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簡析格式塔心理學派的整體論思想論文

簡析格式塔心理學派的整體論思想論文

“格式塔”(Gestalt)有完整、形狀兩方面的意義,因此也被叫做“完形”。“完形”在心理學上的意義指一種心理結構,是在機能上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的整體結構。以魏特海默、柯勒、卡夫卡為首的格式塔學派最先強調先驗論和整體論,反對當時在心理學中流行的以馮特為首的“結構主義”,後來又反對以桑代克為代表的聯結-試誤說。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在個體利用智慧對情境或者對情境與自身關係不斷建構完形的過程。

一、“整體論”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整體論”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格式塔心理學派產生於20世紀初,最早出現於德國。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社會歷史原因。因為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走向統一,使得其經濟、教育、科技迅速發展,這正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德國在歐洲的社會歷史地位發生了鉅變,趕超了許多古老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德國更加註重國家的快速發展,強調整個國家的整體性,並以這種潛在的意識形態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領域。所以,心理學也受到了當時整體性的影響,進而為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二)“整體論”思想形成的哲學背景

哲學是所有學科之母,對各學科都起到了指導的作用,能夠為它們提供一定研究的正規化。因此,格式塔心理學派的“整體論”思想還受到當時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和胡塞爾哲學思想的影響。康德綜合了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弊端提出了先驗論,認為它的形式不是來自經驗,不是透過實踐活動能實現的,而是必須由自我意識提供,自我生成的。因此,它是先天的。不僅如此,康德還認為這種先驗論是綜合的,它的先天綜合是經過自我意識的統一。康德採用了這種先驗論的方法來認識個體,先驗論把整個認識過程看成是認識主體的活動過程,人的經驗是一個整體的現象。於是,“整體論”思想在先前學者的哲學思想影響之下,主張知覺不是一種被動的印象和感覺因素的結合,而是這些元素主動地組織成完整的經驗和結合起來的經驗。

(三)“整體論”思想形成的心理學理論基礎

在格式塔心理學派出現前,有些心理學家已推出了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即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心理學家馬赫運用空間形式的感覺和時間形式的感覺對整體觀做了一個很好的說明。例如:“一個圓周的大小和顏色可改變,但是它的圓周性不會因之改變”。同時,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安·馮·厄稜費爾進一步深化和擴充套件了馬赫的理論,把馬赫所主張的空間形式和時間形式統稱為“形質”,他倡導心理學應當研究事物的形質,而這種形質就是一種樸素的整體觀。馬赫注重感覺在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性,認為感覺是一切客觀存在的基礎,也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基礎,而這些感覺與其它任何元素無關,可自身獨立地存在;馬赫與厄稜費爾的這些理論直接被格式塔心理學家們所吸收和利用。

二、“整體論”思想的提出

1912年“似動實驗”的形成標誌著“整體論”的提出,也標誌著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產生。這個實驗是由維特海默帶領主持的,然後由苛勒與科夫卡等人一起進行觀察最終獲得了“似動現象”。似動是一箇中間狀態,是處於靜止與運動之間的一個現象。這個實驗透過藉助速示器,根據時距的長短,運用一條垂直線和一條水平線,從而觀察它們是如何引起大腦皮層相應區域興奮的產生,此實驗的成功導致了驗證似動現象的產生。因此,似動實驗的形成直接推動了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發展。雖然在格式塔心理學產生以前,也有相關心理學家研究了似動現象,有些學者採取“眼球運動說”進行研究、有些學者採用了“聯想說”進行研究,但這些都被維特海默有理有據地排除了。

三、“整體論”的思想內容

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觀點是透過“完形”的頓悟達到學習目的。“完形論”即“整體論”,柯勒透過黑猩猩實驗證明了動物之所以會用棒取食物,是因為動物領會了事物和棒子的`關係,在視野中構成了事物與棒子的完形,才發生了接棒取物的動作。

(一)強調知覺的完整性

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個體對事物的知覺具有完整性。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個體首先是知覺到整體的現象,然後才會注意到構成整體的諸成分。比如,在一個以散亂的點排列的圖形中,個體首先會看到是所有的點所構成的這個圖形,最後才去看圖形中不同的點。同時,整體並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而是具有和部分不同的質的特點。在格式塔心理學派看來,人體由很多器官組成,是一個身體完整的人,但是僅僅把這些器官組合起來,並不能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完整人。要想成為一個精神完整的人,還需要透過教育促進個體思想的形成及情感的昇華。

