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閱讀教學研究現狀

閱讀教學研究現狀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閱讀就是收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閱讀教學研究現狀,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閱讀教學研究現狀 篇1

摘 要:對於小學語文來說,閱讀的比重比較大,透過閱讀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閱讀也有著比較重要的作用,當然,在新課程的指引下,也要求在具體教授語文的過程中,改變現有的教學現狀,針對突出問題進行解決,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對策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處於學習的初始階段,課堂是他們主要的學習場所,所以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學習水平,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透過比較科學正確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使學生樹立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高整個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1.教師佔主體地位,沒有發揮學生的作用

針對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仍然處在主體地位,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教,讓學生被動地學,學生的參與比較少。這種比較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也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於一部分教師來說,他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還是比較困難的。在進行閱讀講解的時候,老師提出來的相關問題,只是要求學生們集體進行回答,其實這種方式沒有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能夠促進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不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髮揮自己的獨特性,同時老師也不能夠發現學生的問題,不能夠在第一時間為學生進行解答,而且學生也沒有機會去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課堂中,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小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從小學生自身來講,他們缺乏閱讀的興趣,所以本身就不願意去進行閱讀學習,尤其是做閱讀題的時候,容易退縮、容易放棄或者是胡亂答題,不能夠靜下心來去仔細閱讀,去領悟其中的思想內涵。另外,小學生也不重視課外閱讀,花在課外閱讀的時間比較少,這就會導致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提升,閱讀水平比較低。

3.教師不能夠做好積極的引導

小學生在初次進行閱讀學習的時候,一定離不開教師積極的引導,如果教師的引導效果比較好的話,那麼整個班集體的閱讀水平就比較高,而且在閱讀數量方面,閱讀範圍方面,都會得到良好的提升。然而,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學任務,沒有進行良好的引導,從而導致小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進對策

1.更新教學觀念,營造閱讀氛圍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積極響應新課程的改革,改變以往傳統教學的方式,要使學生髮揮主體性,促進教和學相統一,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首先老師一定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在閱讀講解的時候,可以採取比較靈活的教學方式,比如說可以採取對話式的講解,可以採取小組討論的方式,給學生營造出一個比較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處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下,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的活躍,能夠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的效果。

2.培養閱讀興趣

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首先一定要培養閱讀興趣,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促進學生主動地進行閱讀。當然,在具體閱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適當地教授一些閱讀的方法,比如說大體瀏覽法、摘要法、跳讀法等等。另外也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促進學生能夠自身解決閱讀問題,從而讓他們有榮譽感,能夠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也應該積極地做好引導,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解答問題。

3.定期開展閱讀活動

學校以及班級可以具體開展一些有關閱讀方面的競賽,首先,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比如說在班級中,語文老師就可以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講故事活動,或者是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手抄報活動,這些活動能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枯燥的閱讀課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提高閱讀的質量。

4.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確定相應的閱讀模式

其實不同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知識水平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師就應該根據差異性,積極地引導學生確立適合自己的閱讀模式。比如說,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就應該接觸一些內容比較簡單、不太深刻的內容,應該進行快樂閱讀,從閱讀過程中能夠體會到一定的樂趣。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則應該進行廣泛的閱讀,閱讀一些比較深刻的內容,而且應該從閱讀中吸取一些知識,從而豐富自己的視野,不斷強化閱讀能力。

教師在具體進行閱讀講解的時候,不僅僅要特別重視與學生的基礎知識相關的閱讀能力。其次還要透過更加有趣的方式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思維想象能力,促使學生能夠更加自主地進行學習。而且在具體閱讀過程中,還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體會閱讀的魅力,結合生活實際處理閱讀資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卓.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2013.

[2]唐雪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4.

