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茅屋為秋風所破》課堂實錄

《茅屋為秋風所破》課堂實錄

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物件,往往是既聯絡自己,也聯絡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還有今天我們即將學習到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今天,小編跟大家分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堂實錄。課堂實錄是一種鮮活的教學資源,透過實錄情景再現,教師們可以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討,可親、可近、可學、可用,非常有益處,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堂實錄,一起來看看吧!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堂實錄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一、背景匯入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同學們都進行了預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們,這首詩與平時所接觸到的五言、七言古詩有什麼區別?

生:句子長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個字,有些只有七個字,有點參差不齊。

師:你的發現很敏銳,請坐。有同學補充嗎?

生:我們以前學的五言或七言古詩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但是這一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比我們以往背的詩要長許多。

師:請坐。你關注到了詩歌的篇幅,很好。這裡其實就是一種很特殊的文學體裁,請同學們看螢幕。

螢幕顯示:背景資料(一)

歌,能唱的詩。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後成為古詩的一種體裁,稱為“歌行體”。這種古詩,講究押韻,朗朗上口,體現“歌”的特點;用長短句,頓挫相諧,有“行”的動感。

(學生齊讀)

師:我們繼續看背景介紹。

螢幕顯示:背景資料(二)

杜甫終於結束了十餘年顛沛流離於戰亂的生活,來到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於成都郊區浣花溪旁蓋了幾間草房,全家暫時安頓下來。

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亂”已經持續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蓋起的茅屋竟為秋風所破,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歌。

師: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穩的四年生活,穩定的生活給他帶來了創作的激情。在這四年裡,他創作了240首詩。此時詩人雖然身在成都,遠離戰亂,但是他依然心繫天下蒼生。

二、呤誦詩歌

師:我們一起把課文齊讀一遍,感受一下詩人的“感慨萬千”。

(學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比較流利,有三個字的讀音要斟酌一下。

(師板書:俄頃喪亂見此屋)

生:qǐngsāngxiàn

師:第一個字讀第三聲,剛才有同學讀錯了;第三個字為什麼讀xiàn呢?

生:風吹草低見(xiàn)牛羊。(師板書:xiàn)

師:這三個字的讀音要重視。剛才同學們的朗讀,雖然很通暢,但是作為“歌”作為能唱的詩,它獨有的味道沒有被讀出來。

下面我們對朗讀進行一些細節的揣摩。

螢幕顯示:

吟讀課文:讀好七言句的停頓。

師:我們往常讀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節奏,或者四三的節奏。這裡用四三的節奏來讀,更有歌行的味道,師範讀:

螢幕顯示: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師:請同學選一個其他的七言句子來讀一讀。

生: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生: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師:很好,兩位同學已經領悟到歌的味道了。

我們看第二步:

螢幕顯示:讀好長句的內部節拍。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師範讀)

師:大家把其餘的長句讀一下看?

(生齊讀“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師:我覺得第一句讀得不對。自己再揣摩一下。

(生揣摩)

師:“突兀見此屋”之間要停頓嗎?課文下面的註解干擾了我們的判斷,有很多學者指出,這個註解是錯誤的。“突兀”有兩種意思,課文註解說的是“高聳的樣子”,還有一種註解是“突然”,哪種註解更合適呢?

生:突然。

師:突然出現這樣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而且,用“突然”來解釋“突兀”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

這樣看來,這個句子的讀法就應是:

螢幕顯示: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師:請同學們在書上標註一下,然後把這四個長句讀一遍。

(學生齊讀)

師:長句的節拍讀準了,它的意思也順帶理解了。我們看下一步:

螢幕顯示:讀好抒情句的語氣語調。

師:這篇文章最突出的抒情句有這麼三句:

螢幕顯示:

歸來倚仗自嘆息。

長夜沾溼何由徹!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師:怎樣讀好它們的語氣語調呢?請同學們輕聲地揣摩一下,然後告訴我。

生:(沉重地)歸來倚仗自嘆息。

師:聽出來了嗎?“歸來倚仗自嘆息”他讀的是降調,讀出了一種沉重的語氣。

生:(祈盼地)長夜沾溼何由徹。

師:請坐,你用升調表達了一種企盼,這一切快快地結束吧!

