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巧用教材與多媒體課件,讓音樂進駐孩子心中論文

巧用教材與多媒體課件,讓音樂進駐孩子心中論文

音樂是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等獨特形式來表現藝術美的。如何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實現審美教育,讓音樂進駐孩子的心中呢?

眾所周知,中高年級的學生不愛唱課本中的歌曲,認為課本中的歌曲老套,不好聽,而喜歡當今流行的諸如周杰倫、羽·泉組合等歌星演唱的歌曲。就教育現狀而言,音樂教育由於沒有升學考試的外力推動,再加上有的教師音樂教學走入了誤區,只為了上課而上課,音樂課缺少了趣味性,只剩下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彈唱,學生學唱。每節課如此,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學生對音樂課失去了興趣,不再與老師積極配合,音樂課也就成為了一些學生的“休閒課”和“玩兒課”。那麼,如何讓學生真心喜歡音樂課?在音樂教學中又如何能讓學生在充分的音樂體驗中既受到情感的薰陶,又獲得形式、技能的領悟呢?透過一年的實驗總結如下:

一、巧用教材。

五年級音樂課每週只有一節,教材內容是按每週兩節課編排的,量比較大,教學時教師選擇的餘地也大。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上除了考慮知識的連貫性、系統性外,還儘可能地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例如學生大多比較喜歡學習歌曲,對於欣賞音樂興趣就很小,教學時我儘可能地選擇歌曲作為主要教學能容,穿插著樂理知識、技能技巧的練習,欣賞內容捎帶著學習,不做刻意的講解,用相通的音樂背景引導學生欣賞。如教學第二課《歡樂的村寨》時,我把歌曲《巴塘連北京》和器樂曲《北京喜訊到邊寨》放在同一課時教學。《巴塘連北京》描寫的是海拔幾千米的青藏高原,由於山高冰封的時間很長,公路的修築是非常困難的。每當一地的工路修築起來後當地的人民激動地載歌載舞慶祝的場景。《北京喜訊到邊寨》描寫的是1976年中央粉碎了“四人幫”篡黨的陰謀,把中國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喜訊”從北京傳到西南邊寨,各族人民熱烈歡呼,載歌載舞,一片歡騰的情景。音樂不同,但背景相通,都充滿了喜悅。利用這一點,在學習《巴塘連北京》之後引導學生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就容易多了,學生不再排斥欣賞音樂。

適合學生學習的新歌也是我的教學內容選擇之一。五年級歌曲教學以合唱歌曲為主,由於課時、學生演唱水平的原因,學生掌握這些歌曲有一定難度。而每年的音樂刊物上都有不少合適的歌曲可供選擇。如2009年第二期《兒童音樂》上的《踩雨》就是一首不錯的老詞新唱的合唱歌曲,歌詞言簡意賅,“雨敲斗笠嘀嗒嗒,是誰彈響了金琵琶?嘀嗒嘀嗒嘀嗒嗒,我光著腳丫,一路追趕著雨花花。踩雨呀,踩雨呀!”幾句話勾勒出一幅春天踩雨圖,充滿著詩情畫意,使人由衷地讚美春雨,對春天充滿了希望。曲調抒情又形象,運用了具有多種切分節奏,動感十足,使演唱者彷彿正置身雨中,成為音樂中的一員。教學時設計為以學生扮演風、雨的表演貫穿始終,從和聲練習———學習歌曲———演唱歌曲,擬人化的表演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快更好的學會歌曲,而且讓學生明白,演唱二聲部歌曲同“和風”伴隨“細雨”、“狂風”伴隨“驟雨”一樣,聲部間的和諧、統一相當重要,同音準一樣是唱好合唱歌曲的重要條件之一。透過教學及學生對學習此歌曲的態度上來看,《踩雨》是一首難度適中的`合唱歌曲、深受學生歡迎,也是一次成功的選擇。