閱讀教學研究現狀 篇2

一、閱讀教學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語文教改經歷了由起步到深入、由點到面的發展過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國上下教改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各種流派爭奇鬥豔,各種風格競顯異彩。但是,與任何改革的程序一樣,平衡總是相對的,不平衡才是絕對的,我們必須看到,在較大一部分的閱讀教學中仍呈現出以下諸種情況。

1、以教材立意式。此種課堂誤以為教材即是教學,因此,教學的目的是學這一篇文章,教學的過程是解析這一篇的內容,教學的結論是這一篇的中心及這一篇的寫作特點。

2、以寫作為歸宿式。此種課堂或離開思維核心,排除創新意識及能力的培養,孤立地品味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或進行淺表的讀寫結合,倉促地將讀帶過,立竿見影地讓學生在課堂上也這樣寫一篇。

3、以考點構架式。此種課堂將所學課文按考試閱讀模式訓練: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至於原文的情、意、道則完全不涉及,想像、聯想也因不考而屬多餘。更有甚者,將課文編成考題,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對應地找出考題涉及的內容半猜半蒙。這種教學完全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創新潛能的開發。

二、對現狀的探因思考

產生以上種種現象的原因雖然很複雜:有對教材作用的錯誤認識,有對讀寫結合的淺表圖解,也有對進行素質培養的閱讀教學能否應試的困惑。但是,如果撇開高考制度不論,就語文教學本身而言,根本原因仍是閱讀教學觀念的陳舊,閱讀教學過程的封閉、單極、無序。具體歸納為以下幾點。

1、尚未建立獨立的閱讀學科理念。閱讀,是人類汲取知識獲取資訊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認識周圍世界的途徑之一。閱讀教學作為語文學科的一個分支,早已存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閱讀教學仍沒有表現出獨立的學科意識,不少人認為閱讀只是個手段,寫作才是目的、閱讀是過程,寫作才是結果和標準、選拔人才只需寫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誠然,閱讀和寫作有著密切的關係,閱讀是學習寫作的門徑之一,但是,閱讀卻不完全是為了寫,閱讀教學也不僅僅是幫助學生學習寫作。必須讓閱讀獨立起來,明確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人生,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幫助學生習得閱讀能力,包括收集、選擇、整理、處理資訊的能力及鑑賞評品、懷疑探究作品的能力,為他們具備開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創造性應對社會的能力打下基礎。

2、尚未摸索出閱讀教學的科學規律。心理學家把人們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徵叫做能力。閱讀能力的構成是十分複雜的,其基本功是理解與速度,而核心是理解,理解的深刻性和敏捷性是閱讀的優良品質的一個重要標誌。要有深刻敏捷的理解,讀者就必須具備分析、綜合、聯想、想像的思維能力。如此複雜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是有客觀規律的,它的核心也是有等差級別的。一般認為以下能力呈現著遞進的級別:認讀、理解、分析、篩選、鑑賞、評價(含懷疑探究)。

在中學教學中對以上這些能力如何進行統籌安排?閱讀教學有無科學規律?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問題。實踐證明依循層級,分步進行,突出重點,兼及其他的閱讀教學規律有一定的效果。

依循層次,即在宏觀上按能力層級進行有目的的閱讀訓練;分步進行,即在單篇閱讀中按通讀,整體把握,精讀,品味賞析,研讀,擴思質疑三步進行;突出重點,兼及其他,即在閱讀的三步中不面面俱到,只突出學習該年段應習得的能力。如《季氏將伐顓臾》,編排在解析能力年段,則重點學習能否整體感知本文內容、能否讀懂句子含義、能否理清三告三對的結構等;編排在鑑賞能力年段,則應在通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賞析三告三對是如何層層推進的、設想冉有閃爍其詞、推諉責任時的神態、揣摩孔子曉之以理、喻之以害、言之以本時的心態;進而提出你對孔子的政見有何看法?今天應不應'陳力就列,不能則止'等。

3、尚未構建出自主創新的閱讀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強調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教材的創造互動。《語文教學通訊》2001年11期已有部分論述,在此就不贅述了。

