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說勤奮》教學案例分析

《說勤奮》教學案例分析

《說勤奮》是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它作為蘇教版小語教材中為數不多的議論文之一,以清晰的論題、生動的論證和樸實平白的語言讓四年級的孩子初步領略了“說服他人為成功”(葉聖陶語)的議論文的魅力。本文的教學究其全文,就是要解決好“一個設問”和“兩個人物”。

“一個設問”——文章開篇即以“人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設疑,旋即回答“是勤奮”。自問自答,開門見山,一下子就把論點鮮明、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接著作者又說“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裡所謂的“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奮的代名詞,不經歷風雨,無緣見彩虹,沒有汗水和心血的澆灌,成功的花不會絢麗嬌豔。文章最後以“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結尾,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水到渠成。

“兩個人物”——文章第一個用來例證的人物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我國宋代傑出的史學家司馬光。司馬光小時候就是一個勤奮的孩子,讀書自覺,每每老師講完課,他總是能獨自消化,反覆朗讀,直至滾瓜爛熟為止。這部分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而拉近了與孩子們的距離,使他們得到充分的心理認同。接下來的“警枕”作為例證的亮點,以生動的描述進一步深化孩子們的認知,輔以“19年”這一“列數字”的方法,使孩子們準確地感知勤奮者對於時間的珍惜和利用,從而在孩子們的心靈裡播撒下第一枚關於勤奮的種子。接著,文章又以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為例,把一個大器晚成的勤奮者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例證旨在說明一點:“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點,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這裡,作者用白描式的'筆調告訴更多的孩子們,不必在乎暫時的平常和暗淡,機會對於每個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擁有勤奮,成功就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另一方面,也指出成功的關鍵在於勤奮。最後,援引華羅庚的話呼應了篇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確,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本文著重闡述“一個設問”的設計意圖、教學過程和教後反思。我認為這個“設問”要把它解透、上活,應採用兩種方法:其一,首尾呼應;其二,逐層點明中心。

開頭的教學:

1、整體感知課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把書翻到《說勤奮》一課,用最快的速度讀課文,找到全文的中心句,然後用橫線畫出來。

指名說。

(開門見山,直奔中心。原先設計的問題是:快速讀課文,找到作者提出的觀點。結果試上以後,聽者均覺得“觀點”這個詞太突然。四年級孩子第一次接觸議論文,在沒有鋪墊的情況下一下子提出,有種生猛的感覺。遂尊重大家意見,幾經斟酌,換成“全文的中心句”這樣的字眼。第二次上之後,感覺挺順暢,於是定之。)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什麼?是勤奮。

你能把這句話的意思說明白點嗎?

生;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是勤奮。

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師:我有點明白了。跟老師一起寫。板書:理想境界

(設問句孩子接觸得不多,所以很有必要讓他們把這樣的句子改成陳述句,進行基本的語言訓練。另外,我把“橋樑”畫成一座橋,形象直觀,引起孩子興趣,讓他們更關注“勤奮”與“理想境界”之間的關係。)

師:什麼橋樑不橋樑的?能再說得透一點嗎?

生;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依靠勤奮。

生;勤奮是實現理想的唯一途徑。

這下我們都明白了吧?齊讀這句話。

(有點欣欣然,聽到“唯一的途徑”,就知道這個孩子徹底地弄懂這句話的意思了。上課時,遇到這樣的“知音”學生,心中特別欣慰,有時甚至達到激動。哈哈!)

3、作者舉了誰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司馬光和童第周)他們倆成功了嗎?

4、[出示]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司馬光和童第周者兩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各是什麼呢?默讀課文,找一找。

(課文後面的練習題中要求學生弄明白“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句話的含義,這是課文的一個難點。我考慮再三,決定把它放在這裡理解,一是過渡自然,船過無痕;二是富有詩意,比較符合我的審美要求。“司馬光和童第周者兩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各是什麼呢?”總比“從什麼地方看出司馬光和童第周成功了?”好。當然,理性一點的老師看到這裡可能要反駁一下,他可能喜歡第二種表達方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者覺得上法舒服就行了。)

5、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出示:他用了19年時間……

司馬光成功了,那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麼呢?(學生讀有關童第周成功的語句)

出示:後來他遠渡重洋……

(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我把這兩段文字放在一起,配上有鮮花的底圖。在文意的感染下,在那怒放的鮮花的視覺效應下,學生讀起來,聲音響亮,充滿對他們的佩服。)

6、他們的成功都靠的是什麼?

