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猴王出世》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

《猴王出世》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

 

師生問好,上課開始。

師:看老師寫課題(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徐】“看老師寫課題”的本意在於引導學生規範寫字,增強題目意識,但是從影片看,教師寫課題時完全擋住了學生的視線,而且當堂寫課題,如果教師的硬筆書法不是最好的話,很可能使示範的效果適得其反,所以不如在課前就寫好課題。

【Y】課前就可以把課題板書好了。

師:聲音能不能不這麼軟啊?再來一次(生再讀)

【X】俗!

師:很好!課題後面有個①,表示有註釋。這篇文章很多地方有註釋,幫助我們讀懂它。昨天你們預習了嗎?誰來說說,你是怎麼預習的?

【X】既然學生課前已讀了幾遍課文,為何不讓談談收穫、體會、疑問什麼的呢?教案中有“課前,學生要根據‘閱讀提示’熟讀課文,並能在課文中做做預習記錄”的預設,為何不瞭解學生記錄了些什麼呢?不是說要“順學而導”嗎?

【Y】大賽不是要求不能佈置預習的嗎?這裡怎麼突然冒出了預習?

【徐】“誰來說說,你是怎麼預習的?”這個問題的目的在於教師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是非常必要的。大賽規定不準預習,指的恐怕是參賽教師不準事先接觸學生,不準事先“做好鋪墊”。

生1:我把好詞好句都畫下來了,另外我讀了五六遍。

師:讀了五六遍,等會兒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讀,好嗎?還有嗎?

【徐】“等會兒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讀”,這是對學生的期待和鼓勵,也是延時檢查預習效果的好方法。但如果“等會兒”不檢查的話,那就變成了“噱頭”和花拳秀腳。

生2:我先畫出好詞好句,又把自己不認識的字標上拼音,還找到了一些讀不懂的句子、讀不懂的句子,查詢它們的意思和斷句。

師:厲害的,真不愧是師大附小的同學,真了不起!其他同學都進行了預習,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篇課文前面有一個“閱讀提示”,有嗎?

【徐】“真不愧是師大附小的同學”這句話從教師角度聽好像是說“師大附小不其他學生要好”,其實從學生角度看,在於引導和培養學生“以自己學校為榮”的意識,值得提倡!

生:有!

師:閱讀提示當中有這樣兩個問題——(影片出示),你去思考過嗎?

閱讀提示

1.石猴是從哪兒來的?

2.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請同學們快速地瀏覽課文,在關鍵的語句下面畫一畫,等會兒我們交流,開始。

【X】好啊,就讓學生說說呀,然而沒有,教師打出了“閱讀提示”。

【Y】這兩個問題是圍繞“寫什麼”來提的,而且,第一個問題,學生一讀就明白了。由此可見,“寫什麼”在閱讀課中也是需要的。

(生瀏覽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X】這裡花了些時間讓學生看書,為後面的交流打基礎。

(2)

師:好,同學們,我們來交流一下:石猴是從哪兒來的?誰能用文章中的話來告訴大家?

生:(生讀文中句子)

師:你們和她一樣嗎?簡單的說,這個猴子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教師肢體動作)。瞭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個什麼詞語來形容?

生1:神奇。

生2:奇妙。

生3:非同一樣。

【徐】三位學生回答,教師均沒有作出恰當的評價,應該選擇相對最佳化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評價。

師:它是怎樣成為猴王的?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

生1:石猴是因為自己有本領,幫助眾猴找到了水源和安身之處,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大家就拜他為王,可以說他是憑自己的本事成為猴王的。

師:這個本事(在這裡)說具體一點就是什麼?

生:在這裡指他能夠進到瀑布裡,又出來,他給大家尋找了一個安身之處。

師:回答得非常完整。石猴敢於第一個跳進水簾洞,又能安然無恙地出來,成就了他當上猴王。讀到這裡,這石猴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1:給我留下了一個勇敢的印象。

師:勇敢。你呢?

生2:勇敢無畏,一心為公。

【Y】“一心為公”好像不對。

師:多了一個“一心為大家”。你呢?