閱讀教學研究現狀 篇3

閱讀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閱讀教學從“獨白”走向“對話”,正是給了學生一個廣闊的閱讀發現、研究、探索的舞臺,學生可以在閱讀全過程中與文字、教師、同學進行全心的對話,在多層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閱讀對話中深入感悟文字,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一、現狀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們注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努力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索的氛圍,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但是,語文課堂上轟轟烈烈的表面現象並不應掩蓋我們對語文教學的深入思考,在一些課堂上我們看到閱讀教學走入了誤區。縱觀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雖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潑,教學手段不斷更新,尤其是一些精心雕琢的公開課、研究課,容量大、亮點多、節奏快、追求新異。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真正在促進學生言語發展上下功夫、有實效性的課堂教學並不多見。不少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將一篇課文演繹成一個展示教師才華的課堂表演劇,以教師本身的優良素質掩蓋了語文教學學理上的貧乏。這表明語文教學的現有形態與應有形態之間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二、分析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方式。”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教學必然會發生一場意義深遠的變革,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走出死亡之谷。就閱讀教學而言,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語文學科固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形象易感的外顯特徵,使語文教學不自覺地演變成了得意忘形式的一般性閱讀行為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未能有效觸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世界,加上濫用多媒體技術,以外在的視覺畫面刺激替代了文字閱讀,使閱讀教學變得內涵空泛,華而不實。

二是教學空間的封閉。學習語文不應只侷限於小課堂內,封閉的教學空間只會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閱讀教學方式,應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如果依舊套走老路,不僅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更是不容樂觀。

三是閱讀興趣的淡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閱讀興趣才會有閱讀的慾望。然而教師一堂言的傳統教學讓學生被迫接受知識,不注重文章情感的培養,學生與文章情感產生不了共鳴,學習語文對學生來說也就毫無興趣可言。教師對關鍵字詞不加以引導、理解,學生在閱讀中也就不能表現出對文章的情感,讀起來平鋪直敘,乾巴巴。這樣就極大地降低了學生閱讀的興趣,長久以來,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日益淡化。

四是閱讀評價的缺失。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閱讀評價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閱讀教學中佔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就閱讀教學的現狀看,閱讀評價的缺失甚為嚴重。學生的閱讀機會極少,閱讀評價更是幾乎為零,對於學生毫無激情的朗讀,教師並沒有給予評價及指導,閱讀評價的缺失導致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喪失。

三、對策

實施新課程是教育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實現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同時也必將改變我們教師的生活,實現教學理念,教學行為的根本轉變。這就要求我們主動應變,在變中求新,在變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為了真正走進新課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應有哪些對策呢?

(一)主動走進新課程。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由於傳統教育理念的深刻影響和應試教育的巨大慣性,新的教學理念和實際的有效教學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

首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就要讓新觀念、新方法走進小學語文課堂。這是教學改革的核心,也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其次,要改變對教材的認識。使用教材時,應該對教材作符合學生情況的再處理,這就是所謂的組織教材,從而把創造性地解讀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較為完美地結合起來。

第三,要改變教學策略。針對當前的教學現狀,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要著重注意引領學生重讀書、重積累、重感悟、重語感培養、重情感培養、重探究、重課內外相結合;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學會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程和學校,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第四,改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自身素養。《語文課程標準》呼喚綜合型教師,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言課程與其他課程及生活的聯絡;同時,還得善於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合作,學會新的教學技能。

第五,強化集體備課中的教研意識。備課組要做到早安排、早計劃、早分工,活動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講人,把學習、探索、實踐新課標、新理念作為研究活動的重點。教導處及課改領導小組的所有成員更要深入到備課組參與集體備課,督察活動落實情況,及時總結典型經驗。並透過研討課探路,公開課展示,評優課提升等方式促教師教學素質的提高。

(二)改革閱讀教學方式

什麼是閱讀教學呢?《語文課程標準》中作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師生間對話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動的,具建構意義的功能。這種對話式的教學,與長期以來形成的那種牽引式、灌輸式教學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區別就在於:後者強調的是知識的傳授;前者強調的是知識的建構。那麼,應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這種對話式的教學呢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前提。

在對話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享有平等對話的機會。其次,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讓他們從對話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師生共同走進文字,是進行有效對話的基礎。

