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淺析探索新時期藝術設計教育的方法論文

淺析探索新時期藝術設計教育的方法論文

論文關鍵詞:設計藝術創意設計感昇華意識形態

論文摘要:設計教育工作者在這日新月異和越來越具個性化的時代面臨著新的挑戰。當代的平面設計師,要培養自己的設計感,即對設計形式的把握能力。有了這種感性的能力之後,再透過實踐—認識—再實踐,逐漸把設計迴歸到理性的軌道上來,這種迴圈往復的過程會使自身對設計的理解更深刻,讓自己懷著激動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全新的設計中去。人類社會進入了21世紀,人與自然就成為現代設計人所面臨的重要課題,設計人應該提醒自己常持環保意念去貫徹於日常的設計創作,設計才不會悖離為創造美好世界這個原則。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時刻,設計藝術已經進入到了登峰造極的時段,作為一名設計領域的教育工作者,面對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和人類越來越具個性的時代,我在此談一談有關設計藝術教育的一些隨想。

設計藝術是一個有著中國特色的詞語,在國外這一學科僅被稱作為“設計”,“設計”更多的是服務於人的生活,而“藝術”才會讓人得到美的啟迪和享受。作為當今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的物質和文化的活動方式,設計在不同社會形態中具有不同的特徵,其內涵和外延與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有著不同的差別。設計的功能性、實用性、審美性也因社會和時代而異同,面對新的時代,設計藝術的方式和內涵也面臨變化。

技巧是所有藝術門類的基礎,而設計走到今天,電腦成為設計師最重要的設計技巧手段之一。技巧決定效果,而效果決定其作品的意境、感情和思想。如果你對於所要表達的東西沒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和體會,就不知道自己要表現什麼,要產生何種效果,也就不知道用何種技巧去實現。目前一部分中國的平面設計師似乎走進了一個誤區,好像畫面電腦效果越多就越吸引人,越能體現其設計感及水平。殊不知這種片面追求高科技效果不但是捨本逐末,而且近於無的放矢。技巧必須從內容出發,目的是為了傳達一種你要表現的內容,技巧不過是手段,電腦只是設計師手中眾多的工具之一,而手段卻萬萬不能單一。因為每一種手段所要體現出來的效果是全新的,這就需要設計師來選擇、推敲、接納和推陳出新,而且要用靈動的思維、輕鬆的心態來進行。但究竟要怎樣才能放鬆地使用技藝,讓思維的創意一瀉千里,都非語言所能說明,這主要是靠長期的體會與感覺。一位鋼琴大師在演奏一首作品時,會把自己的表情、感情、思維都融入音樂之中,一切的動作、姿勢都是心有所感、形諸於外,甚至彈錯音亦不在乎,一切的技巧在當時都是陪襯。在傳授技巧時,越是有經驗的老師,越是有多種多樣的傳授方法,技巧不論是從老師或同行那兒吸收來的,還是自己摸索出來的,都要隨境應變、靈活運用,絕不可當作刻板的教條。設計藝術尤其如此。假如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思想,單一地講究方法和修飾又有何用。現在一些演奏家、演唱家,很多作品都表現得非常完整,單聽一百次都一個樣,沒有一點獨創的東西,沒有一點自然流露的意境,也缺少一種人性的東西。像霍洛惠茲等那樣的鋼琴大師演奏時也會有錯“音”、漏“音”,但他們在演奏時是全身心地投入,已經忘卻了動作、姿態、表情和觀眾,身心已和樂曲本身融為一體,這才是人與藝術相結合的至高境界。