另外學生特別喜歡的歌曲或形式,只要是符合學生的我也會適量選用。

二、巧用多媒體課件。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運用資訊科技,為學生學習提供一個聲情同步、形聲並茂音樂世界,透過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多種資訊呈現方式以及演示、互動等形式,引導學生去感受美、欣賞美和理解美,啟迪學生去想象美與創造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能力,使學生真正能在音樂的海洋中邀遊,切實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多媒體課件在這方面功不可沒。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匯入新課。運用視聽等多種資訊刺激學生感官,匯入新課,使學生大腦處在積極思維狀態,從而為成功地上好一節課做好充分準備。如教學第一課《春意》,我把學校裡的臘梅、迎春等時令花卉拍下來並用於課件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加上適當的語言匯入,學生很快融入情景之中,學習興趣高漲。

2、運用多媒體課件來突破重、難點。例如教學切分音從小節內的切分音“ⅹⅹⅹ︱”到跨小節的切分音 “ⅹⅹ︱ⅹⅹ︱”、“ⅹⅹ︱ⅹ—︱”, 每一個切分音都有一個演變過程,相互之間都有一定的關聯,這種過程用語言解釋不太容易,而用多媒體展示就一目瞭然。再如講解京劇四大功夫,無論教師用語言還是身段來講解,學生還是隻知道唱、念、做、打,具體是怎樣表演的就有點似是而非,畢竟老師不是專業演員或票友,表演得難以到位。而用多媒體展示就可以讓學生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京劇表演,教師加以適當的解釋,學生很容易明白。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在唱歌教學中,讓學生演唱歌曲,但班與班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樂感、嗓音條件都有所不同,所以在課件中我選用了幾個不同調號的伴奏音樂,利用計算機可控性,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伴奏音樂進行學習、演唱,使學生個體得到充分的發展,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4、音樂欣賞課上,經過多媒體視聽技術處理的音像資料,聲像俱佳,形象逼真,為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寬了思路,開闊了視野,為發展求新思維提供了特殊有效的環境,倍受學生歡迎。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學習我國的國粹──京劇時,由於學生聽的少、見的少,所以,他們對京劇相關知識瞭解並不多,於是我把京劇的基本知識(唱唸做打四大功夫、生旦淨醜四大行當、京劇臉譜等)、上世紀的流行歌曲《說唱臉譜》、傳統京劇聯唱、現代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等影片全部放到課件當中,教師講解、課件展示相結合,學生通過了解、欣賞、模唱、模仿表演來學習,就這樣一節本來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賞課變得生動有趣。

三、巧選課件內容。

雖說多媒體課件在音樂教學中有著其它媒體無法替代的作用,但在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區別對待,一定要符合教學要求,一定要能為教學錦上添花,不可畫蛇添足。例如製作第四課《四季》課件時,課題、青海民歌、教學難點1、教學難點2、歌曲《一把雨傘圓溜溜》、陝西民歌、再見,簡簡單單的七張幻燈片就解決了問題,不需要過多的潤飾;再如《春意》課件,匯入部分只是兩張花卉圖片,春意盡在其中。就是這麼簡單的內容,卻讓學生融入到音樂課中,融入到音樂之中。當然也有內容很多的課件,例如《京韻》課件,選用了大量的影片(包括傳統京劇欣賞、歌曲《說唱臉譜》、臉譜介紹、現代京劇等)、臉譜圖片,但是並不是把這些資料拿來就用,特別是京劇欣賞影片,一般都很長,重新用Movie Maker做過,精選唱腔與角色;臉譜介紹影片是自己做的,選好臉譜圖片錄製好解說詞生成即可,自己製作比較符合教學要求;臉譜圖片都是精選的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大量的內容都是為教學服務,沒有多餘的內容,沒有炫耀的成分。

總之我認為,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多花點心思,音樂課一定是最受學生歡迎的,音樂一定會進駐到學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