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我國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的計量經濟學教改方案研究

我國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的計量經濟學教改方案研究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意義

經濟學是考察社會經濟現象、行為及其規律的學科,而計量經濟學則是揭示經濟學理論所考察的社會經濟現象之間的數量規律。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與應用能力,關鍵取決於能否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觀察理解經濟現象,能否構建恰當的經濟模型,能否準確進行引數估計與模型檢驗,使研究結論客觀反映經濟規律,進而為政策決策提供有意義的參考。目前,雖然計量經濟學已被列為高等院校經管類各專業的重要課程,但我國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研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進一步培養好計量經濟學人才任重道遠。為更好提升學生學習和應用能力,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入手進行計量經濟學人才的培養。

(一)有助於培養學生觀察與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

計量經濟學重在培養學生基於經濟學理論觀察社會經濟現象,勇於提出問題。譬如,在研究通貨膨脹時,學生應回顧成本推動型、需求拉動型等通脹形成機制,思考這些理論能否解釋現實。以始於2009年下半年的通貨膨脹為例,顯然,每個人都經歷與感知到了該輪通貨膨脹對自身的影響,企業家感覺到原材料上漲,居民感覺到菜價上漲,學生髮現食堂飯菜價格上升。對於計量經濟學的學生來說,首先要思考此輪通脹的原因與貨幣供給過多是否相關,進而要思考此輪通脹與過去通脹是否存在相同特徵。教師要將這些問題引入課堂,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與研究社會經濟現象,這實質就是培養學生學習與研究計量經濟學的能力。

(二)有助於培養學生研究社會經濟現象的能力

計量經濟學教學是引導學生應用經濟學理論理解經濟問題的過程。由於社會經濟現象的形成機制非常複雜,對同一經濟現象經濟學家存在不同的看法。經濟學理論和計量經濟學方法發展日新月異,這種快速的知識更新使得師生需要不斷學習與研究。此外,經濟現象本身也伴隨經濟體制、執行機制與經濟結構的變化而發生複雜變化,對這些日益複雜的現實經濟現象的深入考察,也考驗著我們運用計量經濟模型的能力。因此,深刻理解經濟現象及其背後的機制,重在能否正確應用計量經濟學。仍以通脹現象為例,學生可能首先聯想到的是貨幣需求函式,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廣義貨幣(M2)的時間序列資料。透過觀察,M2增速於2009年起快速下降,但與此同時,通脹卻表現出持續上漲的態勢。該現象提醒我們,若以非線性貨幣需求函式建模,則可以揭示通脹與貨幣需求間的複雜關係。為此,適時引導學生針對我國特定的資料,探索性研究通脹與貨幣需求間的複雜關係,能夠培養其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助於培養學生研究計量經濟理論的能力

高等教育的'重要落腳點是開發學生創新能力。在計量經濟學學習中,學生的創新能力體現於能否發展計量經濟學理論。比如,透過引導學生觀察通脹現象,逐步提出以下問題:如何檢驗通貨膨脹與M2是否是平穩序列?這兩個變數是否存在協整關係?該關係是否具有非對稱、非線性的特徵?怎樣檢驗與估計非對稱、非線性的長期均衡關係?要回答以上問題,必須學習與發展計量理論,這需要我們拓展既有非平穩時間序列分析的理論與方法。因此,在研究中準確理解與應用相關理論與方法,特別是針對資料特徵拓展計量理論,是培養與提升學生學習與應用能力的重點。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改革路徑

現代計量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有:單位根檢驗與基於非平穩變數的建模技術;描述經濟現象複雜動態性的模型;使用面板資料建立的模型。這些理論與方法與之前的經典計量經濟學相比存在較大區別,為使教學與現代計量經濟學的發展相適應,許多教師從教材改革、教學方法創新、突出實驗教學等角度思考了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方法改革。基於培養學生能力這一角度,借鑑以往教學改革的有益建議,結合我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現實狀況,在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嘗試從以下方面踐行教學活動。