教師和文字對話,就是要鑽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鑽研好了,才具備和學生對話的底氣。學生與文字對話時,只有透過熟讀課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見解,才具備與同學、老師對話的底氣。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讀好,還要為學生搭建與文字對話的橋樑。

3.抓生成性教學,是進行有效對話的關鍵。

閱讀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教師要注意觀察、傾聽,及時捕捉有價值的生成性話題,組織學生展開思維的碰撞,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對話教學的質量,從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

(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聽、說、讀、寫歷來是我國語文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四個重要環節,其中閱讀教學在語文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語文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環節。要想使學生在閱讀方面有所提高進步,在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應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興趣是閱讀的首要條件。那麼怎樣才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呢?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想方設法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閱讀的內容、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夥伴;讓學生自主地進行質疑問難,讓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些由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透過語文課的學習,有可能成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四)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因此,打破教師一堂言的傳統教學,構建平等的、開放的教學氛圍是閱讀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創新的教學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開放教材,開放課堂,向課外開放,向學科開放,向社會開放,給學生提供憑藉的機會,實行大語文教學觀念,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溝通,課內打基礎,課外求發展;各學科教學相互溝通、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課堂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相溝通,擴充套件外延,豐富內涵。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體前進,學生學得有趣、學得生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易於發展;使學生在廣闊的大自然中盡情地學習,享受著開放學習的樂趣。

(五)突出閱讀的評價。

新課程改革突出了對閱讀的評價,倡導的教育評價是以人為出發點,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與提高的過程,使每一個受教育的人獲得最大的發展,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獲得成功。教師要注意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並且要尊重、信任、愛護、寬容學生,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相結合,用激勵性評價,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考察其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

(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該是一個“讀”字。“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是任何時髦的教法都無法取代的。

(1)明確“讀”的意義。多讀有以下六大好處:第一,多讀可以識記生字;第二,多讀可以釋詞析句;第三,多讀可以深化理解;第四,多讀可以訓練思維;第五,多讀可以背記佳詞妙語;第六,多讀可以感悟寫作技法。

(2)訓練“讀”的技巧。如果教師能重視範讀的作用,指導學生讀到位:準確發音、感受音韻,把握語調、感受節奏,理解意蘊、感受情理;善於發現並及時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的讀書習慣,讓學生熟悉瞭解並學會運用速讀、跳讀、精讀、略讀、賞讀等多種讀法,那麼,學生便能逐步學會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來選擇不同的讀法。

2.培養一邊讀一邊思的習慣。讀書前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並訓練學生透過形象地、邏輯地、聯絡地想,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從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思維能力。

3.培養圈畫和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在讀書時要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習慣,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要隨時圈點、畫、批,畫出重點、難點,圈出不理解的地方,遇到不理解的字詞要隨時翻閱詞典,批註自己的理解和理會,以把握閱讀內容的重點、要點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難之處,達到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閱讀課文。

4.培養課外閱讀的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因此,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向課外閱讀,實現教材和課外書籍的銜接,讓學生博覽群書,擴大自己的視野,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豐富自身的精神底蘊;教師還要營造大閱讀的氛圍,創設閱讀的環境,營造閱讀的心情,構建閱讀的平臺,促使學生由“要我讀”的觀念朝“我要讀”轉化。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要求下,我們語文教師應當反思和探究自已的閱讀教學,遵循教學規律和課改的原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能力為目標,積極思考、不斷探索,想方設法去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為。

閱讀教學研究現狀 篇4

傳統的語文教學都以閱讀教學為先導,由建國初期至今的教學大綱無一不強調閱讀教學的重要地位。大凡有一定教齡的語文老師都在閱讀教學方面下足功夫,並在語文閱讀教學方面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比較注重老師的引導、點撥、啟發。而新課標關於閱讀目標在理念上有較大的變化 ,閱讀目標特別強調讀者的個性體驗,僅 “自己”一詞就出現九次: “拓展自己的視野 ”、 “有自己的心得 ”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 ”、 “作出自己的評價 ”、“說出自己的體驗”、“透過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收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那麼如何引領學生在閱讀中開啟一個廣闊而深邃的精神世界,給學生 “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已是當務之急了。

