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中的自由論文

教育心理學中的自由論文

導語:對於教師而言,問題不在於學生是否可以成為研究者,因為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他們是可以的。那麼教育心理學的論文怎麼寫呢?一起來學習吧!

教育心理學中的自由

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描繪了課堂中相互作用的四種類型,他分析說,第一種型別是最傳統的教師講課情況的特點,他提出要求而不要求及時反饋。第二種型別是一種改進,因為教師尋求反饋,以弄清學生是否明白他所說的話。在第三種類型中,交往有了進一步的改善,因為允許學生可以相互學習。而在第四種類型中,為交往打開了更多的渠道。

筆者認為,在教育心理學中探討教學的問題,形成課堂上的民主、平等、積極合作的關係,需要用一種“自由”的眼光去審視。“自由”這一詞放在教學領域,應該包含兩個方面,教師教的自由和學生學的自由。

一、教師教學自由的必要

首先,給予教師教的自由,具有很重要的教育學意義。一般人們習慣把教育過程說成是人的再生產和人才生產的過程,但是教育過程是不同於一般的生產過程的。生產過程有固定的生產工藝,而教育過程卻是相當複雜的,因為教育過程的主體是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學生的認識能力、知識結構、性格、氣質等各方面都不一樣。所以,此時教師需要根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和修養來處理複雜的問題。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活動是具有一定獨立性,教師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已經得到人們的理解。

其次,出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的教授需要自由。如果僅僅允許教師去講解書上現成的內容和答案,將模式化的東西硬塞給學生,不去考慮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和接受問題的程度區別,那麼,如何期待學生對這一問題有深入的瞭解呢?如何使得學生在不同的觀點對照下進行自主的選擇,來獲得自己認為是滿意的答案,或者進一步去形成新的觀點呢?如果教師在教授問題時,只是刻板地侷限於所學的教科書,自己都沒有自主的選擇權利,僅僅充當書本的傳聲筒,那麼,如何期望他的教學富有挑戰性,如何去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一個教師會在講授中對自己的假定提出質疑,承認自己處境中隱藏的倫理兩難問題,教師在講授中會提到一些不太常見的理論、事實和哲學思想,而這些是他們有意做的提示。”所以,教師基於對學術的思考,質疑與批判精神,以及教學獨立性的養成對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以生命為基點的教師教學自由

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是什麼?這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這些問題一直都被廣為討論,人們的認識也有所發展。比如,認為過去課堂教學主要是關注教師的教,而忽視了作為主體性學生的學;重視知識的傳遞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等等。這些認識的發展,儘管對深化課程改革是有所幫助的,但是並沒有跳出一個“大框架”。這種框架代表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徵:完成認識性的任務;把鑽研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看作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或者唯一任務;上課是執行教案的一個過程。這種框架就意味著教育工作儘管是面向未來的,但它往往不是從過去的經驗中汲取教訓,面向現在與未來,反而是以過去為範本,亦步亦趨。科學的把握是課堂教學成效、有效和優效的前提。新課標倡導“用教材教”——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的轉變有利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如果說“教教材”是“教書”,那麼“用教材教”就是既“教書”又“育人”,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教科書為載體,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搭好“腳手架”,透過對教與學活動的科學設計、組織和調控,幫助學生達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以生命為基點的教師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生命發展為基礎,透過對生命世界的關注,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人格提升、個性張揚,使教師的職業生命活力得以煥發,師生生命在交往互動、共同經歷中不斷生成的過程;是學生具有正常的情感體驗,個性充分發展的基礎上,使師生雙方生命都得以生成,實現完整的教與學的過程。生命化教學的本質在於生命的體驗性、教學的交往互動性、教學的生成發展性。教師在以生命為基點的教學上應該首先認清以下幾個問題:

真正的教育內容應該以學習者來看,學習者領會而掌握的內容才是教育內容。它不是一個先於教育活動的東西,而是在教育實踐中發生的.,教育內容應該是在師生互動中產生的,簡單地說,師生面對的是教材,而不是教育內容,教育內容是在實踐中發生的。

作為教師本身的職責是要將教材的意義在教師預定的計劃中獲得,而在此基礎上,教師教學要以生命作為根基,需要教師品質的開放性,透過獨立設定課程、滲透於學科、課外活動等形式來實現。只有這種關注學生自身活動和教師生存狀態的教學內容,才會真正帶給教師教學上的自由。

三、教師應成為學生合作研究的夥伴,推動學生成為研究者

對於教師而言,問題不在於學生是否可以成為研究者,因為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他們是可以的。我們認為關鍵的問題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成為研究者?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的很多學生已經對學校僵化而缺乏創造性的教學模式產生了厭煩情緒。教師首先應該研究這些厭煩情緒,以及學生的困惑與現實的聯絡。透過對學生這些方面的理解,教師就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出相應的研究策略,教師儘可能多地把學生的個性化興趣和需要聯絡在一起時,他們就能消除學生的這種困惑。讓學生去理解一種意識上的解放,帶著這種意識,他們開始尋找塑造自身的各種力量,努力去理解如何發現自我,又如何認識世界,最終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教師在這裡充當了學生指路人的作用,與此同時,與學生成為合作研究的夥伴,推動學生成為研究者。

用“自由”的角度,從心理學出發來衡量課堂教學的實質,使教師進行生命化的教學,並且學生可以成為教學的研究者,形成課堂上的民主、平等、合作的關係,為課堂上的師生雙向交往創造良好的心理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