【徐】學生回答“一心為公”,教師也許感覺到不是最妥當,有意識第糾正為“一心為大家”,既沒有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又巧妙地做了引導,未嘗不可。

生3:給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並且有自信。

師:請坐。同學們,一蹦蹦出一隻石猴,一跳跳出一個猴王。這猴王的形象已經活靈活現第留在了我們的腦海裡。那麼,吳承恩先生是用怎樣的語言把它寫出來的呢?請同學們自由的放聲的先讀讀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生自由讀)【10:00】

【Y】難得在公開課中聽到老師說“是怎樣寫的”。

【徐】的確如此。曾幾何時,大家談“寫”色變,整節課都在“內容感悟”上做足文章,結果是“課上感動、課下不動”,學完課文走出這個“情感場”,學生的讀寫能力一點也沒有提高。

上述環節,教師從“兩個問題”入手,立足於內容層面上的梳理,屬於“整體閱讀”的常規操作。“一蹦蹦出一隻石猴,一跳跳出一個猴王”這個結論是教師歸納出來的。學生在回答“兩個問題”時,教師並沒有要求“歸納”,而是要求用課文中的話或自己的話回答。一位學生回答之後教師肯定其“非常完整”,似乎揣摩不出教師的用意在於“完整”還是“概括”。

(3)

師:同學們讀書姿勢特別好,讀書的聲音也非常好聽。哪一句話,寫石猴寫得特別生動?誰來說說,旁邊這位女同學。

【X】怎樣組織交流呢?這裡採用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交流。交流第一個問題的目的,好像是要學生找出一句話,準備圍繞這句話做些文章。

生1: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

師:有同感的同學請舉手。那我們一起來讀讀,看螢幕讀吧!(影片出示)

【徐】沒有同感的同學如果要發表意見,怎麼辦呢?所以,看似尊重學生,其實是“牽”著學生。接下來的教學,非這句話莫屬,別無商量的餘地。

生(齊):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

師:讀著這樣的句子,你彷彿看到了石猴在幹什麼?

【徐】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展開想象,豐富表象,促進理解,為進一步朗讀打好基礎。

生1:在山中活蹦亂跳的。

師:活蹦亂跳的。還有嗎?你呢?我看到你舉手了。

生2:他在山中採果子。

師:你看到了採果子的場面。

生3:他正在山中嬉戲玩耍。

師:你呢?

生4:他在山中自由自在的活蹦亂跳,左走走,右走走。採一朵山花, 飲一點澗泉。

師:哈哈,這花果山哪,就是石猴的.什麼呀?

生(齊):家。

師:快樂老家,自由天堂。誰再來讀這句話,讀出他的快樂來,讀出他的自由來。

生:那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

師:謝謝,請坐!同學們,請你把目光聚焦在語言文字上,從“怎麼寫”的角度你發現了什麼秘密?(生思考)

【徐】從內容到形式,這是本節課的兩點之一。上課的教師時時沒有忘記“得言”的重要性。

生1:我覺得這段文字用了一種排比的修辭手法。

師:你能把這個排比句讀給大家聽嗎?

師:同學們,剛才這位同學發現了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啊!兩個排比句,真厲害!你叫什麼名字?

【徐】發現了什麼秘密呢?學生回答之後,教師並沒有明確地肯定,而是說“這個排比句”,還說是“三百年前的排比句”,排比句與“幾百年”無關。

生1:我叫袁成露。

師:非常好,請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作者吳承恩在寫石猴,在遣詞造句上非常講究,裡邊有很多秘密。你發現了一個,我們就按照你的秘密先走進去看一看。(影片出示)同學們,你們讀一讀,你還能發現什麼?開始吧。

【Y】可以先讓學生自己來發現遣詞造句的“秘密”啊,急著出示,那還叫“秘密”?

生(情不自禁地齊讀):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

師:自由讀,自己讀自己的。

生(自由讀):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

師:有發現嗎?

