟發”“示範”的工作,對學生的“扶”“導”“引”,都是為了“放手”,為了“獨行”,即“教是為了用不著教”。

教師可以從哪些方面服務於“學”?發動──把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把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把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掘出來;營造──創設民主、寬裕、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在極其放鬆的心態下享受語文學習;導向──使每個學生目標、任務十分明確地投入學習,而不是受老師被動地牽引;放手──給足學習時間,開放學習空間,多放手、少干預也是服務;幫扶──如,用問題引路,用方法助學,用朗讀示範,用話語點撥,用生成促學,用評價激勵。教師的作用:學習過程的組織,學習目標的釐清,探究問題的整合,重點、疑點的點撥,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精彩的生成……語文課堂應該屬於學生的。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需求,學習中的困惑,獨特的感受,在能力、方法、習慣上的收穫。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語文、享受成功的課堂,是問題不斷、精彩迭出的課堂。優質、高效的教學“彩”要出在學生身上,成功體現在“學”的成效上。

有以下幾點特別注意:

①教無定法,因文而異。不同年代、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型別的課文,其目標要求、課文特點各有不同,要抓住重點、特點,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既要求實從簡,又要改革創新。

②要引導學生質疑,要用教師的善問,培養愛提問、會提問的學生。質疑,對學生既是提出不懂的問題,又是對學習積極性的一種調動;對教師既是一種研究,一邊找準教學的起點,又是整合問題、確定教學重點的必要環節。教師新提出的整合的、包括教學難點的問題,是對學生最好的學習引導,也是克服頻繁設問、提高教學實效的關鍵一環。

③要重視預設,也要重視生成。“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課標提出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但“學”是活的,“教”也應該是活的。教的法子要源於學的法子,教的調整要跟上學情的變化,不顧學情一味地“走教案”,是目中無人的教學,教學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

總之,我們主張教學過程要從簡,教學方法要創新。過程、方法要因年齡而異,因課文而異。一句話“因文致宜,以學定教;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四、此次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在哪些方面要有所突破

1.根據年段目標和課文特點,把語言訓練點、方法習得點、能力培養點搞得十分明確。不用看教學設計,就能從欣賞的課中很好地體現出來。

2.摒棄繁瑣的內容分析和在人文內涵上深挖的做法,把教學重點堅決地鉚定在理解品味語言,特別是運用語言上。

3.學生要真學,充分地學,展現學習的過程。教師“導”的能力、“導”的水平,要反映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上。“彩”要出在學生身上。學生的“精彩”源於教師“導學”的功力。教師應有比較紮實的基本功:能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朗讀能傳出較強的語感,板書字要做到端正、美觀。

4.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教學內容要簡約,教學環節要簡化,教學方法、手段要簡便。教學態度要柔和、自然,教學語言要質樸、舒服。鼓勵簡中求實,簡中求活,風格多樣,百花齊放。

總之,教學要關注學生,關注學情,體現教與學的過程。做到:觀念新,目標明,過程簡,方法巧,學得實,練得活,興趣濃,效果好。

我們殷切期望年輕的上課教師十月份在英雄城市南昌,用先進的觀念、實而活的教學,最佳的教學效果證明自己,同時引導全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健康、深入地發展!

預祝上課教師超越自己,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