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班教學案例分析

小班教學案例分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案例分析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班教學案例分析,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教學案例分析 篇1

第一週的第一天:

今天是孩子們來園的第一天,高詩雨的媽媽7:20就把寶寶送來幼兒園了,寶寶剛來到幼兒園的時候還沒有什麼情緒,媽媽陪了一會兒後要離開了,高詩雨馬上拉著媽媽哭了不讓媽媽離開,而她的媽媽也就說:“媽媽不走,陪在你身邊!”於是媽媽又陪著高詩雨玩了一會兒。這樣的情景反覆出現了好幾次。

第三天:

今天高詩雨媽媽送高詩雨來園之後,給了高詩雨一包餐巾紙,高詩雨拿著餐巾紙來到老師面前說:“看,我有餐巾紙!”於是我和高詩雨聊了起來,等高詩雨想到要去找媽媽的時候,媽媽已經走了,高詩雨又哭了起來,還跑出教室要去找媽媽。

第五天:

今天早晨來園的時候,高詩雨的媽媽把孩子送到教室門口,看見老師在門口迎接孩子後馬上轉身走了。高詩雨一下子就哭了出來,只是一邊哭一邊說:“媽媽早點來接我!”於是我拉著她的手來到了教室裡,引導她來到了娃娃家裡燒飯,高詩雨一來到娃娃家裡馬上就開始不哭了,眼淚還掛在臉上就開始玩了起來。

第二週的第一天:

今天早上,高詩雨的媽媽大約8點左右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高詩雨看到教室裡有了同伴,回頭和媽媽說:“媽媽再見!”說完就跟著老師進教室遊戲了,一邊走一邊還說:“老師我不哭了”。

分析反思:

幼兒剛來幼兒園有分離焦慮是正常現象,他們哭是最主要的表現。這個時候老師和父母的安慰與表現是十分重要的。作為老師要讓孩子體驗到在幼兒園裡老師很喜歡寶寶、和同伴一起遊戲很快樂的情感。因此在一日活動中,我們經常與孩子親近,如:抱抱孩子、親親孩子等,同時也安排孩子與同伴一起遊戲,使他們感受同齡人一起遊戲的快樂。

但是在早晨來園的這段時間內,送孩子來園的成人的行為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成人送孩子來園的態度堅決的話,孩子會知道成人是希望自己來幼兒園,知道一定要上幼兒園的,這樣孩子的情緒會比較快的願意適應幼兒園的環境;相反,如果成人的態度不堅決的話,孩子會認為我去不去幼兒園是由自己決定的,此時孩子的哭鬧情緒會更加厲害,他的來園情緒會更加趨於不穩定,更加不願意來適應幼兒園的環境。

所以,孩子剛開始來園的情緒是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配合的。

小班教學案例分析 篇2

案例描寫:

將一個方框的`上邊粘在電影片幕的上面,當作電視機。教師將手躲在“電視”後面操作指偶表演故事,一邊講故事“丁零零,丁零零,早上七點鐘,該起床了。啊!早晨多美啊!誰起床了?哦,是我媽媽。(伸出食指)媽媽起床要幹什麼呢?要準備面色,煮牛奶。看!誰起來了?是哥哥。(伸出中指)哥哥要去踢球!接著誰也起來了?是姐姐。(伸出無名指)

孩子們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好奇與喜悅寫在大家的臉上,當演到爸爸不肯起床時,我問大家有什麼辦法,一個孩子竟走上來,想把爸爸拉起來,呵呵……

案例分析

這是一個語言活動,對於小班幼兒來說,在語言活動的過程中總不如大班孩子那麼觀點多,有自己的看法,因為小班年齡的孩子,孩子年齡小,注意力不易集中,語言節奏緩慢,傾聽能力較弱。基於這樣的特點,所以語言活動的形式往往和大班有很大不同。

比如在這個活動中,語言的內容取自幼兒的日常活動,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還有我,這樣的角色。還有一些具體的熟悉的事件,如做飯、梳頭、拍球、上班等等。這些發生在幼兒身邊的事情總能很容易地激發幼兒的聯想。

在活動的組織形式上,以看電視來吸引幼兒的興趣。並用動態的情境展現故事的內容,以彌補幼兒在傾聽方面的不足,幫助孩子理解內容。而且電視畫面的調皮可愛,能激發幼兒的共鳴,吸引他們參與一起說。

杜威聲稱:“當我們說教育就是發展時……我們的最後結構是,生活就是發展;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所有幼兒教育只有紮根於幼兒生活與經驗,幼兒教育才能發揮自己的效能,教育才真正有意義。如果幼兒教育脫離了幼兒的生活與經驗,那麼幼兒教育便是不可能的。

有研究稱:幼兒6~7歲後,語言獲得能力快速減退,如果青春期以前沒有接觸正常語言環境,那就再也不能獲得正常的語言發展水平。並且第二語言的學習也與年齡呈負相關,年齡越大,大腦的可塑性越小,第二語言獲得的效果越差。

小班幼兒正是處在這一關鍵期,所以我們應該抓好這一時期,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好語言教育。多和全體孩子說話,多和個別孩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