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設計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設計

導語: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新課標下語文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03年教育部新制定並頒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閱讀教學的目標:(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透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也能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

語文課堂的問題設定,最忌諱的應該是那些大而不當的問題,在學生的思維還未進入理想境界,提高的時機尚未成熟之際,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較深奧的,帶有研究性質的問題,這自然很容易讓學生的思維陷入一種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同時,語文課堂提問也應杜絕那些“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提問法,為提問而提問,提出一些遊離於課堂主題之外的小而瑣碎的難題,讓學生在一個個無聊的問號前疲於奔命而又難以實現思考的價值,這些問題,也會使課堂陷入一種龐雜而無序的混亂狀態。上述 “頭輕腳重”和“頭重腳輕”兩種形式便是課堂提問容易陷入的誤區。理想的課堂提問模式應該是深與淺,遠和近的最佳結合,即問題應該有趣味性、挑戰性而又有充分的延展性。

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可嘗試以下的六種提問方式:

一、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鑑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任何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它的多義性,換言之,都如斷臂維納斯,有一種殘缺的美感,所以學生的閱讀鑑賞,即同文本對話的過程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對一部作品的解讀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每一個人的解讀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不僅表現在對作品意義的認識,對人物的評價上,還表現在對語言材料所構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種理念,一種指導思想,是一種存在的客觀現實,也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可以說,正是語言的這種“模糊性”和讀者的“創造性”,才使得枯燥簡單的語言變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學作品因為這種個性的解讀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師絕對不能過早地丟擲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應該及時地設疑質疑,於無疑處生疑,使學生在不拘泥於那些權威答案的基礎上能再推開一扇窗子,讓學生看到更美的風景。

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師生先共同對“柳樹” 這個傳統意象進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諧音是“留”,是中國文化中傳統的別離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別以表依戀與牽掛的習俗。如果賞析就此打住,也未嘗不可,因為其中確實已蘊含著一定的古典內涵。但是我還不滿足於此,非要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於是就進一步提出能誘發學生髮散思維的問題:這裡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還有沒有其它的意蘊?學生在充分誦讀和討論的基礎了,做出了個性化的理解有的認為那在風中舒展的纖細的枝條,讓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邊,宛若紅袖添香伴讀書的往昔。長長的柳枝所牽動的,不只是一種心緒,還是一串故事。更有學生如此理解:西斜的.夕陽給湖畔的柳枝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黃色,輕風徐來,柳條也舒展著自己柔美修長的雙臂,那娉娉嫋嫋的樣子,真如一位豔美絕倫的新娘子一般。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也盪漾在詩人的心湖裡。多情的柳樹宛若一位嬌羞的新娘,在無奈地與自己的丈夫作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這裡,徐志摩的真正的情感,已不再僅僅停留在“蜜甜的憂愁”上了,試想,新婚而別,嬌羞之後是多少的依戀與心酸?

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隨著資訊科技的不斷髮展,以及電視、電腦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視與完善。這些渠道所傳輸的資訊量非常的大,且豐富多樣,價值觀念千差萬別,在每個學生那裡呈現不同形態等等,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視。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積澱和感情經驗去體驗作品,將課內與課外,將課本知識與自己的閱讀積累有機串聯,力求對作品作出有個性的反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字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而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因此在課堂提問時,也應抓住有利的時機,濃墨重彩,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人生經歷等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將課內和課外和諧地融為一體。

比如在學習《迢迢牽牛星》時,學生提出了一個疑問:詩前兩句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意為織女星和牽牛星相隔遙遠,而為何後面又說“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如何理解這裡遠和近的矛盾?我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理解。有學生認為:兩顆星相距的確很遠,但是雖然因此而無法相見,但是兩顆誠摯忠貞的愛心卻始終相依相伴。“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們看來,這河漢也就“清且淺”了。而另外的同學卻認為:那淺淺的天河,定然不甚寬廣。可是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卻不能騎著牛兒來往。咫尺之間,卻無法傾訴衷腸,只能無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團圓。泰戈爾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 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若是無法相見是因為隔了萬水千山,那麼這種悲傷總還有個理由來消釋,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間卻如遠在天邊,這種無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銘心。

兩種解讀,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據,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