(二)強調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完整性

格式塔心理學派批判當時的元素主義,認為他們將整體分離了,只是孤立地去分析學習中的某個問題,沒有看到知識間、問題間的聯絡性。格式塔派認為人的學習是主體內部不斷構建完形的過程,將知覺的完整性用於學習的過程中,強調學習的完整性。在黑猩猩接棒取物的實驗中,黑猩猩不是偶然看到棒子並玩弄它碰巧獲得食物的,而是首先看看了香蕉,進行考慮後才去接棒的。因此,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問題解決的方法或手段需要對整個情境進行觀察以後產生的,是一系列整體的聯絡過程,是與情景結構相適應的。

四、“整體論”思想的重要意義

(一)“整體論”思想對其它心理學派理論的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派是最早的認知學習理論,對其它心理學派的認知學習理論學派以及其它學習理論產生了很大影響。第一,它對學習的認知理論尤其是皮亞傑的認知結構主義有重大影響,應當說格式塔心理學派是認知結構主義形成的理論淵源。

皮亞傑認為學習的實質是構造和組織的一種完形,認知結構就是認知的一整套系統的、完整的知識體系。認知結構的整體性體現在教師在選擇知識內容時,應當考慮知識的相對整體性,不僅要注重學科內容知識,還要結合學生的經驗知識,以此構建一個綜合知識、綜合課程體系,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完全概念的形成。第二,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研究人的本性,以人為本,以“整體觀”的理念對個體人作出了詳細分析與描述。他們把人當作一個理智與情感並存的整體來進行研究,強調在教學中應當做到赫爾巴特所提倡的“教育性教學”。羅傑斯認為個體不能形成絕對的“主知主義”或者“主情主義”,主知與主情不能分割,個體應當知曉情感和認知是相互聯絡、相互統一的有機體。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使認知具有情感性,情感具有認知性,真正做到學生“知、情”的完整發展。那麼,要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情感效應,就應當建構學生所學習知識的個人意義,把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並內化到他們的個性中,使知識成為學生本身的一部分。

(二)批判了聯結論所持學習的機械性和片面性等觀點

格式塔心理學派承認由於人類感官的作用,有機體就感受到了外界環境場的存在,包括地理環境和行為環境,肯定了機體組織的能動作用,從而該學派強調個體的心理具有一種組織功能。以桑代克為代表的認知聯結論強調人們的學習是S—R(給予有機體一個刺激到有機體做出反映)過程,這種理解是直接的,沒有涵蓋意識的中介作用,是透過貓盲目試誤開啟迷籠得到食物而得出來聯結情境反應。因此,桑代克等人對於學生的學習持有“機械論”的觀點,認為學生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大腦只是一個機械地接受知識的容器。格式塔心理學派批判了他們機械學習論的觀點,“整體論”思想主張學生學習的實質是主體內部主動建構完形的過程,他們強調神經中樞過程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當感覺資訊輸入人的大腦時,人腦中的組織和解釋機制是有主動性的,不是被動的,大腦有一定的識別功能。因此,格式塔學派心理學派認為人們的學習是S—O—R模式,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絡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識為中介。學生的理解是間接的,強調了學生在完整的情境中體現的學生自我意識的主觀能動性,打破了“聯結論”中學生學習的被動性和機械性。同時,格式塔心理學派主張的學習必須依賴於學習者對整體環境的感知,從而打破了“聯結論”學習理論中的片面性,它們較之其它心理學派的學習理論更加成熟。

五、“整體論”思想的缺陷

格式塔心理學派的整體論是在“先驗論”和“現象學”的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主要反對心理學上的以馮特為首元素分析主義,也在似動現象的產生裡面反對了聯想說。因此,格式塔心理學派否定分析作用,將綜合作用絕對化,把所有的東西都籠統化地去看待,將分析和綜合的統一性分離了。但我們應當知曉,如果沒有大腦皮層的分析和綜合活動,什麼認識也沒有了!巴甫洛夫曾說過,“如果我們不分析行動和體驗,我們就絕不會看見任何一種心理學”。所以,分析的方法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是至關重要的。同時,格式塔心理學派還否認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整體反映,即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反應。忽略了客觀現實的作用,而一味地尊崇感覺,誇大了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作用。然而,任何一門心理學派都有其值得借鑑和思考的地方,我們不能持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的態度,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批判與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