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春江花月夜》課堂實錄及教學反思

《春江花月夜》課堂實錄及教學反思

教學設想:《春江花月夜》是粵教版選修一《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裡的一首詩,在學習這篇文章前學生在必修一已經接觸過唐詩宋詞元散曲,掌握了一定的詩歌鑑賞技巧,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在學生自主鑑賞,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重在讓學生欣賞詩歌,體驗美。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月在古典詩詞中猶如一條生命的紐帶,寄託著詩人無限的情思,一月千年,意蘊豐富。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咱們學過的有關月的詩句。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

師:一提到月,同學們可謂滔滔不絕啊。(生笑)的確,月可以說是中國的文人墨客最喜歡吟詠的物件之一,詩人對月抒懷,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他們的人生坎坷,意蘊豐富。在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中,明月高懸,清輝映照,在空間上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明月寄託著詩人或相思或失意的情感,代表著情感意象。在李煜的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中,明月亙古不變,人生卻易逝,此時的明月代表著時間的意象。(幻燈片展示)

今天咱們一起走進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看他的筆下,月亮會帶給我們什麼。(幻燈片展示張若虛的簡介)

師: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詩不在多,精彩進行。(生笑)張若虛的作品不多,但《春江花月夜》可謂孤篇絕倫,詩人也因此名垂後冊。

二、置身詩境

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預習了這首詩,咱們現在就跟著配樂朗讀一遍。(播放配樂,師生一起誦讀全文)

讀之前咱們先回憶一下,朗讀要注意什麼?

生(多):讀準字音字詞、語速、情感、節奏。輕重緩急的抑揚頓挫的。

師:這首詩的節奏是?

生:二二三。

師:語速適合?

生:輕緩。

(生齊讀)

師:同學們字音讀得很準,節奏把握也很好,在語速和情感方面,同學們感覺如何?

生(笑輕聲):不好。

師:咱們先看一下這首詩的韻腳。這首詩一共有九韻。(幻燈片展示)

聲音從洪亮—細微—柔和—洪亮—細微變化,一唱三嘆,迴環往復。這些韻腳,同學們再結合文章的內容看一下,和什麼有關。(靜默一分鐘)

生:情感變化。

師:對了,所以咱們讀的過程中,要注意一下,運用輕重緩急的語速讀出它的情感變化來。我試讀一下1—8句,同學們看讀得怎樣。(師示範讀)

生(鼓掌):好!

師:謝謝。請哪兩位位同學接著讀剩下的部分?(兩生個人讀)

師:兩位同學讀得都很不錯,速度把握得好,感情也讀出來了,現在請全班同學一起來配樂朗讀。(配樂)

師:同學們這一次比第一次讀得怎樣?

生(笑):好多了。

師:同學們這次就很好,讀出了它的音韻美。像這樣經典的作品更值得咱們多誦讀,時間關係咱課堂上就讀到這裡了,課後請同學們多誦讀。現在進入下一個環節——鑑賞。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鑑賞古詩可以從那些方面入手?

生:藝術手法。

生:形象。

生:……

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藝術手法,煉字,形象或意象,思想感情、內容等是咱們常見的鑑賞詩歌的切入點。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6人一組),合作探究,任選一角度鑑賞這首詩,15分鐘,然後請小組代表發言。我補充一點,咱們教材上的版本是“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有些版本是“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你認為哪個比較好,也可以列入討論的範圍。(學習開始,師到各個小組指導)

三、探究學習

生(小組代表1):我們小組以煉字為切入點,覺得這首詩有很多字寫得特別精彩。比如,海上生明月的“生”,寫出了明月隨海水湧動的動感,氣勢很大,似乎明月有了生命。還有可憐樓上月徘徊的徘徊,它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了月亮人的感情,可憐在這應該是可愛的意思。可愛的月亮好像被女主人公的痴情感動了,徘徊著跟著她,不肯離去。至於老師剛剛說的`“望”“待”與“只”“照”,我們認為,“只”是隻有的意思,寫出了月亮雖不變但只是重複而已,比較吻合作者的意思,望字則表現不出來, “只”好一點。而“待”,有等待的意思,擬人的手法,把月亮寫活了,而“照”字顯得平淡一些。

師:古人寫詩講究一字傳神,所以,精彩的煉字是我們欣賞的角度。不知道有沒有小組也是以字為切入點欣賞的呢?

生(小組代表2):我們小組也是欣賞字的,不過我們有不同意見。我們認為“望”“待”與“只”“照”,相比“望”更好,望指望上去,看上去,有抬頭的動感,是人的動作,比較符合當時的語境。

師:兩位同學回答的都有道理,詩無達詁,言之成理即可。但在這裡有一點我們要明確,那就是作者的人生態度,如果說作者認為人生須臾,江月永恆,那作者的人生態度就是消極的,但從全文看,作者的態度是消極的嗎?

生:不是。

師:為什麼?

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師:對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從這句看作者羨慕江月永恆,為人生須臾而煩惱。但作者同樣感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生命代代相傳,同樣是永恆的,而且不盡相同,而江月只是單調的重複罷了。由此看來,作者的人生態度還是積極向上的,基調也由此顯得哀而不傷。好,還有那個小組要補充煉字的嗎?

生(小組代表3):我們組還找出了兩個字,覺得很精彩。“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卷”和“拂”,這兩個字傳神的寫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念揮之不去,有點李清照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感覺。(生笑)

師(笑):很好,以詩解詩。有沒有哪個小組是從其他角度鑑賞這首詩呢?

