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

星星變奏曲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

朦朧與變奏

——評劉丹《星星變奏曲》教學

史紹典

詩難“教”,新詩更難“教”,當代朦朧詩尤其難“教”。選在人教版新課標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的《星星變奏曲》,就是這尤其難“教”的一首朦朧詩,更何況它還有朦朧之外的“變奏”!

劉丹教學以細膩見長,我曾經評點過她的《山中訪友》的教學(載《中學語文》2005年11期),對其教學風格有過評說。《星星變奏曲》的教學一以貫之其做派,同樣有種新鮮的感覺。

劉丹的匯入:

“我們說: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也不同程度地會遭受心靈的劫難。儘管如此,人們還是站在現實的苦難中,遙望幸福的彼岸,痴心不改。有人說,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幻想幸福,愈是嚮往幸福,這是人性的本能。而我說,愈是痛苦中的人,愈是以自己的行動去追求幸福,尋覓美好,則是人性的高貴。

今天,我們學的《星星變奏曲》,就是一首高貴的詩。……”

這一段“開場白”,“抒情,細膩,有濃濃的感情色彩”(播音員丁建華談朗讀《星星變奏曲》的感受)。劉丹細膩地提示了,人生難免“不幸”,現實難免“苦難”;而面對種種的“不幸”與“苦難”,惟有企盼與追求。劉丹以這一“開場白”,預示了《星星變奏曲》中的兩種意象、情境,提示著為人必須堅守“人性的本能”與“人性的高貴”。

劉丹用了人人都能領悟的話語,作了直觀的引入。這一引入,隱去了寓意,隱去了朦朧,隱去了晦澀,但仍然以系聯兩端的語詞架構(“苦難”與“幸福”),引領學生,接近《星星變奏曲》的朦朧。

導語,它的作用,就是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向文字。

問題是,《星星變奏曲》的意象,是隠喻著“黑暗”與“光明”,劉丹的導語,訴說的是“苦難”與“幸福”。“黑暗”中有“苦難”,但“苦難”不等於“黑暗”,“幸福”中有“光明”,但“幸福”不等於“光明”。擺脫“苦難”追求“幸福”,跟掃除“黑暗”追求“光明”,是兩種意義。劉丹或許是要廓大《星星變奏曲》的文字義,以指向更為深邃的認識價值,引向廣泛意義的追尋。此可進一步探討。

我想從四個方面,來談劉丹《星星變奏曲》的教學。

教學的定位

《星星變奏曲》的教學,是定位在教師引領下的學生“研讀”,或者叫著教師引領下的學生“鑑賞”,亦即老師引領學生嘗試研究著讀書。

看看對“自己讀詩的初步感覺”把握的教學環節:

師:剛才大家聽讀和跟讀了這首詩,現在請同學們帶著自己讀詩的初步感覺,請:

說說這是一首的詩。(板書)

生(男):這是一首立志的詩。

生(女):這是一首抒情詠物的詩。

生(女):這是一首說星星的詩。

生(男):這是一首追求幸福的詩。

師:我同意最後一位同學的意見。那麼,你們知道詩人追求的.是一種怎樣的幸福,這種幸福與我們坐在教室裡所體會的幸福有什麼不同?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初步的感覺”應該多樣,詩無達詁嘛。

問題是,以一個肯定判斷“這是一首的詩”,能否準確地談出這“初步的感覺”?“初步的感覺”,或然或否,或有然有否,或不論然否,都會存在的。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感覺了、或沒有感覺、或有點朦朧感覺等等,都是“感覺”。“感覺”這東西,尤其不好拿來填空(因為一個小小的空格里,完全不存在感覺的空間)。從學生的回答來看,“立志”、“抒情吟物”、“說星星”、“追求幸福”云云,只是一些空泛的套話,只是憑空“擠”出來的一個語詞,只是學生力圖靠近老師“標答”的一種猜想。不能說是真感受。只有用自己的語言真切地表達出來的,才是真感受。學生們似乎一點都沒有“感覺”到《星星變奏曲》的朦朧,一下子就拿一個詞填進了那個空,這會是真感受?真感受要學生們自己去感知、去感悟、去感動,要學生們敞開來、放開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