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閱讀要下雨了的教學反思

課文閱讀要下雨了的教學反思

篇一:《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要下雨了》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要下雨了》這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6課。這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藉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透過小白兔與小燕子、小魚和螞蟻的對話,介紹了燕子低飛、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這三種預示即將下雨的自然現象。課文讀來生動有趣,在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中,有機地滲透自然科學知識,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的一篇有趣的童話。

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進行初步的閱讀之後,我把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用“??正??.呢”“連忙”說話。

2、初步瞭解“燕子低飛、小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係,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能力。

3、瞭解動物之間的關愛,培養學生關心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感情內涵,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

初步瞭解“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係。

二、設計思想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抓聯絡理解課文內容,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為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絡,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二是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透過分析一些重點詞句的意思來體會、揣摩語言形式的表達效果;三是抓朗讀訓練,以讀促理解,特別是對話,帶有疑問語氣、感嘆語氣的句子的朗讀訓練。

三、教學流程

根據以上講述,我把教學流程分成五個環節:1、檢查複習;

2、整體感知;3、在朗讀中理解課文;4、拓展訓練。

1、檢查複習,鞏固舊知。透過開火車、小老師教讀等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復習檢查,既能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又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

2、整體感知。透過自由朗讀,讓學生說出本課講了哪幾種可愛的小動物,貼出圖片,再讓學生說說哪些自然段提到了它們。在圖文結合中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感悟書面語言,提高讀圖能力。

3、情感朗讀,難點突破。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要求學生弄清下雨前燕子低飛、小魚游出水面和螞蟻搬家這些現象。弄清這三種自然現象,根據本課特點,結合新課標理念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可採取“由扶到放”的教學方法。首

先抓住“燕子為什麼低飛”這個問題,讓學生認真地朗讀課文的1——3自然段,抓住燕子說的話,邊讀邊想,燕子說的話中,哪一句是與燕子低飛有關係,引導學生知道:空氣潮溼,翅膀沾上小水珠,蟲子飛不高,小燕子正忙著捉蟲呢。學完這部分,師生共同總結這部分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後就用這一方法自讀課文,自己去理解“小魚為什麼游出水面”和“螞蟻為什麼搬家”的真正原因。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難點,還讓學生學會了理解課文的方法,培養了學生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觀察大自然。

4、指導朗讀,加深理解。《新課標》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訓練。本課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注意朗讀的語氣。可以根據提示語及標點符號來指導朗讀,也可以結合詞句理解來對比朗讀。如“燕子為什麼飛得這麼低呀?”和“小魚為什麼今天有空出來呀?”要讀出問話的語氣,這是小白兔對燕子低飛,小魚游出水面的不理解;但是在讀“要下雨了嗎?”卻要讀出疑問的語氣,從中體會小白兔對燕子說的話表示懷疑。“是要下雨了,我們正忙著搬家呢。”這一句要用非常肯定的語氣來讀,讓學生在讀中明白螞蟻搬家不是小白兔告訴的,而是螞蟻事先就知道了。“大雨真的下起來了”中的“真的”要加強語氣來讀,證明小燕子、小魚和螞蟻說的話沒有錯。朗讀之後學生從中明白了小白兔一系列的思想變化(懷疑——有些相信——完全相信)。為此,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別讀、集體讀、分段讀、對話讀等等。教師

以讀助講,學生以讀助學,不僅使學生在讀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五、說板書

我設計的板書圖文結合,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能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還能用較為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複述課文內容。

六、本課設計的特色

(一)做到以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讀中求解,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七、存在的不足

如果能利用多媒體創設打雷下雨的情景,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去學習,可能會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二: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篇親切的科學童話。課文透過小白兔與小燕子、小魚和螞蟻的對話,介紹了夏天下雨前燕子低飛、魚游出水面、螞蟻搬家這三種自然現象。可愛的動物形象,童趣的對話語言將科學知識自然地滲透給孩子,讓文字洋溢著探索的樂趣。不僅能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而在學生幼小的心靈裡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的一開始,我就採用動畫片的形式呈現,畫面感強,直觀生動,既有利於激發興趣,將學生引入情境,又能引出本課課題,同時向學生滲透認識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絡,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在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中,我參與到孩子們的表演朗讀中,向學生滲透了合作學習、協作精神。在這節課中,

我運用了多種朗讀訓練的方法,讓孩子們在讀中滲透文章的內容,再有感情的朗讀中掌握文章脈絡。

這節課有太多不足,以下敘說幾點:剛開始臺緊張,幾乎以致無法繼續下去,慢慢的平靜下來。是因為孩子們的積極配合,我才進入教學情境之中。

很多細節部分沒有注意到,可能是為了趕時間,生字教學部分我沒有重點突出,這部分的預留時間太少了,這是以後教學中

必須注意改進的。要使生字教學輕鬆高效的進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是我該努力探索的地方。 還有我總是處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回答問題時預留時間太少,沒等他們深入思考就讓他們回答了,以後要積極反思改進。 結尾處實在是太倉促了,以致下課了,孩子們還有好多話要說,卻沒說盡說夠,造句這個具有創造性思維的環節沒有很好地展現。 不足和缺點實在太多,在各位優秀的老師的建議下,我會不斷努力,爭取上好每一節課。