生(小組代表4):我們組以內容為切點欣賞,覺得這篇文章的內容和我們以前學的詩比起來豐富很多,意象也很豐富。首先,它寫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然後又寫了關於人生的問題;接下來寫到了女主人公對君的思念;最後還有作者的感概。月亮這個意象也很豐富,就像老師前面說的,月可以作為空間意象,時間意象,情感意象,我們以前學的詩歌大都只有一種含義,這首詩三種都有。

師:這個組的切入點與眾不同哦,高屋建瓴,從詩的內容和月亮的意象出發欣賞它。只是咱們看一下詩的最後部分,從昨夜閒潭夢落花到最後,這裡是作者的感慨嗎?

生(輕聲):不大像。

師:前面講的是女主人公,也就是思婦對遊子的思念這點比較明確。(生點頭)後面,有一個人不能回家“春半不還家”,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夢裡可是“閒潭夢落花”。這個人是?

生:遊子。

師:對了,所以最後是寫遊子對思婦的思念之情。好,綜合全詩,咱看一下,全詩以月為線,1—8句寫景,9—16句寫理,最後寫情。(師板書)這首詩是情景理完美融合,意蘊豐富。

景—月之色—春江花月美景

理—月之問—宇宙人生哲思

情—月之情—思婦遊子相思

師:同學們欣賞的角度都非常的不錯,還有最後五分鐘,還有小組是不同角度的嗎?請抓緊時間。

生:我們組是名句鑑賞的角度。選了兩句,一句是“人生代代無窮已”前面同學說了,我們意見基本一致就不重複了。還有一句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白雲悠閒自在,但離人卻因為離別承擔著痛苦,用了反襯的手法;而青楓浦是離別的地點,也是最讓人傷感的地方,就算是這樣的地方,它的愁也比不上思婦的愁,可見思婦的思念之深。

師:說的有道理,這組同學從名句角度欣賞,同時也是抓住了主要的意象“白雲”“青楓浦”。同學們請看一下下一句的意象“扁舟子”,它和白雲在行蹤上有什麼相似的地方嗎?

生(齊聲):行蹤不定,飄泊,飄忽不定。

師:很好,扁舟子代指遊子,明月樓代指思婦,出門在外的遊子行蹤不定,明月樓中的妻子肯定是萬分掛念。這裡寫出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啊!這首詩出來剛才分析的幾個意象外,還有很多其他意象同樣精彩,比如最後部分提到的殘夢、落花、流水、殘月,與遊子的相思之情相輔相成,給人以悽美之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你發現別樣的精彩,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希望這節課,只是同學欣賞這首詩的開始,它的美還有待同學們課後慢慢體驗。課後請同學們把你們未來得及展示的成果寫在練筆本里,讓老師繼續分享。謝謝,下課。

四、作業佈置

1、背誦全詩。

2、寫一篇或一段賞析文字。

附:《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粵教版選修一《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裡的一首詩。選修課的學習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進行,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詩歌鑑賞技巧,所以我在講這首詩課的過程中弱化了知識的以及技巧的傳授,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審美體驗,體會詩文的音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在上課前,我對學生做了一些瞭解,發現大部分學生是很喜歡這首詩的,甚至還有學生因為喜歡,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問他們為什麼喜歡,他們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時間讀透一篇經典,確實不易,所以,課前我佈置他們預習。而我要在45分鐘的時間,把它講解好,更不容易。在備課過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覆研究課本,發現可講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詩的意境、主旨、情感等,無論選哪個點,都可以講上一節課。最後,我還是決定把課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賞這首詩,發現它的美。

從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讀出了音韻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學生的表現也出乎我的意料,他們大膽活躍,有主見,對詩歌的有自己的見解。課後的作業當中也有所體現,事實證明,我們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學生,當然,學生課前的預習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我們的課堂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是讀的時間太少了,詩歌的音韻美體現得不夠充分。如果加多一個分組讀或請朗讀能力最好的同學演示一下,或許更能帶動同學置身詩境。其次是在講到作者關於宇宙人生的思考時,我處理得不夠好。前面作者給我們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寧靜曠遠,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面前卻發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恆,人生渺小的感傷。

這段感慨來得突然,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如果我能結合詩人創作的時代講解可能會好一點。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不難發現,古代男兒志在四方,隻身一人出門遠遊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長安前,大概二十歲時,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遊,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遊獵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將近十年的遍遊天下的旅行生涯。他們大凡有感,隨手成文,所以我們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優美的關於的遊記散文或詩詞,而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隻身一人,也可以說是是孤獨時,審視自己,與自己或與天地自然間對話的成果。例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蘇子與客,其實是蘇子與自己的對話。現在的學生也許是被保護得太好了,也許是太忙了,難得出門,即使出門,或是家長老師護送,或是三五結伴成群,到到遊人如織的所謂旅遊聖地溜達一圈,很難有與自然直接對話的機會,就算有機會,也未必能靜心與自然對話。所以很難有作者的情感體驗。

張若虛隻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對著蒼茫宇宙,人顯得多麼的渺小。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或許是作者經過一番思索之後的所得吧,也是這首詩能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美不勝收;作為萬物靈長的人,生命雖短暫,但各有精彩,同樣是一種美;而作為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相思,雖然難免苦澀,但有值得牽掛的人,同時又被人牽掛著,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美。


[《春江花月夜》課堂實錄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1.《春江花月夜》課堂實錄及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