生:他們成功靠的是勤奮。

生:靠的是大量的汗水和心血!

[出示]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齊讀句子。

(教學至此,難點已攻克,學生很自然地明白“汗水和心血”就是指勤奮和辛勞;“鮮花”指成功。這個攻克難點的過程沒有瑣碎的分析,而是在一定的溫度下,冰自然的融解過程。)

結尾的教學:

總結全文。

(1)、請同學們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2)、出示最後一句。你讀懂了什麼?

生:從“只有”這個詞中,我明白要想有所作為,只能靠勤奮沒有其它途徑。

師:你有一雙慧眼,抓住了一個關鍵詞。你來讀好這句話!

生:我認為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不停地努力,才能有所作為。

師;不停的努力,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嗎?

生:堅持不懈!

生:始終如一。

師:對,持之以恆的勤奮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有了它,還有什麼實現不了?齊讀。

(出示最後一句話,讓學生體悟兩點:要想有所作為,只能靠勤奮沒有其它途徑;要堅持不懈的勤奮,才能有所作為。透過體會和反覆朗讀,讓學生把對於勤奮的理解昇華到一個至高的境界,體現了這篇議論文的價值導向。)

(3)、總結全文:

是啊,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必須也只有靠勤奮二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奮會拉長我們的生命,會讓我們短暫的生命變得有價值、有光彩!讓我們牢記:

指板書,齊讀:(出示: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最後又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中心句,迴環反覆,如一張大張的網合攏起來,網住了所有學生的思想,讓“勤奮”這個觀點深入人心。教學到此,餘音繚繞,回味無窮。)

中間的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後三次用“這就是勤奮!“的句式點題,反覆詠歎,觸動學生心絃,讓他們一步步明白“勤奮”就體現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口號;讓他們明白“勤奮”是多麼不易,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在輝煌的背後,是普通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與堅持;讓他們明白無論何時勤奮都不晚,關鍵是行動!如:

你還從哪裡看出司馬光非常勤奮呢?

生:我從這裡也看出他勤奮:“長大以後,他更加勤奮。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後便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生:司馬光的枕頭與我們平時用的枕頭是不一樣的。我們睡的枕頭是軟綿綿的,而他卻用一段木頭,硬邦邦的,我覺得肯定不舒服。

師:誰要補充?

生:對呀,睡覺時只要一動,枕頭就會滾開。看來,他用這種枕頭是為了擠出時間來讀書寫作。

生: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師:太貼切了!請把掌聲送給他!

司馬光管這種枕頭叫“警枕”?這裡的警應是什麼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麼?(時時刻刻都不要浪費時間,要抓緊時間學習和寫作)

爭分奪秒的學習、寫作,連睡覺的時間都要擠出來,這就是——“勤奮”!(點課題“勤奮”)誰來讀一下這句話,把你的體會融到文字中去!

師:你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誰再來讀?

生讀。

師;你讀出了他的勤奮。

(引導學生同桌合作探究,抓住深受感動的句子,圍繞重點詞語談體會,感受司馬光的勤奮。學生再三品讀‘警枕“,與自己的枕頭對比,推測司馬光的動機,明白了司馬光以常人難以忍受的方法擠出時間來寫作,從而心中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於是,教者趁熱打鐵,點題明旨,水到渠成。)

師:我們來看一段錄象,看看司馬光是怎樣利用“警枕”來勤奮學習的?看完之後,你又有什麼體會?

生:他犧牲了休息時間,才有所成就,他真棒!

生:他太勤奮了,我得好好向他學習。

師:再次朗讀,把你們的感受融進去!

(同時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補白,再現當時的情景,讓學生走進歷史,走進文字,深刻地領悟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最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整個課堂被司馬光可貴的精神感染著。)

總評: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有利於閱讀主體情緒化“場”,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其去和文字對話,主動地去讀書,專注地讀,興致勃勃地讀。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對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和體驗。同時,透過師生、生生的對話,相互交流,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共識共享共進,智得以啟迪,情得以激發,既使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內涵,觸摸了司馬光、童第周的心靈,使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使“勤奮”的道理深刻地烙印在每個孩子的思想裡,衷心地希望能使他們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