篇三:要下雨了反思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透過“魚出水面,燕子低飛,螞蟻搬家”這些自然現象說明下雨前動物的特點以及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這篇文章生動有趣,在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中,有機地滲透身邊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僅能引導學生留心身邊事物,注重觀察,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身邊自然科學現象的興趣,從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感想

一、情境的創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剛上課我就放下雨前課件,吸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以情境激趣,為學生興趣盎然地思考、理解奠定基礎。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結合本課教材所描述的物件是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我採用課件出示圖片的形式使可愛的動物形象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整體入手,既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條理。教學時,抓住關鍵詞語,研究這三種自然現象與下雨的聯絡。如:燕子為什麼會飛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著捉那些飛不高的蟲子來理解。從而達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以一顆童心將自己的教學機智與創設教學情境有機地結合,讓學生輕鬆愉悅地在情境中誦讀、理解、體驗、感悟,營造了開放的、和諧的課堂氛圍。

二、加強朗讀感悟,培養說話能力。

朗讀時,我把小白兔和小魚說的話作為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句與句之間的因果聯絡,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本課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快要下雨的時候燕子飛得低,小魚游出水面,螞蟻搬東西。我在教學中透過“角色體驗,同桌合作,男女生對說”這三個層次的讀文,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同伴的幫助下,自主地讀和感悟,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較好地感受、體驗了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絡,從而較有實效地挖掘了這個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為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絡,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

而在學生幼小的心靈裡萌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們初步受到思想教育。

篇四:《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

進校附小 廖雪花

《要下雨了》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科書第二冊中的一篇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它告訴我們:下雨前一些小動物有著不同的表現,透過觀察小動物的異常表現也能預測天氣變化。反思自己的這節課,我認為:總體效果還不錯,但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注重學生感知的個性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倒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中,透過利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習生字詞。

1、預習生字。

預習是一個很重要的.預習生學習環節,它可以讓學生預先了解所學的知識。在學習新課之前,先讓他們在讀課文的基礎上圈出生字,在認真地拼讀兩次,在自己讀不準或容易讀錯的字上做上記號。到老師教時著重學學這些字。這樣,學生首先自己熟悉了一下生字,再在課堂上集中學習。就對生字掌握更牢固了。

2、 做動作識字。

漢字是表義文字,形義聯絡緊密。有些字透過其外形就能看出它的內在含義如:“割草”讓學生做做動作,“割”需要什麼工具——鐮刀,故是“立刀旁”;“伸伸腰”也讓學生做做動作,根據字義識記生字“伸”,這樣輕鬆牢固地掌握這類漢字。

3、聯絡生活識字。

如教“潮溼”一詞時,我說:“前段時間,一直下雨,你見過什麼很潮溼?” 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潮溼”一詞。

4、換字識記。

如:給“喊”換個意思相近的字。學生說“叫”。再透過朗讀理解,誰願意大聲來喊一喊。理解到位了,朗讀起來就有味了。

5、形象記憶法識字。

小學生善於聯想,如記“悶”字時,我邊寫邊說:把心關在門裡面,當然感覺很悶。

第二、注重學生思維的個性化

本課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快要下雨的時候燕子飛得低,因為燕子說的一段話中有好幾層因果關係。本著“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的出發點,我在教學中透過“角色體驗,情境演說;小組合作,個性練說;補充綜合,師生對說”這三個層次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同伴的幫助下,自主地讀和感悟,不僅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較好地感受、體驗了課文深刻的現象聯絡,從而較有實效地挖掘了這個教材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到雨前動物行為的變化與雨前氣候狀況的聯絡,從而培養學生注意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習慣。

第三、注重學生朗讀的個性化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朗讀中良好語感的培養更是語文素養形成的基礎,學生讀書要自己去讀懂,而不是教師講懂,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教學中,這一課的朗讀設計既有形式上的多樣化,又有感悟上的多層化,不追求抑揚頓挫的齊整朗讀效果,而是引領學生以讀促理解,特別是對話,帶有疑問語氣、著急語氣、感嘆語氣的句子的朗讀更是透過學生自由讀、比較讀、評價讀、學著讀的語言實踐和體驗,將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於朗讀之中,使朗讀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透過這堂公開課,使我明確了作為新世紀反思型教師、學者型教師的努力方向:更深入地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熟悉教材特點,達到課堂教學時佔據注意中心的不是關心教材、教案的思考,而是放在關心學生的思維情況的境界,時時處處對學生回答的突發性、隨意性提高引導的技巧,既能讓體會到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又能讓沒體會到的學生也在傾聽中感悟,分享思維。