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多媒體的有效使用論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多媒體的有效使用論文

【摘 要】本文以一次失敗的公開課為例,分析在多媒體的有效使用中,應注意以下問題:根據不同學段,有效優選媒體方式;根據不同主題,有效最佳化媒體組合;課前多方預設,課上有效取捨;堅持立足文字,發揮輔助功能。

【關鍵詞】多媒體 有效使用 優選最佳化 有效取捨

一、根據不同學段,有效優選媒體方式

語文教學的物件是學生,不同學段學生生活閱歷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審美角度不同,他們對媒體方式的認可度不同,從多媒體課件中獲得的有效資訊自然也不同。

在執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最初用的是九年級我自己班的學生,他們有了兩年的中學閱讀積累,進行過兩年文言的拓展閱讀訓練,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初步鑑賞詩歌的能力,出示名家的詩意畫(以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主體的畫),就足以幫助他們展開聯想和想象,理解詩意。但是參加比賽時的學生是八年級的,他們由畫面看到的只是詩歌的一個靜態的細節場景,並不能藉助畫面來理解過這一個個有生命力的字詞,從而構成一幅幅動態的連續的畫面。所以九年級學生讀出了畫面背後的困苦與憂心,而八年級學生只看到了杜甫的瘦弱與貧窮。就這樣,最初的情境創設與整體感知就有了巨大的誤差。

因此,在製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時,不僅要分析教材,更要分析學生。面對低年級學生,應儘可能地選擇形象感知更直觀的媒體,以幫助他們進入詩歌的情境,避免思維的過度發散;面對高年級學生,則應少用或不用此類媒體,以避免形成思維定勢,限制他們的聯想和想象。

二、根據不同主題,有效最佳化媒體組合

語文教學的內容是文字,多媒體課件是教師自己對文字解讀的部分體現,於是文字——教師——多媒體課件這三者之間就出現了距離。如何選擇媒體,使之最大化地貼近文字?在媒體使用中又如何避免以教師的閱讀感受代替學生是自我解讀?同時語文教學又講究以情動人,如何引導學生把抽象有限的文字元號變成形象可感、內涵豐富的畫面,併成為誘發學生積極情感的契機,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飛躍?多媒體資源的合理組合或許能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但多媒體資源如何組合才能更好地促進有效教學?

在執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嘗試了兩種不同的媒體組合方式:一種是先使用音訊檔案,使學生開始便被詩中的情感打動,再出示相關圖片,細化他們對杜甫的認識;另一種是先出示有關圖片,幫助學生形成第一印象,再使用音訊檔案,完成對杜甫的人格魅力建構。在對比中我發現後一種的效果比前一種要好得多。採用前一種設計時,學生聽完錄音後,反應平平,個別調皮的學生甚至在底下偷笑,完全沒有進入這首詩的情境;採用後一種設計時,學生由外形入手,透過對杜甫經歷的瞭解,對社會背景的閱讀,真正理解了詩人的情感,感受到了詩人悲憫的情懷,再聽音訊朗讀,他們都深深的被詩人感動,非但沒有人偷笑,不少學生還情不自禁地輕聲跟讀。這說明先進行直觀的視覺感知,再訴諸於情感的誘發,更適合這首感情沉鬱的詩的教學。

我想在教學中多媒體組合的有效使用,還應根據不同文體與主題的特點,或遵循由外而內的認知原理,先使用視覺媒體幫助學生形成初步印象,進入整體感知,再使用音訊媒體打動學生的情感,形成審美感受;或先聲奪人,直接以音影片媒體進入情感體驗引發震撼,再於圖文介紹中細緻印證。前者適於主旨比較含蓄蘊藉的文章,後者適用於主旨更加奔騰外放的文章。

三、課前多方預設,課上有效取捨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圖文聲像並茂,提供聲、光、電等多種訊號,刺激學生的視聽等多種感官,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課堂中的資訊過多,又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僅不能輔助教學,反倒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多媒體課件是教師備課思路的體現,但學生的學習狀況不是教師思路決定的,如何解決預設與生成的矛盾呢?

在第一次執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我做了很多預設,在教學程序中這些預設與學生的生成有機的結合了起來,實現了師、生、媒體三方面互動,我也能根據學情,及時刪除一些學生理解得比較透徹的環節。這節課,多媒體是師生互動的載體,它對師生的`雙邊活動起到了推波助瀾而非限制的作用。但是在正式比賽中,我一味地講求教學環節的完整,反而將自己和學生共同禁錮在多媒體課件的預設中,在完整平穩的教學環節中,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話交流與思想碰撞統統失去了鮮明的個性,人成了機器的奴隸,課也自然上不出韻味。

所以,在有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首先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資訊,而是主動地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注意和有選擇地感知外在資訊,從而形成新知識的建構,多媒體是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建構的手段,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媒體的使用,不能為了媒體而講課。其次要保持師生的情感交流。教師上課不是對多媒體簡單操作,而是要對整個課堂作有效的監控,要關注學生神情態度的細微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媒體教學策略,實現師生的互動,完成有效教學。

四、堅持立足文字,發揮輔助功能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感知、表達和審美能力。因此,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基於課文,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品味語言,形成情感體驗,獲得審美感受。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則有賴於教師在上課前,對教材和教法的精心研究,有賴於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熱情的充分調動,有賴於師生雙邊活動時思想的碰撞。

在那次失敗的公開課上,我僅僅是請一位同學朗讀了課文,就要求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用一句話概括全詩的內容,全然忽略了學生對於文字還處於陌生的狀態,以至於之後的感知詩人的形象、感受詩人的魅力、感悟詩人的情懷都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沒有對文字的充分理解,沒有讀懂詩歌的意思,我的課件設計得再精彩,多媒體運用水平再高超,學生的活動設計再多樣,課堂的氣氛再熱鬧,也不能掩飾課的失敗。

所以說,有好的課件並不意味著一定能上好語文課。語文課件從來只能是,而且永遠只能是一種資源、工具。而語文教學的內容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文字,語文教學的物件是有頭腦、有個性的人。課件永遠要服從教學實際的需要。

總之,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使用,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與研究的課題。不同的語文課件,使用方式可能會不同;即便是同一個課件,不同的人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用法;即便是同一個人使用同一個課件,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面對不同的學生時,其用法也可能會不同。如何適量、適時、適當地使用多媒體,如何把握好播放的度,如何合理地體現多媒體的延展性,擴充課堂的容量,化平淡為神奇,獲得最佳教學效果等等問題,還有待我們去研究。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07.

[2]何春奎.多媒體教學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四川省資訊科技化教育,2004,(9).

[3]孫國萍,黃厚江.整合: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關鍵.中學語文教學,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