(一)立足引導與啟發

首先要清晰講授相關概念、理論和方法,梳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適時對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其智慧。例如,在講解引數估計量的線性無偏最小方差性質中,應分析估計量是被解釋變數的線性樣本組合,從而引導學生認識估計量的本質,在理解估計量為一個隨機變數的基礎上,提出其是否服從特定的分佈,最終引導學生理解估計量的方差以及對備選估計量的方差分析比較。基於估計量的有效性,再講解漸進無偏與漸進最優估計量。接下來,適時展示線性無偏最小方差估計量的模擬結果,以此引導學生理解基本的計量經濟理論,把引導學生學習和“教會學生學習”一體化。

(二)貫穿“理論、方法和應用”三位一體

在教學中因勢利導,從經典計量經濟學適當拓展到現代計量經濟學,並據此闡釋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注重學生的學習反應,清晰介紹相關前沿理論。培養學生學習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能力重在:一要闡釋迴歸分析的產生背景及其內涵;二是要培養學生根據我國資料構建計量模型的能力;三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講授內容進行延伸。計量經濟學前沿的理論與方法集中在文獻中,應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結構從教材延伸至文獻中。比如,在講授異方差時,適時引出ARCH模型及其應用;在講授面板模型時,適時延伸到動態面板模型與廣義矩估計,並結合我國各省市城鎮居民收入的面板資料,介紹動態面板模型和廣義矩估計的分析思路。這種適時適度地引申新的知識,不但使學生深入理解基礎概念,還啟發學生拓展知識進行應用研究。

(三)充分利用蒙特卡洛模擬技術

針對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望而生畏的現狀,我們利用蒙特卡洛模擬技術,透過程式設計將計量經濟學中晦澀難懂的估計與檢驗理論轉化為模擬結果,使得學生對抽象數學公式的模糊認識,轉化為對模擬圖形直觀深入的理解。比如,線性無偏有效估計量的統計含義,既是引數估計中最基礎的知識,又是大多數學生難懂的部分。在教學中採用模擬實驗和模擬圖形,讓學生對抽象的計量理論產生直觀的認識。又如,模型的誤設定(如隨機誤差項的異方差性)及其導致的相應後果,是學習傳統線性計量模型基本假設的重點,由於需要較強的數理統計學基礎,這部分內容不但學生難理解,也是教師難以詮釋清楚的問題。透過模擬實驗結果能夠形象展示違背經典計量經濟假設下所導致的結果,促進學生對設定正確模型的重要意義產生深刻理解。這種模擬實驗的教學模式不僅避免數學方面繁雜的推導過程,防止學生對計量經濟理論“望而生畏”,還培養了其創新性的學習與研究能力。

三、計量經濟學教學創新策略

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興趣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主動學習”與“幹中學”這種新型教學理念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採用如下策略。

1.在課堂講授中有意識地提出問題,與學生互動,共同討論問題,適時延伸問題,將學生引入到對相關前沿文獻的學習。例如,為何採用標準差衡量估計量的精度?OLS與廣義GMM的估計原理區別在哪?單位根檢驗統計量的機率分佈為何區別於常規分佈?透過不斷提出類似問題,與學生“互動式”討論並且解答問題,不僅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向深度與廣度發展,還有助於激發其學習積極性。

2.在課堂教學中協調理論講授、案例分析、實驗教學之間的關係。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模型設定、引數估計與假設檢驗等,案例分析和實驗教學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理論和方法,並促進其學以致用,能夠進行經濟學研究,但絕對不應以軟體操作教學替代基礎理論的教學。在講解理論的基礎上,適時操作相關的計量經濟學軟體,解釋軟體輸出結果,是實現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融合的有效路徑。

3.透過案例與資料分析,建立恰當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不管是經濟學理論,還是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經濟現象及其背後的執行規律是學生關注的問題。基於我國的實際例子講授計量模型,容易激發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經濟問題的能力。針對計量經濟學“難教、難學、難懂”,上述教學方法體現“學生主動學習”和“幹中學”等先進教學理論的精神實質,不僅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習計量經濟學,也開拓了其知識視野,培養學習、研究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