設計是開放的,它會給你眾多的想象和空間。和其他的藝術門類可能有所不同,設計是和當代最時尚的東西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所以,設計師的敏感性,特別是對周邊事物變化的敏感性尤為重要,這種敏感性就取決於設計師的學習和接納。在學校學習時,從老師那裡可以學到設計的結構、層次等諸多理性方面的內容,而對設計的理解、感受的`領會,只能靠自己的無形的接受力和感知力。 不斷地學習是一個設計師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方法,而自我批評的態度又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當你在設計的歷程中走到某一步時,應該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風格、手段、思想、創意等,這同時也是為自己下一步作醞釀。不斷反省自己,這對一個從事視覺藝術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不斷培養我國設計新生力量的設計藝術教育,除了吸收西方設計教育的基本要素之外,還應該更多地整理和研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對設計藝術教育觀念進行不斷的改革和更新,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藝術教育體系,以適應新經濟發展對設計藝術教育的要求,培養更多的具有國際文化事業、中國文化特色的創造性設計人才。

藝術是一門富於感性的學科,但有時也需要以理性的分析來理解和提高自己。根據我的學習經驗,先要知道自己對某個效果的要求與體會,對每個點、每條線、每種顏色及其包含的意義與感情,在腦海中沒有你所認為的理想境界,那麼你在審視自己的作品時,又如何評價它是否符合你的心意呢?一個人對自己的追求目標是隨著對藝術的認識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更新的,所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甚至在一生中都很難對自己所創作的作品感到滿意。

藝術無界限,因為藝術門類之間存在著很多共性的東西。觸類旁通也是學習設計藝術的重要方法之一。對音樂、書法、文學等藝術門類的介入和愛好,對我的設計創意很有幫助,其最顯著的是增強了我的感知力,擴大了我的感覺範圍,原來可能就是對設計本身的專業感知,但如今卻像多裝了幾根弦,使我在更寬廣的藝術思維領域與設計產生共鳴。

個性是每一位從事藝術門類的人所追求的。如何看待藝術門類中設計藝術的個性呢?我認為,設計作品要體現出它的傳達資訊之功能,並能有效地體現設計師的一種設計思想,這就是設計風格和個性。最要緊的是真實、真誠、自然,不能有半點勉強和做作。另一方面,就是設計家自身的個性修養。個性修養本身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越有彈性,這種對周邊作品的吸納就越有效,對作品的排斥就越小,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個性積累本身對個性發展有一種推動作用,而個性的發展又能使自身的個性積累日益豐富。

任何門類的藝術都講究其協調性、平衡性,當外部和內在及周邊的關係協調到極限時,作品也就達到了完美。觀賞中國的傳統書法作品時,首先關注的是其章法、氣韻,而並非個別字句的美觀,就是這個道理。無怪乎,在現代服裝表演藝術中,出現的人體時裝表演,不就是意在誇張地顯示“服裝與人體的極致統一與協調”嗎?在當代社會的設計領域,人與環境一直是設計師們關注的方面,如何使設計與人、環境的協調性得到更好的體現,已成為當代設計面臨的主要課題。

人類與機器、動物最根本的區分在於人類是理性和感情相結合的綜合體,而動物和機器則不然。在藝術創作中,如何去把握理性和感性之間的平衡點,這一直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當代的平面設計師,首要的問題就要培養自己的設計感。所謂設計感,就是一種對設計形式的把握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既含有一定的天賦成分,而最重要的還在於設計師本人的修養、眼光及綜合素質。有了這種感性的能力之後,再透過實踐—認識—再實踐,逐漸把設計迴歸到理性的軌道上來,這種迴圈往復的過程會給人一種清新之感,使自身對設計的理解得到提高和昇華,讓自己懷著激動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全新的設計中去。這種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過程,對於一個設計師能力的提升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最後達到王國維先生所說的“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境界,審視自己的作品能時刻以一種旁觀者的心態客觀地去看待,創作作品時又能以主觀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正所謂“主觀地熱愛一切,客觀地瞭解一切”。

參考文獻:

[1]孫明.點選設計.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

[2]何靖.圖形創意.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3]王受之.現代設計教育.今日設計.

[4]曾憲楷.視覺傳達設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