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材理解

七年級語文《社戲》教材理解

一、主題思想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出“我”十一二歲在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生活經歷。作品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擺脫封建束縛的自由生活的嚮往。

二、文中的景物描寫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乾淨,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著一群孩子在浪花裡躥”,化靜為動,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友愛熱情。“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切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無私品質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現得也最為突出: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善於為他人著想的好品質。

文章還刻畫了淳樸鄉民的形象,以六一公公為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的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至於他誇“我”“讀過書”“將來一定要中狀元”之類的話(就像今日誇某個孩子聰明,將來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一樣),只不過是當時的時尚風氣而已,有人據此批評六一公公受封建禮教影響,就有些偏頗了。

四、課文末段分析

課文最後一段雖很簡短,但實在是文章的畫龍點睛之筆,蘊含著深刻的含義。那一晚的戲,看得人昏昏欲睡,氣得小夥伴們破口大罵;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著露水,帶著泥土氣息的普通羅漢豆。那麼,文中為什麼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究竟好在哪裡呢?原來“看社戲”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橋村這塊樂土感受最強烈,印象最深刻的兩件樂事,它們給“我”的少年時代帶來最美好、最愉悅的心靈感受,使我永遠不能忘記那裡人們樸實、真誠、善良和聰明能幹,也不能忘記美麗動人的江南水域風光,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後的城鎮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這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既表達了“我”對樂土生活的讚歎,又抒發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五、把握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興趣

有關《社戲》的教研論文很多,可以擇善而從,不宜不加鑑別的搬到課堂上。要考慮講授的主要任務,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是學生們對偷豆的情節特別感興趣,對偷豆的行為發生爭執。遇到這樣的情況,教師要善於引導,從當時當地的風習、偷豆所帶有的遊戲性質、小朋友們在偷豆時表現出來的好品德等方面進行解釋,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回到正題上來。課文末尾,是講讀的難點。可以先組織學生討論,甚至爭論,教師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學生們充分討論過了,再給予點撥解答,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

六、引導學生關注文化習俗的教學建議

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憶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學時要以此為重點。有很多文章加入批判封建黨禮教、抨擊黑暗社會的內容,有些引申失據。

有些問題,如小夥伴們“偷”豆,六一公公的“感激”,要結合具體情境和歷史文化背景作適當引導和講解。

這個單元重點是文化生活,要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