生:(慷慨地)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學生鼓掌)

師:你不僅把聲調讀出來了,而且突出了慷慨激昂、悲壯的味道,可見咱們班在古詩誦讀方面是很有功底的。

我們把這首詩連起來吟讀一遍。

(學生齊讀)

三、譯讀詩歌

師:很好,我們讀出了歌行的味道。下面我們進行本課的第二項活動:譯讀課文

(學生譯讀課文)

師:我剛聽到這位同學把“死亦足”譯讀成“死而無憾”,這很好,使得我們的譯讀有了文學的色彩。有沒有同學有疑問?

生:布衾多年冷似鐵。

師:有什麼問題?

生:多年?

生:(用了)很多年。

師:這裡省略了一個動詞,文言語句中經常會省略一些成分,翻譯的時候,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補全省略的意思,這是翻譯的一個方法。還有疑問嗎?

生:床頭屋漏無干處,這句話翻譯的時候,我無法將“床頭”、“屋漏”、“無干處”很好地連起來。

師: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幫他的?

生:我覺得應該是“因為房屋漏水,所以床頭很溼,房子裡也沒有一塊乾的地方”。

師:理解了嗎?其實漏的不僅僅是床頭,應該是到處。

生:安如山。

師:你知道“安”可以組一個什麼詞?

生:“安穩”。

師:“安定”、“安然”都可以,那麼“安如山”,就是“像山一樣的安穩”。無論多大的風、多大的.雨,我自巋然不動,這裡,組詞法是我們翻譯中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們就這樣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了課文的大意。同學們做得非常好,並且學到了翻譯的兩個方法,一個是補充法,一個是組詞法。

四、賞讀詩歌

(一)與詩人同行

師:下面我們進行本課的第三項活動:賞讀課文,與詩人同行。

讀課文,將你所讀的每一段用四字短語概括出來,比如第一段:秋風卷茅

師: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二、三、四段,用四字短語概括主要內容。

(學生默讀)

生:我覺得第二段可以概括為:詩人嘆息。如果可以擴充為八個字的話可以是:“群童戲謔,詩人嘆息”。

師:群童的主要行為是什麼呢?

生:抱茅。

師:那你們認為哪四個字更合適?

生:群童抱茅。

師:這樣就把最主要的內容概括出來了。第三段誰來?

生:可以是“風雨破茅”。

師:你真不簡單!這個“破”字用得真好,既照應了文題,又寫出了風雨的力量。第四段呢?前面三段有具體的事,第四段是作者抒發的感慨,只要把作者的情感用四個字概括出來就可以了,教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摘取原文。

生:安得廣廈。

師:那我們就用“安得廣廈”,這其實就是詩人的一種熱烈的渴望。

(二)代詩人抒情

師:同學們,與詩人同行,我們概括了每一段的主要內容。繼續欣賞課文:代詩人抒情

怎樣代詩人抒情呢?請同學讀一遍示例。(生齊讀)

螢幕顯示:

讀課文,請用杜甫的口吻抒情。

例如,第一段:秋風呼嘯,它無情地捲走了我屋頂的茅草,想起建蓋茅屋時的艱辛,怎能不讓我心急如焚?

師:這就是代詩人抒情。設身處地,描繪“我”的見聞和感受,請同學們讀二、三、四段,代詩人抒情。

(學生自由讀)

師:我看到有的同學在打腹稿,有的同學在打草稿,這些方法都很好。

生:我選的是第二段:南村孩童欺負我年老無力,竟然這樣公然搶走我的茅草到竹林中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卻喝不住他們,只能無奈地拄著柺杖,獨自嘆息。

師:你的翻譯味道稍微濃了一點,再加一點文學的味道就更好了。

生:秋風破茅,散落江郊,又被群童所盜,如今又怎尋回,這可如何是好?

(學生鼓掌)

師:你的抒情不但注意了押韻,而且注意了駢散的結合。

生:我選的也是第四段:黑夜漫漫難眠,思索安得廣廈萬間,救民於水火,平亂於急迫。憂國憂民之心頓生,憧憬,若此願已成,吾死而無憾!

(學生鼓掌)

師:太好了,用現代詩歌去詮釋古詩,別具一格。

生:我選的也是第四段:現今正值安史之亂,戰亂持續已六年之久,而我滿腔壯志難酬,一身熱血空流,在苦難中我迸發出了雄心壯志,即便悲壯,但我死而無憾。只因為苦不是一個人的苦,而是天下黎民百姓的苦。

師:只是因為這種志是難酬之志,所以更加傷痛。

生:我選的是第三段:屋漏偏逢連夜雨,如絲的雨不斷從我的頭頂漏下,屋內冰冷無衣,我和家人蜷縮於水中,本來幾年的顛沛生活已讓我身心疲倦,好容易覓得一方棲身處,卻還落得如此慘淡。可嘆!可嘆!