生:我發現了每句話都是三個字,前邊的兩個字是動詞,後邊的兩個字是名詞。

師:是不是一個大發現?眼睛看上邊,三個字,三個字,三個字,全都是寫石猴的動作。想想看,如果把句子讀出來,應該是什麼樣的節奏呢?自己試試看。

【Y】先讓學生讀一讀啊,幹嗎急著說“節奏”呢?

生(嘗試):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

師:誰來試試。誰第一個試試?你來。

生1:“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因為猴子,他在山中快樂地行走著,非常活躍,要讀得有激情。

師:要有激情,很活躍,那你為什麼像打太極拳一樣讀出來。很活躍,怎麼讀,請你再試試。

生1: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

師:有進步。誰能使石猴在你的聲音裡跳起來、動起來?——可以自己試試看,準備一下。

生:(自己嘗試)

師:你來。

生: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

師:聲音很好聽啊!可是我怎麼沒有聽到一隻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躍,我看到一群小學生非常遵守紀律地坐在教室裡。——我也想來讀一讀,好不好?

【徐】兩位學生的朗讀雖然不甚理想,但也過得去,沒有教師評價的那麼“打太極”和“非常遵守紀律”。這樣“先抑”的目的恐怕在於“後揚”,教師要推出自己的“跳躍式範讀”。因為問學生“老師也想讀一讀”,沒有一個學生會說“不好”。

生(齊):好!

師(跳躍地讀):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你們也這樣讀讀,試試?

生(自由):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

師:這位男同學讀的時候還有動作,還有感情。你站起來讀給大家聽聽?

生(跳躍地讀):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

師:石猴跳起來了沒有?

生(齊):跳起來了。

師:好,我們一起來試試?“食草木,飲澗泉”,預備起——

生(齊):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

師:同學們,三個字三個字的短句子,他會有一種短促、跳躍的節奏。讓我們的石猴在字裡行間跳起來、動起來、提起來!——往下讀,你還會有發現,自己試試看,你還會有發現。(影片出示)

【X】教師是要學生讀得“跳起來”。

(4)

(影片出示)食草木,飲澗泉,採山花,覓樹果。

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

【Y】學生還沒交流,教師就把句子出示了,擔心學生髮現不了?

生:(自由讀)

師:你有什麼新的發現嗎?——這位同學非常厲害,又有第二個發現了。

【X】教師是要學生找到排比句,並感受排比句的妙處。

生:我覺得這是四個字的排比句。

師:四個字四個字的,但是這四個字是那麼隨便排列的嗎?請你說。

【徐】應該說這是有四個分句的排比句,並非“四個字四個字的”。

生1:我還發現了前兩個字都是動物,後面一個字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師:這些動物是猴子的——

生:親戚朋友。

師:是哪些動物,同學們說說?

生(齊):狼蟲、虎豹、獐鹿、獼猿。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其中有一個“蟲”字。這個蟲可不是咱們玩的毛毛蟲。知道是什麼嗎?,是昆蟲啊?是長蛇(肢體動作)。知道是什麼嗎?——蛇。誰是石猴的親戚朋友?

【Y】這裡的“蟲”是蛇嗎?《景陽岡》中有“大蟲”一詞,那裡的“大蟲”指老虎,那麼《猴王出世》中的“狼蟲”也許指的是狼和虎,並非蛇。

生(師生交叉):狼蟲、虎豹、獐鹿、獼猿。

師:這是一隻怎樣的石猴呀?請你把它讀出來?誰來試試?請你對這話筒。

生: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

師:真好,誰還要讀?這位女同學。

生: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

師:請坐。同學們,往下讀,更有意思了。(影片出示)自己試試看,你又發現了什麼?這位女同學。

【Y】學生還沒找,老師就出示了排比句。

(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生:他們就像詩一樣,對得非常整齊。

師:他們就像一對“對子”,是吧。你們朗誦過古詩文,一定有感覺。我們一起來對一對,行嗎?

【Y】為什麼不讓學生自己來發現其中的“對子”?學生幾乎沒有發現和思考的時間,教師就馬上給學生“鋪路”了。

生(齊):行!

師:夜對——

生:朝。

師:宿對——

生:遊。

師:“石崖之下”對——

生:峰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