簡單地在語文課堂上進行閱讀指導,對學生來說是“戴著鐐銬跳舞”,少有真正的心靈自由,很多時候,學生會感覺這不是在閱讀,而是在做一門高深莫測的“學問”。對一個學生而言,要具體到:若干時間內的閱讀量多少,內容如何,怎樣指導閱讀等。

呂叔湘認為學生每天要讀5000字才能形成起碼的閱讀能力。有起碼的閱讀積累,才會有語言的感知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對問題的分析,對生活中複雜現象的理解,對生活中複雜想象的理解,對微妙情感的體味。閱讀之於寫作更是如此,“閱讀是寫作的根,課外閱讀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制約了寫作能力的發展”。

在引導學生閱讀方面,教師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鼓勵閱讀,堅持閱讀的無錯原則,鼓勵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材料。不要蠻橫地規定閱讀任務,而要保證學生閱讀的自由,給予學生選擇合理的時間、恰當的書籍、可行的閱讀方式和自己閱讀效果的自由。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以自覺的態度來閱讀。要讓學生把閱讀任務逐漸變為自己的閱讀需要。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很多閱讀文章都包含濃厚的感情色彩,只有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去品味這類情感,才有可能受到薰陶、感染,達到閱讀的效果。其次,教師在引導閱讀方面,各人又有各人的做法。條件較好的學校設定了閱讀課,其形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把學生帶到閱覽室,學生愛看什麼就看什麼,想怎麼看就怎麼看。另一種是讓學生將課外書帶到課堂上,學生在課堂上看書,老師在講臺上看學生看書。事實上這兩種都是 “放羊式”的閱讀教學,鮮有教學的意味在其中,更不要提及閱讀效果。古今中外,汗牛充棟的文化書籍,有積極的、有消極的,讀什麼,這是個問題。基於此,我認為閱讀的書籍應該有益,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廣闊的、深邃的精神世界。無論是古代與現代、中國與外國、科技與人文的,只要是“一切凝聚人類文化精華的讀物都應進入中學生的視野”。

基於“閱讀是一種綜和性的活動”這一實質,我認為學生在閱讀中都會有或多或少、或精彩或粗陋的體驗,引導學生把體驗說出,利用“交流”這種形式是較可行的。同學和同學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體驗碰撞,將使思想得到溝通,學生會透過自己的再思考獲得更精彩的體驗。學生在閱讀中,一個人有一種思想,交流後,每個人就獲得兩種以上的思想。美學強調“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這個意義上,交流的讀者比沒有交流的讀者,在單位時間裡應該有雙倍的收穫。至於如何交流,採用的方式也可是多樣的,我認為比較可行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談話式的交流

這種方式是現在電視上常用的一種,如“藝術人生”、“面對面”等節目。可由一位學生主持,幾位同學針對同學近來所看的某些作品進行交談,其他同學可各抒己見,最後由教師總結。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參與的學生面廣,氣氛也比較熱烈,其不足之處是這種方式較費時。

2、沙龍式交談

這種形式是將全班同學圍坐成圈,談談自己近來所讀及較大的收穫。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內容多樣;不足之處是沒有重點,有漫無邊際的感覺。

3、展覽式交流

這種形式是將學生新近閱讀的作品心得做成手抄報,而後張貼在教室牆壁上。這種形式的優點是不受時間的限制,不足是少了一點氣氛。

4、演講式交流

可舉行“名著演講”比賽。這種形式的互動性強,但參與的人較少。

在閱讀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即學生在閱讀過程進行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動,做書的主人,作者平等的對話者,而不是作者思想的俘虜。崇尚真理、大膽懷疑、科學探索是學生應具備的閱讀品質。提倡學生展開思想的碰撞,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創造性的看法,努力使整個閱讀課堂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又有不同的收穫。一場閱讀活動的結束,學生的思考並未停止,他們的思想將繼續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