師:有一點要注意,雨從屋頂漏下,只是打溼了床頭,打溼了屋裡的東西,但是並不是一片汪洋。

(學生笑)

師:語言略有些不妥,但是她的味道出來了。

生:我選的是第四段:如果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那我一個人受凍又有什麼關係呢?只是天下的有志之士與我一樣,有壯志而不能酬,可悲可嘆!

師:這裡要強調的不是天下計程車和我一樣壯志難酬,而是詩人以“我”的視角來看天下寒士,詩人以犧牲自己的願望來表達他對天下寒士的關注。同學們的代詩人抒情是如此深切動人,老師有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關注到前三段的抒情和第四段抒情的區別?

生:我覺得是有區別的,前三段是敘事,第四段轉到對時事的思考。

師:前三段敘事抒情,而第四段是直抒胸臆,所以本課抒情的手法是不一樣的。(板書:抒情間接抒情直抒胸臆)下面請同學們再看一下一二三段的抒情。第一段透過寫怒號的秋風,卷飛的茅草來抒情,這種抒情的方法叫什麼?

生:借景抒情。

師:對,也叫寫景抒情,把自己的情感融在景物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板書:寫景)請看第二段。這段寫了自己遭遇的一件事:群童當著我的面把茅草抱走了,這是什麼抒情?

生:借事抒情。

師:借自己的遭遇抒情。(板書:寫事)第三段有寫景抒情的句子,比如“秋天漠漠向昏黑”,除了寫景還有什麼呢?看“嬌兒惡臥踏裡裂”這一句,作為一個父親,多希望給自己的孩子以溫暖,以安定。但是杜甫看著自己的兒子很冷,把被裡子也蹬破了,作為父親,沒能給孩子必要的生活保障,他的心裡是多麼的憂傷、淒涼啊……在這裡是用細節抒情。(板書:寫細節)前三段,同樣是抒情,又各有側重,這樣就避免了手法的單一。

(三)與詩人對話

師:我們的最後一項活動是:對詩人說話

用這樣的開頭對詩人說幾句話:“詩人啊,你……”誰先來?

生:詩人啊,你憂國憂民,心繫黎民眾生,你的遭遇卻讓我們十分痛惜。你的屋子漏雨了,幾乎沒有地方落腳,但是天下之大,你又該何去何從呢?

師:你對詩人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生:詩人啊,你憂國憂民的心情我能理解,可是憑你一人之力能有改變嗎?

師:你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社會的變革要靠大家。

生:詩人啊,你的悲慘遭遇我們非常能夠理解,我知道在安史之亂期間,百姓的日子都是不好過的,但是這又能怎樣呢?這就是歷史!

(學生會心地笑)

生:詩人啊,這淒寒的秋夜讓你難眠,天下還有那麼多人在這淒寒的秋夜掙扎,你心繫他們,我也心繫著你啊!

師:請坐。你是一個非常有憐憫情懷的人啊。我給你補充一下,詩人是在什麼情況之下心繫天下寒士的呀?是自己的茅屋被風吹破了,漫漫長夜裡,秋雨打溼了他的被子……此刻心繫天下蒼生尤其可貴,這種身在茅屋而心憂天下的情懷更值得敬佩。(板書:身在茅屋心憂天下)

如果一個人只抒寫自己生活的貧苦,這是“小我”,但如果自己生活貧苦卻不以為意,關懷著天下寒士,這就是“大我”。這也是杜甫被稱為“詩聖”的原因。(板書:詩聖)所以我們說:

螢幕顯示:

一個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裡,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別林斯基

師:杜甫關注民生,擁有一種悲憫天下的情懷(板書:悲憫的情懷),他是一個大寫的人。讀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使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杜甫,想起了他的悲壯的渴盼……我希望我們同學能夠多一份對民生的關注,多一點慈悲的胸懷,讓我們的社會多一些溫暖與和諧。

下課。

以上內容來自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課堂實錄。希望能幫助教師朋友們較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小編祝大家學習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